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25届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展
发布时间:2025年5月26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474
———— 前言 ————
“城乡可持续与多维驱动”作为本届展览的主题,是遵循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师生们通过毕业设计,给出的积极回应与思索。当今,“城乡融合发展”是国家提出的新时期城乡发展战略,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作出的重大部署,“城乡互动”“城乡交融”带动营造宜居宜业和美城乡村新图景,开启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共谱城乡融合发展“协奏曲”将是未来长期的社会任务。把城乡建设需求作为检验教学实践的环境,让教学扎根城乡社会建设和民众生活需要,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不仅是双赢的最佳选择,也使环境设计教育推进的更为扎实,同学们的为学之路更为宽阔。
—— 景观设计 作品欣赏 ——
关在山边 水出其间—乡村文旅融合视角下夹关镇保护与更新设计
|作者:蔡馨阳
|指导老师:吴浩
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指引下,当地政府推动产业发展与提高群众幸福感的需求下,夹关古镇正面临非遗传承乏力、历史建筑破败、旅游体验单调、环境污染及产业单一等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提出文旅融合策略,通过生态景观漫游、乡村生活体验、地域文化感知三条路径,将旅游、文化与产业紧密结合。具体措施涵盖修缮特色建筑、打造文化空间与节庆、开发文化宣传APP,完善旅游设施、提升水质、利用闲置空间,以及品牌塑造、产品创新、多元销售等。这些举措旨在保护古镇文化遗产,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夹关古镇注入新活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基于“新自然主义”理念的
城市儿童景观设计
|作者:孙佳玲
|指导老师:陈旭黎
本设计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强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旨在为儿童创造一个在自然中探索、学习和成长的活力空间。设计从儿童视角出发,通过景观空间的弹性重塑,将人群与失活场地重新连接,打造安全、趣味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景观环境,满足儿童亲近自然、游戏娱乐和社交互动的需求。场地特别设置了宠物活动区,鼓励儿童通过与动物的互动培养爱心和责任感。设计中保留了场地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既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也提升了文化自信。设计充分利用雁滩湿地公园的自然资源,将湿地生态与地域文化融入其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儿童景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森林康养
--贵州桐梓尧龙山康养社区景观设计
|作者:余珍
|指导老师:舒悦
本案设计针对贵州省桐梓县尧龙山区高海拔山地、多民族聚居、生态敏感”的地理文化特征,提出“低干预开发、文化叙事嵌入、产业联动”的设计策略,通过对于先成尧龙社区景观设计,探索森林康养理论与老年友好型社区景观设计的结合路径,补充“自然疗愈”在适老化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不仅为老年人提供身心康复的自然环境,缓解城市养老压力;而且通过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代际互动与社区活力。以康养社区为核心吸引点,推动桐梓县旅游业从“观光游”向“深度康养游”转型,助力乡村振兴。通过低干预设计保护尧龙山生物多样性,倡导可持续的康养生活方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情绪织锦
——基于蜀绣文化的情绪疗愈景观公园设计
|作者:周敏
|指导老师:张雪
本设计立足于当代城市居民心理健康需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背景,创新性的提出将蜀绣文化融入景观设计,将传统刺绣工艺中的"丝线—针法—锦缎"系统转译为景观疗愈语言,并通过整合环境心理学、色彩心理学和非遗文化研究等理论,建立"感知—释放—疗愈—升华"四阶段情绪干预模型,旨在构建一个融合文化认同与情绪调节的主题公园,以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疗愈空间中的应用潜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稻香园”有机生态农场设计
|作者:郭汶萱
|指导老师:张林
“稻香园”有机生态农场以“生态共生·文化传承·活力田园”为核心主题,将万春和林稻海打造成集有机农业、生态旅游与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有机生态农场。采用有机种植模式,构建生态循环系统,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保护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结合川西林盘特色,打造具有地方文化内涵的田园景观,保留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通过生态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生态农场,助力乡村振兴,弘扬古蜀农耕文化。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蜀风•牧览
