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信息可视化》课程结课设计作品展示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9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243
信息可视化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数据视觉表达与信息沟通能力的关键环节。课程涵盖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全流程内容,包括版式美观与装饰、视觉元素提取、信息可视化定义等核心概念,强调通过可视化手段快速传达复杂信息。
以下是课程部分学生作品展示:
1.《圆的智慧》熊以晨、谢雅婧
设计说明:本作品是一组以“圆”为核心意象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旨在呈现圆在不同领域中所承载的深层智慧与功能。通过“π的故事”“车轮的滚动”“DNA的节律”“穹顶的聚焦”四个主题,作品分别展现了圆的数理恒定性、动力转换性、生物构象周期性与空间集中性。每张图围绕一个关键词展开,结合图形解构、结构路径与简洁说明,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可视的认知体验。整体设计风格理性,体现“圆”这一形状跨越自然、科技与人文的通用美学与逻辑秩序。通过这组可视化,我们希望观者不仅看到一个形状的演化过程,更感受到圆在知识体系中的多维连接与应用智慧。
2.《湘筑千年》苏宇航
设计说明 :湘地建筑承载千年人文与自然智慧,吊脚楼等民居更是其地域文化的活态标本。本设计以“吊脚楼”为载体,通过“脉络篇”与“用色篇”为核心,挖掘湘派民居建筑技艺、文化内涵,用可视化语言呈现其传承价值,助力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播与认知。
在第一篇章中,作品围绕吊脚楼的建筑构成展开,从空间形态、分布区域、建造逻辑切入,用示意图、地图标注清晰呈现建筑因自然而生的智慧,解析“吊脚楼建筑”的科学与文化意义。在第二篇章中,作品通过挖掘湘筑色彩与民族信仰、自然观的关联,解析“色法自然、色载信仰”的文化底层,用“日月天地 - 色彩象征 - 建筑用色”逻辑,串联民俗哲学与视觉呈现。以典型建筑色彩拆解,结合数据化图表,直观为湘筑色彩文化的活化提供视觉参考。
3.《核潜艇》姜浩翔
设计说明:本设计聚焦核潜艇,旨在全方位、可视化呈现核潜艇构造与发展关键信息。在内容架构上,开篇呈现中国核能杰出人物,核心围绕核潜艇构造展开,拆解内部主要结构,清晰展示舱室布局、关键设备位置,搭配武备导弹分解,直观呈现武器搭载与发射原理;下潜状态、操作系统介绍,从实操维度阐释核潜艇运作,声呐系统则解析其“水下耳目”工作机制,使复杂技术原理变得易懂。发展脉络梳理上,中国核潜艇发展历史以时间轴串联关键节点,从首艇诞生到技术迭代、对外展示,见证自主研发突破;同时对比拥有潜艇数量前十国家,以及不同类型核潜艇(机敏级攻击型、前卫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的性能参数、乘员配置等,在横向对比中凸显中国核潜艇发展成果与特色。
4.《海洋声景》郭诗涵
设计说明:基于对海洋水下噪声污染的信息可视化设计,作品以“海洋声景”为灵感核心,构建观众与海洋之间的感官对话,提高大众对保护海洋环境的认知。本设计从海洋的情绪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海底钻探、冰山瓦解和禁渔区声景恢复对海洋生态的破坏危害性难以被公众直观感知。以信息可视化的形式去让人们了解并印象深刻的记住海洋自然与人为和未来环保声音的影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5.《禽戏循迹-华佗五禽戏》陈若兮
设计说明:这是关于华佗五禽戏的信息可视化非遗文化作品,分两张海报呈现。从起源发展看,它源于东汉,经多代传承,亳州流派等流传,还有董文焕所传等;涵盖基本共识,如名称功效记载,能展现养生哲学等深厚文化;有完整动作图鉴,虎、猿、熊、鸟、鹿戏各有招式,对应调节脏腑气息等养生医疗价值,借动物形态,调呼吸、通脏腑、强身体;还呈现地理位置、人群分布等,清晰展现华佗五禽戏作为非遗,在历史传承、养生保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助力大众了解这一传统养生瑰宝 。通过系统、直观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打破五禽戏知识传播壁垒,让非遗文化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视野。既助力大众快速认知、学习五禽戏,也为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承提供范例,推动传统养生智慧在当代社会的传播与应用,促进文化传承与健康生活方式融合。
6.《淬浪录》熊以晨、黄静雯
