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21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优秀作品线上展
发布时间:2025年7月8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105
(展 厅 现 场 作 品 展 示 概 览)
前言
作品展示
01
《盲星家族》
作者:王慧
指导老师:王宾旗
设计说明:该作品以MBT十六人格理论为核心,将每种人格类型的特质转化为《盲星家族》中不同的IP形象。秉持“通过形象传递人格,以文创连接心灵”的理念,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盲星形象和丰富多样的文创产品,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促进人际理解与和谐社交,同时为文创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意。《盲星家族》的每个IP角色都有专属的外观造型、色彩搭配和标志性配饰,使其人格特点通过视觉形象直观呈现。
作品展示:
02
《吉州瓷韵》
作者:黄佳佳
指导老师:王宾旗
设计说明:吉州窑作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瑰宝,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社会中人们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本作品《吉州瓷韵》将从吉州窑文化中提取吉州窑文物纹样、器型元素进行文创设计,设计中融入了宋代特色文化和江西吉安地标建筑,通过文创周边产品和多元载体的传播更好的吸引受众的关注,让年轻人在日常接触中感受吉州窑的历史韵味与艺术魅力,进而主动了解吉州窑历史背景、工艺特色和文化底蕴,在了解吉州窑历史文化的同时了解宋代特色文化,能够对吉安地区进行文化宣传,吸引爱好者前往吉安参观吉州窑文化风貌和吉安城市风貌。
作品展示:
03
《南昌动物园vi设计与应用》
作者:汤紫欣
指导老师: 张健旺
设计说明:自然是生命演化的壮阔诗篇,蕴藏着野性的力量与共生的智慧,令人心怀敬畏。设计者从中凝练灵感,赣鄱大地的生灵韵律与山川肌理,赋予了创作无尽的源泉。以白鹤的凌云之姿、华南虎的山林之魄为魂,融鄱阳湖的波光、滕阁的飞檐为韵,诠释“南昌动物园”野性之美、生态之谐、生命之魅的品牌精神。每一处视觉印记,皆是自然脉动的艺术转译。
作品展示:
04
《江西六大珍稀动物信息可视化设计与应用研究》
作者:周承秀
指导老师:王其勇
设计说明:本系列设计聚焦江西省六种珍稀动物,即白鹤、东方白鹳、黑麂、江西大鲵、长江江豚、中华秋沙鸭 ,旨在以直观且富有创意的视觉形式传递动物保护理念,提升公众对珍稀物种的认知与保护意识。将动物的外形特征进行艺术化提炼与再创造,融入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与自然元素依据动物的自然体色及栖息地环境色彩,选取与之契合的色调。对每种动物的科学数据与生态知识进行梳理整合,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图文信息。
作品展示:
05
《樟韵本草》
作者:徐斌华
指导老师:钱芳蕾
设计说明:本设计采用故事性长卷形式,聚焦樟树药俗的四大核心风俗——生产、交易、药膳药帮与信仰。设计元素提炼自药都博物馆、三皇宫旧址等文化地标,通过萌态化造型与暖橙、米黄等暖色调的巧妙搭配,构建出生动鲜活的画面。它将千年药俗文化符号转化为大众易于接受的可爱形象,在保留中药炮制、药材交易等场景历史韵味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画面中,药工种植炮制药材的专注、药帮交易的喧闹、统一服饰的药帮在大码头搬运药材的繁忙、药膳烹饪的烟火气,以及供奉药祖葛玄的庄重仪式相互交融,使樟树药俗以鲜活姿态展现在现代文创设计中,实现了非遗文化的创新性视觉表达,有力助推了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播与活化。
作品展示:
06
《火韵陇潮》
作者:王慧娟
指导老师:胡鹏飞
设计说明:陕西省陇县又称陇州。陇州社火是陇县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这种社火表演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还承载着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本次文创设计主要是对陕西省陇县社火文化进行开发,为提升青少年对社火文化的兴趣推出文具类文创设计产品。从标志、IP形象、插画长卷入手,将高跷社火、挈社火、马社火、血社火、连枷社火、步社火与现代审美进行融合,借助创新插画形式以及现代设计语言,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路径。最终凭借文创设计守护陇州社火文化根基并注入现代活力,达成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弘扬以及吸引年轻群体的目的。