—成都双流牧马山古蜀文化公园景观设计
|作者:任璐
|指导老师:舒悦
在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中,历史文化公园作为城市记忆的容器与文明传承的纽带,承载着守护地域文脉、重构人文生态的重要使命。蜀地,这片孕育了古蜀文明、农耕文化美学的土地,其文化基因中深植着“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与“包容创新”的精神特质。本次“蜀风牧览”文化公园设计,正是以古蜀文明为精神内核展开的创造性实践。项目立足三大文化维度:以古蜀传统民居建筑与川西林盘院落肌理重构空间秩序,以艺术农田与数字艺术展陈演绎古蜀文明智慧。通过景观空间的弹性叙事,将静态的历史遗存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延展的立体文化场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画壁:聊斋志异短剧叙事性空间设计
|作者:汤润
|指导老师:贺祥庭
设计将主要以《聊斋志异》中“画壁”故事为蓝本,对画壁的故事进行改编,将故事情景设计在现代社会,融入奇幻与现实元素,探讨人性与欲望。本剧目为一名在成都高新区从事研究和软件的程序员,他在压抑的走廊遇到邻居,在另邻居的口中了解到了古旧书店,他带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神秘的古旧书店。在这里他踏入了一个“乌托邦”的理想社会。然而,数日沉浸后,他渐感空虚。最终,他解开心结,重返那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现实社会。通过剧本故事打造场景设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城市再野化”理念下的
公园生境重建及可持续设计
|作者:杨菊梅
|指导老师:陈旭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生态环境逐渐面临生物多样性丧失、绿地减少以及水资源污染等严峻问题。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生态系统的退化已成为亟需解决的全球性问题。本设计通过对成都市新津区湿地公园的生态调研与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设计方案,如植物群落修复、水体景观重建和生态走廊建设等,同时构建了五大功能复合系统:湿地生态区、教育互动区、景观休闲区、文化展示区、运动娱乐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椒梦•融趣
——汉源清溪镇花椒农业体验园景观设计
|作者:叶晓玉
|指导老师:舒悦
“椒梦·融趣”设计项目以清溪镇千年椒乡文化为基底,聚焦花椒产业链价值提升与地域文化再生,构建“三生融合”的乡村发展新模式。依托大相岭腹地独特的梯田地貌与“汉源花椒”非遗资源,设计以“人、地、物”协同为内核,重塑农业空间功能。通过梳理梯田肌理,打造“一环三区”空间结构:环山产业示范带串联古法晒椒场、智慧种植园与生态研学径;非遗工坊区以沉浸式场景再现椒盐古道历史,植入全龄农事体验工坊;梯田生态核心区通过栈道系统与观景平台,实现“椒香漫山”景观可视化的,同时结合神台湖区、林田廊道修复生态韧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激活城市失落空间
——天府立交桥下空间改造
|作者:张馨月
|指导老师:李虹俣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满足居民生活、工作、休闲等各种需求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课题。高架桥作为现代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下方的空间往往被忽视或闲置,形成了一种“失落空间”,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还可能成为城市环境的负面因素。高架桥下空间通常具有复杂的地理和环境条件,如噪音污染、空气质量差、光照不足等,这些问题使得该空间难以直接利用。所以,怎样才能将那些被都市所忽略的空间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它们的作用,使城市功能更加丰富饱满,加强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打造成城市地上连续性空间亮丽风景线,是一个具有持续生命力与研究意义的课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唤醒非遗文化记忆的城市公园景观改造
——以泸州市忠山公园为例
|作者: 穆湘
|指导老师:陈旭黎
设计目的在于在泸州市非遗文化与公园景观改造相融合的基础上,做好泸州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同时提升公园的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实现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的有机结合。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活场景中自然生长,使城市空间成为承载集体记忆、激发文化创新的有机生命体。在遵循生态性、以人为本、文化识别性、创新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解构-转译-重构”三部曲实现非遗文化的现代化表达。
———— END ————
本届毕业设计作品展,是同学们将专业所学融入城乡发展脉络的生动实践,他们以设计的语言探寻城乡共生的理想之境,在空间营造与生态平衡中展现创新思考。这些作品不仅是学术探索的结晶,更是青年一代与时代对话、与民生共鸣的真诚表达。
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希望同学们始终怀抱设计者的热忱与担当,深入社会、扎根生活,在持续积累中精进技艺,在敏锐洞察中激发创造。愿你们以专业之力回应时代所需,以创新之思塑造美好未来。
最后,衷心祝愿全体毕业生:
以梦为马,不负青春韶华;
笃行致远,书写锦绣前程!
———— 花絮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