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毕业季|本科生作品展|在地化设计研究工作室 (一)

发布时间:2025年7月7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250

李诺亚

作品名称:《禋禋》

作品阐释:设计实践虚构了一种融合兔与鹿特征的生物“禋禋”,并将其置于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之中。禋禋被设定为未被证明也无法被证伪的存在。设计以“动物主题文物演变专题展览"为感官呈现形式。设计师不仅承担设计职责,更作为策展人,通过空间叙事、展陈形式与观众互动,围绕禋禋这一核心虚构生物,构建一段可信却虚假的历史。展览旨在通过器物这一载体,展现动物符号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艺术表达、技术工艺及社会功能的演变历程。最终,期望观众获得多元化的体验,并感知到完整的在地脉络演化流程。

点击播放视频

吕浩玮

作品名称:《生之构》

作品阐释:此设计作品以“蛇蜕”意象为母题,锚定自然、文化与技术交汇的语境,探讨当代语义中“更新”“演化”与“顺应”的造物逻辑,蛇蜕作为自然界中周期性生长与脱离的行为,既具有象征意义,亦启发形成生成语言,其所蕴含的“去旧纳新,内外交替”之意,与当今AI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社会结构剧变的现实形成微妙呼应。

设计运用PETG材质,辅以编程机械臂3D打印技术,通过热熔路经的动态生成,构建具有“时间性”“过程性”与“生长痕迹”的异形器具。这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一种具象的思辩过程,同时保留其艺术性。最终使器具本身成为承载文化转型与技术演进的媒介,使设计成为一种关于变革与生长的物质化思考。

点击播放视频
点击播放视频

吕宇晴

作品名称:《舛器》

作品阐释:本作品《舛器》通过AI与体验者的互动,探讨信息传播中的认知差异及其创造性价值。体验者用训练好的AI描述家乡或喜爱的老物件,AI根据不同描述者的知识层次、语言表达生成“偏差”后的物件形象,揭示AI生成信息的不准确性。

现场将展示实体化后的“信息差产物”,每件配有屏幕循环播放物件原貌与信息差传播的四种粒子动画,隐喻信息扭曲的过程。作品旨在:警示AI信息的局限性;引发观者对因自身认知对信息造成影响的反思;挖掘信息差在传统创新中的潜力,通过认知差异突破常规,生成超乎想象的新形态。

从信息输入偏差到AI误读,最终实现实体化“错误的创造”,探讨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双刃剑效应,并探索信息差作为一种新型设计方法论的可能性。

点击播放视频

王健

作品名称:《共融》

作品阐释:本装置以薇甘菊的绞杀路径为媒介,探索植物入侵边界提取生物霸凌痕迹以此进行造物转译。通过万花尺系统(母尺参数映射入侵植物参数,子尺取自本土植物横截面),将入侵痕迹转译成产品初始形态:交互投影环节揭示了观众在生态殖民中的角色,暗示人类本身即是“终极入侵者”。当60%物种迁徙由人类驱动,薇甘菊的“进化成功”则是反映生态暴力的共谋产物。产品形态借助参数化转译与负形美学,重新审视全球生物链中自我与他者的边界,使隐形的生态共生结构获得物质化表征。最终形成兼具环境伦理价值与技术创新维度的综合作品形式。

点击播放视频

童熙睿

作品名称:《TA的地图》

作品阐释:每个人对声音的感知都不一样,世界并不总是温柔地对待每一双耳朵。对于自闭症群体来说,有些声音太响,有些太杂,有些难以承受——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与世界隔绝,而是他们的世界拥有与众不同的频率。

《TA的地图》不是一幅真实的地形图,而是一次感官的换位旅行。邀请你们暂时站到“TA”的角度,去感受熟悉空间中那些被放大的、扭曲的、或悄无声息的声音。地图会引导你探索,声音会回应你的触碰。让听见,成为理解的第一步。

点击播放视频

莫心妤

作品名称:《记忆画廊》

作品阐释:利用多模态设计构建的个人记忆交互体验模式。以“记忆商品化”为核心概念,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市场机制将个人记忆转化为可交易的数字商品。它以画廊为载体,结合AI生成、记忆评判系统和交易功能,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记忆商品化实验场。观众通过参与记忆创作、评估和交易,探索记忆在数字化时代的情感与社会价值以及对数字美学的探讨

点击播放视频

李秋郸

作品名称:《一坨赛博鸟咖》

作品阐释:欢迎光临,赛博鸟咖 !来赛博鸟咖 ,快乐过家家!!!

赛博鸟咖是一个关于宠物记忆的数字情感据点,起源于社交媒体上的故事共创。我们用建模、插画与文字记录人与动物的相遇与告别,纪念那些温柔的陪伴。

一坨人和鸟友们共同打造了一个轻松有趣的线上空间,用户可参与宠物数字形象共创,产出文化产品。

在“流量—记忆—永生”的路径中,构筑一个人宠共生的数字乌托邦。

项目首站落地成都

与“内有玄鸡”鸟咖合作开展小型主题展览,融合鹦鹉超市、互动体验与饲养科普,探索线上线下联动的情感商业模式。

这里是情感的缓冲区,亦是灵魂的游乐场。愿所有来访者,无论人类还是小动物,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轻盈与陪伴。

王紫叶

作品名称:《杉树下村27号》

作品阐释:我未曾谋面的曾祖父是湖南省嘉禾县杉树下村的一名木匠,一生为远亲近邻打造了无数家具。在“工之子恒为工”的时代,我的家族与同村的其他家族共同构筑起一个自给自足的乡村系统,是曾经无数中国乡村的缩影。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包括我在内,杉树下村的年轻人多已在城市里定居,“老家”呈现出空心化甚至废墟化的趋势,乡村系统难以为继,宗族观念亦已聊胜于无。

借由毕业设计的机会,我对自己的家族和儿时居住的村庄进行了一场探寻。希望在曾祖父的家具和祖宅里,建立起跨越五十年岁月、四代人光阴的一场对话。

图文: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在地化设计研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