作品展示:
07
《“灯韵新章”文创设计》
作者:张梦茹
指导老师:钱芳蕾
设计说明:本设计结合洛阳宫灯的特点,设计出了一系列具有传统韵味和现代美感的插画。以系列插画的形式,围绕洛阳宫灯制作工艺展开,以宫灯不同样式为框架,将设计图纸、选材加工、制作骨架、雕刻装饰等制作环节逐一呈现,这种叙事方式让宫灯文化传播更具连贯性和趣味性。既保留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线条韵味,又运用现代绘画的色彩搭配和细腻笔触,使古老的洛阳宫灯文化更贴合当代审美。
作品展示:
08
《戏扇新语》
作者:雷小环
指导老师:王其勇
设计说明:抚州采茶戏是江西有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代表,承载赣东地区独特的文化记忆与民俗风情。其转的唱腔、质朴的表演形式以及生动的乡土叙事。本系列文创设计以“传承非遗精粹,焕新茶戏之美”为核心理念,将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相融合,打造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创意产品。
作品展示:
09
《薪火腊传》
作者:黎格菁
指导老师:凌宏
设计说明:本设计深度挖掘萍乡地域文化元素,将腊肉制作技艺的传统文化元素、地标性建筑象征的历史文化元素以及自然风光特色元素等融入品牌视觉体系中,使腊肉产品承载萍乡文化底蕴。整套VI系统既突出腊肉制作工艺的匠心传承,又以现代设计语言赋予品牌时尚感与辨识度,助力提升品牌文化内涵与市场竞争力,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突出弘扬与传承萍乡地域文化的品牌理念。
作品展示:
10
《“恰西里”文创设计》
作者:余文清
指导老师:王其勇
设计说明:“恰西里”是以南昌早餐文化为创意内核的都市文创品牌,通过“一碗拌粉一罐汤,半城烟火半城香”的生活美学理念,构建起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对话桥梁。品牌以“三原色“设计哲学贯穿始终:橘红(辣椒的炽热)、米白(米粉的纯粹)、陶褐(瓦罐的厚重)构成视觉主调,其中标志设计将南昌方言“恰”字解构重组,融入滕王阁飞檐轮廓与筷子动态线条;IP形象“恰宝”脱胎于八一大桥石猫传说,头戴融合瓦罐汤盖与赣绣纹样的虎头帽,手持可拆卸拌粉造型围巾;系列插画采用电影分镜式构图,将凌晨三点米粉作坊的蒸汽与八一广场晨练场景并置,配以“恰噶”“绝杀”等方言气泡框增强互动趣味。产品开发遵循“实用即传承”理念,包含三大系列:“晨光”餐具(带温度感应的釉下彩陶瓷碗碟);“巷味”文具(辣椒形状便签夹+早餐车造型台历);“夜宵”生活品(发光拌粉造型夜灯内置市井叫卖音效)。通过材质碰撞(粗陶与亚克力)、工艺创新(激光雕刻米粉纹理)、五感体验(包装上的可刮嗅辣椒油墨),让南昌早餐文化以可触摸、可玩味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场景,成为连接城市记忆与年轻消费的情感纽带。
作品展示:
11
《傩面新象》
作者:汤子星
指导老师:程亮
设计说明:本设计以萍乡湘东十二生肖非遗傩面具为参考依据,设计中融入生肖面具、十二花卉等多元意象,既保留驱邪纳福的文化内核,又赋予灵动鲜活的视觉体验。产品涵盖文具、饰品、家居用品等品类,让古老傩文化以新颖姿态融入当代生活,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的有机融合。
作品展示:
12
《傩面山野》
作者:彭一鸣
指导老师:陈莹
设计说明:《傩面山野》系列文创设计以赣傩文化非遗艺术元素为切入点,通过对赣傩文化的深入实践探究和分析,将赣傩文化中的傩面具、傩神庙、傩舞等非遗艺术元素进行提取再创造,选定以主神、善神和凶神三大面具类别,将其运用于标志、IP形象、面具、纹样以及插画中进行创新性绘制。通过对赣傩文化非遗艺术元素的颜色提取,最终选定运用中华传统色“青、赤、黄、白、黑”五色对《傩面山野》系列文创设计进行设计实践,并将其应用于办公类、生活家居类以及装饰品类等系列文创产品之中。
作品展示:
13
《浔韵茶旅》
作者:张梦楠
指导老师:凌宏
设计说明:茶叶承载着自然灵韵与人文雅趣,既是地域风土的味觉凝练,也是历史传承中待客的文化符号。本次VI设计以九江八景古建筑、茶文化符号与茶旅场景为核心。应用设计中,灵动的猴形吉祥物增添互动性;主题插画生动展现茶田与八景建筑的地域风情,从视觉到体验,全链路融合茶叶文化与地域特色,塑造独具魅力的差异化品牌形象。
作品展示:
14
《阑灯记》
作者:刘静怡
指导老师:孙红阳
设计说明:桥梆灯是宁都县曾坊村的一项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灯阑记”是根据桥梆灯添“灯”添“丁”、家族兴旺、团团圆圆等寓意以及其独特的灯盏造型和巡游仪式进行创意设计,对其文化内涵与独特的游灯仪式进行提取与创新,设计兼具文化与艺术性的文创产品。桥绑灯的非遗元素为现代设计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独特的造型艺术、色彩搭配及文化内涵,给平面设计注入新的灵感源泉。将桥梆灯的龙形图案以及巡游活动场景融入文创产品当中,能提高大众对桥梆灯非遗文化的认知度,激发大众对桥梆灯非遗文化的兴趣。
