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生态危机设计方向三年级研究型课程《气候货币计划:食物图景》

课程信息
生态危机设计方向三年级研究型课程:气候货币计划食物图景

Climate Currency Project: The Vision of Food

授课时间:2021年11月8日- 2021年12月31日

时长:8周

学术主持:宋协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课程负责人:景斯阳,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生态危机设计方向召集人

授课教师:宋协伟、景斯阳、刘诗宇

特邀指导:

张欣荣,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

韩涛,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

佘依爽,《景观设计学》期刊编辑部主任

邓圆也,《卷宗Wallpaper*》杂志编辑总监

林桢涵,世界自然基金会品牌与传播总监

赵与林, 新加坡艺术家工作室

欧阳慧雨,良食基金政策官

钱厚琳,福布斯中国商务运营总经理

李侁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保护项目官员

学生名单:

牟英洁、赵恒阅、黎超群、檀松冶、柳思缘、啸宇、刘铭、吕思缇、吴雯萱、裴炫珉、胡瀚宇

食物不仅是每个人维持生命的必需品,也是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重要媒介。而正是由于食物的普遍性和日常性,我们往往忽视了它对于人类文化、经济以及生态产生的巨大影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 (António Guterres) 在 2020 年发表的演讲《我们星球的现状》中明确指出,粮食系统是我们无法在地球生态边界内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今,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危机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要挑战,培养青年对于未来可持续食物系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刻不容缓。
本课程以食物为线索,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跨学科领域的研究理解食物是如何连接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个体经验与集体文化、经济体系与气候危机等领域,构成当今世界的图景。研究主题包括:食物与身体、文化与身份、食物系统与生态、食物与城市、设计赋能等。研究范围跨越 XS 尺度的分子合成技术到 XL 尺度的星球粮食战略。在此基础上,每位学生需从一项食物议题出发,批判性地思考和展现当今的食物图景,并以此为支点撬动对于未来图景的创想。
气候食物图景 8周教学框架
课程以讲座、设计工作坊和主题研讨课的形式进行,每周三次,共八周。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力求与现实世界产生更加真实的互动,构建知识创新共同体。在课程伊始,学生被邀请从自身经验出发,提出与食物相关的五个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展开八周的探索。结合学生项目的研究方向,课程共邀请十余位不同领域的嘉宾进行分享交流,包括荷兰埃因霍芬设计学院食物设计师 Marije Vogelzang、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高级项目专员王虹月、艺术家组合赵与林、新蛋白产业前沿咨询师等。
讲座资源
课程结构设计由浅入深,前四周为认知模块:第一个主题“食物与身体”从生活经验出发,启发学生思考食物的“本质”,引出人类食物的进化史,帮助学生建立时间维度的坐标系,更加辩证地理解今天的食物体系;第二个主题“食物,文化与身份”则从空间维度探讨不同地域下食物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例如以麦当劳为研究案例观察食物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第三个主题“食物系统与生态”从宏观概念“行星边界”出发,帮助学生建立星球尺度的生态概念,并以统计数据反映食物系统对气候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接下来“可持续食物系统变革”则从具体的实践案例入手,带领学生分析如何在宏大的生态议题中通过多种手段聚焦于实际问题,带来切实的改变。在前四周的认知基础上,后四周的两个主题以应用为主要目的。“食物与城市” 介绍城市发展中与食物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典型案例,并带领学生以学校周边社区为研究对象,调研并制作北京花家地社区食物地图,通过这种方式将原本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与现实世界建立连接;“设计赋能”则邀请食物设计领域设计师Marije Vogelzang分享她在二十余年的项目中如何与公众通过食物建立感官体验和情绪连接,为学生个人项目的策展与表达提供全新的视角。