设计说明:以“南海一号”沉船及德化窑陶瓷为核心文化载体,借信息可视化设计,串联德化窑历史、工艺与“南海一号”出土文物 。用线稿、3D 图展示德化瓷器型,以信息卡梳理文物信息,关联历史与工艺,让文物成为文化传承符号,强化历史与实物连接,助力大众直观感受海洋贸易与陶瓷文化交融魅力,使德化窑与“南海一号”文化遗产“活”起来 。
7.《千年回响 从陶土到乐音的涅槃之旅—陶笛》陈诗滢
设计说明:本作品围绕陶笛展开,以全面且直观的方式呈现其多维信息。 第一张梳理了陶笛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古老的陶埙演变到如今的陶笛,清晰展现其千年传承与变迁。同时,还介绍了陶笛的制作流程,从选材到成型,每一步都彰显着传统工艺的魅力。 第二张则聚焦于陶笛的材质与音色特性,不同材质带来各异音色,通过图表对比一目了然。还详细展示了陶笛的种类,如四孔、六孔、八孔、十二孔等,以及对应的音域范围,为爱好者提供了实用的参考。 整体设计以青色为主色调,简洁大方,信息排列有序,便于读者快速获取关于陶笛的历史、制作、特性等关键信息。
8.《有迹可循》张柏好
设计说明:以指纹的唯一性(每人指纹终生不变)与案件关联性为核心,通过数据叙事展现指纹如何成为破案关键证据。作品融合生物学特征、刑侦技术史及真实案例,揭示微观痕迹中的宏观正义逻辑。从指纹最早在案件中的运用、到指纹技术的数字化突出成就、再到现代指纹技术的成熟,系统梳理了指纹帮助下案件的破获率与公众安全感指数的上升,用信息可视化的方式凸显指纹技术对司法公正的推动作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9.《海洋污染全景洞察》李书杰、余嘉遥
设计说明:本作品旨在用抽象化、数据化的视觉符号,将海洋污染的不同类型如噪声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的复杂现状和影响转化为直观可感的视觉语言,以科技感视觉呈现,强化“数据揭示海洋污染危机,唤起保护行动”的核心观念,让观众透过可视化形态,快速感知海洋污染的严峻性和全球关联性。
10.《荆楚玉影》林煜涵
设计说明:楚地玉器是楚文化的重要载体,其 “浪漫奇幻、灵动飘逸” 的艺术风格区别于中原的庄重肃穆,为中国玉器史增添了独特魅力。本作品系统梳理了楚国玉器雕刻的发展历史、玉器纹样及传统工艺流程,利用信息可视化的形式直观地展现了楚地玉器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每一片楚玉的曲线皆是文明基因链,而信息可视化正是破译这古老基因的当代密码。
11.《养猫秘籍》傅棋淇
设计说明:以“主人篇”+“宠物篇”双维度,构建养猫知识可视化体系,助力养猫人群高效获取信息。围绕“轻松养猫、人宠共融”理念,采用可爱插画风与清新色彩,用萌趣猫咪插画贯穿,搭配柔和粉、蓝、黄等色调,营造治愈氛围,降低阅读疲劳。
12.《宠物养护》李赛楠
设计说明:作品以 “宠物养护知识科普” 为主题,通过视觉化信息图形式分别呈现狗狗与猫猫的养护要点,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狗狗养护图以狗狗脸部轮廓为视觉核心,暖棕色系营造温馨氛围,涵盖年龄对照、必备物品(如疫苗、驱虫、狗粮的时间与方法)、各成长阶段行为特点(如刚出生、1 - 2 个月、老年期等)、严禁食物与品种偏好等内容,图标与文字结合,信息层次分明;猫猫养护图以猫咪脸部造型为设计主体,深棕色调凸显优雅神秘,包含年龄对照、各阶段行为与用品(如疫苗、猫粮、驱虫及粪便评分法)、表情解析与正确互动姿势等,图形简洁生动,色彩柔和。
13.《闽都雀韵》李亚捷
设计说明:本作品是聚焦福州麻将文化,以信息可视化设计解码这项传统娱乐的独特魅力。作品围绕麻将社交属性,用数据图表呈现性别、年龄分布与地域人群占比,对比各地麻将参与规模,展现其在闽都社交生活中的融合价值;同时拆解麻将规则,从牌数构成、摸打流程到胡牌公式,将复杂玩法转化为直观易懂的视觉符号。通过提炼麻将文化精髓,用现代信息可视化语言,保留传统棋牌的娱乐底蕴与地域文化基因,赋予福州麻将全新的视觉解读与传播生命力,成为窥探闽地民俗、理解本土棋牌文化的生动窗口 。
14.《民间故宫·观厝》林佳艺
设计说明:本信息图表围绕闽清宏琳厝展开设计,以“民间故宫·观厝”为主题 。从宏琳厝的历史脉络展现其岁月变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结合特色构件阐释建筑与文化的融合;通过匾额、人物、古民居排行及厝中结构数据,多维度展现宏琳厝。在视觉设计上,采用古朴色调契合建筑历史感,以简洁图标、清晰排版,让复杂信息条理化,直观展现宏琳厝特色,运用人物插画、匾额实拍图丰富视觉层次。通过信息整合与视觉设计,让民众快速了解宏琳厝的历史文化与特色,感受这“民间故宫”的独特魅力。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信息可视化的核心原理、设计流程与表达方法,理解数据到视觉形式的转化规律,具备科学获取、处理、分析数据,并运用视觉元素进行有效编码、组织与呈现的基本能力和设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