作品展示:
15
《上元庐陵灯吟》
作者:彭柏萱
指导老师:程亮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以庐陵元宵灯会民俗文化为创作基础,通过提取传统建筑元素和节日特色,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设计采用铜绿和朱红作为主色调,搭配粉色和黄色辅助色系,形成协调统一的视觉风格。通过信息可视化海报的形式,系统呈现了灯会文化的内涵与特色。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尝试以现代设计语言进行创新表达,为传统民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产品设计注重实用性与文化性的结合,让传统文化以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得以延续。
作品展示:
16
《彩云灵猫》
作者:李仪
指导老师:李慧
设计说明:本设计以云南瓦猫为原型,融合白族、傣族等六个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创作系列IP形象。保留瓦猫竖耳、獠牙特征,结合各民族服饰与民俗符号,增强辨识度与趣味性。采用拟人化手法展现民族特色,色彩明快,风格年轻化。延展设计包括表情包、插画及旅游文创产品(如U型枕、眼罩等),兼具功能性与文化传播价值。作品以现代设计语言创新诠释瓦猫文化,通过年轻化表达推动非遗传承,实现传统与当代设计的有机融合。
作品展示:
17
《“聆浆仙”文创产品设计》
作者:王博
指导老师:何菁菁
设计说明:“聆浆仙”文创设计以三国人物为出发点,主要产品为功能饮料,旨在将三国人物故事通过文创产品进行价值传播,品牌“聆浆仙”以《毛宗岗批三国演义》引用的开场词《临江仙》作为取名来源,设计中将功能饮品的三种口味所包含的与三国有关的水果对应魏蜀吴,引申出六位人物及代表故事进行创作,通过挖掘三国人物故事内涵,使其可以在人们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在传播过程以设计帮助消费者逆向挖掘探寻出文化内涵。
作品展示:
18
《赣魂傩影》
作者:廖雨婷
指导老师:孙红阳
设计说明:江西婺源傩舞是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们从古至今的崇敬与信仰,是为古人驱邪、祈平安丰收的仪式。作品名称中的“赣”为江西简称,点明了地域;“魂”寓意傩舞所承载的深厚精神内涵,是江西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傩”则代表着婺源傩舞的民俗文化形式;“影”是傩文化的一种形态呈现。该设计作品对傩舞面具、服饰、动作等元素进行提取设计,色彩搭配主要是红色、橙色等鲜艳色彩进行组合,使视觉效果更为丰富,能呈现出婺源傩舞的独特魅力。再结合现代设计手法,以新颖形式呈现傩舞文化特色,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助力婺源傩舞的传承与发展。
作品展示:
19
《馥桂生衣》
作者:欧悦琴
指导老师:李慧
设计说明:《馥桂生衣》系列文创设计灵感来源于广西壮族服饰中的纹样。经对纹样梳理,融合文化内涵与壮族特色活动,色彩取明艳亮色,让画面饱满有节奏感。从LOGO、插画,到IP、元素、海报,再到包装、文创等多维度呈现,借多样设计形式,将壮族传统纹样创意转化,助力壮族文化传播与文创产业发展 。
作品展示:
20
《深博野趣》
作者:周凝
指导老师:何菁菁
设计说明:本设计围绕深圳博物馆野生动物标本展区为主题,通过对展区展示的动物标本特征与生态环境主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草原、森林、极地、沙漠四大生态区,提炼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形象与叙事元素,构建以野生动物为主角的文创设计体系。通过标志设计、IP设计、插画设计等呈现动物与生态的内在关联,传达博物馆不仅是收藏之地,更是连接自然与人类、守护生物多样性的桥梁。
作品展示:
结语
时光荏苒,光影流转。2025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们,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程,他们的心声化作一幅幅真挚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简,却满载着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对未来的热切期盼,以及对视觉传达设计深沉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