课程详情
气候货币计划-食物图景课程作业海报
学生上课及实验场景
学生作业预览一(滑动查看更多)
学生作业预览二(滑动查看更多)
第一部分
食与万物
每位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食物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表达自己与该食物的联系;并尽可能多地收集与该食物和原材料有关的资料,计算营养成分。学生们借此了解人类的食物演变历史,掌握基本的营养学知识,理解食物与文化的相互塑造关系。
构建食谱(部分) 学生:牟英洁、刘铭、啸宇、柳思缘、裴炫珉
滑动查看更多
构建食谱(部分) 学生:赵恒阅、吴雯萱、吕思缇、檀松冶
滑动查看更多
第二部分
食物之城
 “食物地图”,即食物来源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食物地图”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区中的“食物源”类型的总体情况,以及各类“食物源”在 社区中存在的数量、服务半径、与社 区其他设施之间的关系等。
学生采访过程
学生们被分为3组在花家地展开调研,分别从食物源、居民抽样访谈、食物系统工作人员访谈以及人行路网等角度进行考察,并通过以上的考察内容思考区域外侧点位对于内部的影响、学校边界管理对于内外人群食物可达性影响和外卖以及淘宝买菜等应用对于食物可达性影响。

花家地食物地图

终期汇报特邀点评嘉宾

宋协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张欣荣,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

韩涛,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

佘依爽,《景观设计学》期刊编辑部主任

邓圆也,《卷宗Wallpaper*》杂志编辑总监

林桢涵,世界自然基金会品牌与传播总监

赵与林, 新加坡艺术家工作室

欧阳慧雨,良食基金政策官

钱厚琳,福布斯中国商务运营总经理

李侁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保护项目官员

终期汇报现场
宋协伟院长开场致辞
终期汇报嘉宾点评
终期汇报参会人员
赵与林讲座现场
Marije Vogelzang线上讲座
棕“旅” The Journey of Palm Oil
牟英洁
我从生态背景环境出发,研究高保护价值的森林消失以及热带地区气候恶化的原因。通过对生态时空图谱的研究发现其根本原因是棕榈油种植园的持续扩张,进而探讨它的可持续性。根据RSPO(可持续圆桌会议)的认证流程,我可以找到参与棕榈油全球贸易运输的多方利益者(包括油棕种植户、棕榈油加工和贸易商、消费品制造商、银行/投资者、零售商、环境NGO、社会NGO)、参与方式、基础供应流程、证书交易体系,以及实际参与全球贸易的棕榈油溯源。基于此,我针对棕榈油的可持续发展给出相应的方法指导,基于这个流程图体系的每一个环节,给出切实地指导意见和解决办法。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可持续棕榈油,并且加入进来。我设计的指导方法从最开始的角色介入,给出策略,希望吸纳更多的市场,新参与者以及种植户和小农,给出中期和长期结果评估,最终目标是绿色包容性增长,和建设有弹性和健康的景观社区,使可持续棕榈油成为常态。这套指导原则是形成可持续棕榈油的基础,并推动可持续棕榈油产生变革。最后我基于环境现状给予生物多样性和新型种植园模式的解决办法,提供了以下四种解决可能性:一是减少除草剂的运用,增加生物多样性,保留蕨类植物、矮生植物等附生植物;二是建立棕榈油种植园区间的“廊桥”地带;三是与动物园、国家森林保护园合作的混合种植园;四是棕榈油场废水沉淀池与鸟类栖息地结合。最终完整的指导手册形式从报纸形态出发,希望可以以更加平民化的方式流出社会各个层级,指导人们阅读并使用。

气候食谱:隐性饥饿指南
赵恒阅
如何更好的认知真相?我们过去的饥饿亦或是膳食权力是否被资本与媒体所裹挟?美国在发布第一版本膳食指南过后,美国社会膳食系统的方方面面都受其影响,亦指导了其他国家的膳食指南的发布,但为何在发布后人们的肥胖率开始上升,其指南的科学性是否存疑?主流化的话语是否不再具有超然地位?在这些主流话语的背后是否存在另一种被隐匿的真相?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否搭建一种基于行动者网络框架的工具,将一切相关元素(去中心化个体以及组织亦包括非人物体)连接起来,构建成一种全新的认识工具,将不可见的因素可视化,去更好的感知不同气候条件影响下的隐性饥饿信息。
无尽的自然:为多样性设计
黎超群
2021年8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报告指出,过去2000年以来最暖的50年,全球气候变暖致使灾害频仍,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在这样一个越来越不确定的变化当中,遗传资源的保护可能是其中应对生产系统中可持续性、弹性和适应性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支撑着农作物、牲畜、水生生物和林木抵御各种恶劣条件的能力。作品希望通过植物学、计算力和想象力与其受威胁的生态系统的联系之间发生关系,创造出对生命系统不断变化的数字反映。学习的样本是从互联网中各地的植物博物馆、粮食机构中爬取的,利用计算模型进行深度计算来产生变异之后新的植物模型。并且利用ML(OpenAI)的技术将生成库与数据库进行AI的相似度识别和过滤。最后通过计算力和植物产生的奇妙混合物碰撞出新的想象力。
ALGAE+:藻类作为缓解饥饿的方法
檀松冶
我们目前的食物体系完善么?是什么造成了世界饥饿?世界正处于“饥饿大流行”之中,冲突、冠状病毒和气候危机有可能使数百万人陷入饥饿,饥饿越来越成为我们应该谈论的话题。如何寻找一种方法缓解地区饥饿事件,如何增加地区应对饥饿事件时的弹性? ALGAE+ 从可食用微藻的角度出发,尝试以藻类作为营养补充剂,并与在地食物结合的方式缓解因气候、冲突、自然灾害等原因形成的急性饥饿事件,并提高地区应对急性饥饿事件时的弹性。ALGAE+ 包含了从饥饿事件发生,到如何匹配藻类品种,到藻类如何渗透到地区,到如何培养并持续输出,最后到如何融入日常饮食等等的整个环节和流程,目前已经完成了关键环节的实验和尝试。
垃圾食品的再重塑
柳思缘
厨余垃圾再利用正在日益成为人类绿色生活的必选项。在食物生产、运输、消费和再利用的全链条上,从消费环节到厨余垃圾处理环节都会产生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其中,食物浪费造成了大约8%-10%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而根据2021年7月19日国际公益性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的《厨余垃圾全生命周期低碳管理综述》研究报告,我国厨余垃圾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50%。长期以来,虽然采取填埋方式处理厨余垃圾的占比逐年降低,但距离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仍任重道远。因此,如何减少食物浪费并妥善处理厨余垃圾正在成为全球性的共同挑战。如何延长厨余垃圾的生命周期,以使其在更长的存续时间内发挥最大价值,是本项目的关注点和切入点。项目遵照循环设计理念,通过记录普通三口之家一周内丢弃的厨余垃圾总量和类型,建立针对食物浪费和厨余垃圾管理的特色数据库。进而利用实验探索未来家庭自制生物塑料的可能性,使得厨余垃圾的可持续处理方式更加详实和具体。

从整体上来看,减少前端家庭源产生的食物浪费和厨余垃圾,同时进行有效的垃圾分类和资源再利用,更加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和提升环境效益。因此,项目为消费者提供了垃圾处理全流程操作手册,来指导和帮助家庭减少资源浪费。该手册将展示蔬果被遗弃量与其本身的占比,同时为家庭提供菜谱及家庭自制厨余垃圾生物塑料的指南。

食物面料指南
啸宇
糖在历史上可能是第一个被国家管控的商品,同时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社会属性。与茶,咖啡一样,糖在大航海时代成为殖民地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直到今天,我们依旧能看到糖的生产受到那个时代的影响。同时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糖是各个国家的战略储备物资之一,这也导致糖的生产与消费不简单等同于货架上的其他商品,其背后可以反映出国家经济水平,大众健康状态,文化观念,甚至于国家关系与政治利益。由此,我制作了一个相互关联影响的天平,天平的顶端则是一块糖制的金砖,糖的一切与大量的社会因素有关,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用天平的状态与糖业现状对比联系。每年糖可以带给人类6千多亿大卡的热量,而一位从事重体力劳动者一年需要的热量约120万大卡。糖作为一种营养补充为人类生存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同时他又时脆弱的,被滥用,被利用,被盗用,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我在顶端制作了一块糖制的金砖。上面标注了2020年全年的糖产生的热量。所有的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到其分配,生产,可持续等问题。我选择了6项物品,从健康,安全,生产,环境,政治,贸易,公平的角度出发。彼此之间,与糖之间,均用一条线互相连接起来,这些因素的此起彼伏正像今日的糖产业,未来糖类食品生产加工的安全与可持续绝非一朝一夕,而更像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

富裕荒原 Prosperous Desert
刘铭
在《富裕荒原》这个作品中,我试图着眼于整个食物系统的底层逻辑,尝试通过梳理与转化,来使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作为“系统”存在的食物体系。我的作品开始于对建立在工业体系之上的食物体系的思考,我以“未来的食物是否会不再大量的来自有机自然”为开端,并以这个问题深化挖掘,把其转化为“食物从哪来,到哪去?”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关乎食物的体系与构建,因此我设想,能否通过设计一个游戏,来模拟和体验不同的食物体系。我把人类的生活空间模型概括成从中心发散开来的模型,把繁杂的交通概括为跨越每个区域之间的界线,我将“时间”转化并抽象到玩家的每回合中,同时,我把人们所需要的一些主要营养简化并转化成可以被进行游戏量化的形式。整体上,我从两个角度引导玩家进行游戏,一个是从天空俯瞰的宏观视角,一个是基于玩家个人谱面和角色的微观视角。在宏观上,我以平衡经济与污染这样整体命题来激发玩家思考,而把“温饱”这样的重要且基础的问题作为整个游戏的背景配置给每个玩家。玩家既作为个人需要保证日常生活中的温饱问题,也作为食物系统的构建者,要建立起一个可行的食物体系。我参考了食物生产来源以及食物在现实生活中的会具有真实影响来设计他们在游戏中的属性,并在追求更加还原的基础上,加入了气候灾害和科学技术等内容。当然,我更宏大想法是这个作品不仅能够让人们收获关于食物的科普以及认识和体验到食物作为一个系统的存在。也能够在更加准确或者更加定制化的情况下,给诸如政府、企业等对象对于局部地区食物系统的结果模拟或者建立预先模型。
阿比鸠斯:面料烹饪艺术
吕思缇
仅来自食物的排放就可能耗尽我们 1.5°C 或 2°C 的所有预算——但我们有一系列机会来避免这种情况。经过阅读食物系统中的临界点概念的文献,引入正临界点的概念—— “通过减缓或适应增加社会弹性,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害。”作为代理人可以落脚到解决厨余浪费问题,进行代理人基础能力的提供。经过大量的调研与对比分析,关注点落到“颜色泄漏”问题上,探索人类将自然分类为不同、可定义和可量化的组成部分的愿望如何忽略了自然的本质。在这种情况下,大自然影响了我们对世界配色方案的预定的、人为的感知。作为一种隐喻提示,将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引入面料指南中,解决纺织业中的染色废料问题。我将研究的过程进行了可视化表达,并收集厨余垃圾以及打折果蔬,亲身在厨房烹饪制作面料。经过二十多种材料的初步实验,通过制作指南书籍的方式将观者带入情境:以天然色素开始,以寻求可替代的植物、动物纤维为过程,研究了食物面料料的“纺纱”、“编织”,为面料应用者提供了一种新的便利的就地取材的可能性,也为缓解服装纺织产业链带来的生态危机(雨林危机、土壤危机、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鲑鱼处方 Salmon Prescription
吴雯萱
鲑鱼能成为全球餐桌上的最爱是挪威的发明。1970 年,Ove 和 Sivert Grøntvedt 兄弟在挪威峡湾中成功将世界上第一条养殖鲑鱼放入围栏,并由此开始进行大规模养殖与运输。1970年前后挪威制定了专门向日本倾销三文鱼的营销计划,与日本的水产公司达成协议,通过平价的回转寿司餐厅、电视节目等推广方式进入日本市场,到1990 年前后,日本料理的兴起让三文鱼这款美食登录世界各地。据粮农组织称,今天,挪威占大西洋鲑鱼全球市场的一半以上,向全球 100 多个国家出口三文鱼,2019 年出口量超过 100 万吨,相当于每天食用 1400 万顿挪威三文鱼。现如今,挪威三文鱼不仅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鱼,同时也搭上日本料理的便车成为其代名词之一。这种被人为塑造的流行饮食文化背后,随着资本与消费者欲望的增加,也开始出现了诸如产业链畸形、生态食物链被破坏、过度捕捞、动物福利缺失等一系列问题。鲑鱼被人们喜爱的过程当中,其饮食价值被不断塑造的流行饮食文化无限放大,那是否可以通过一种反向干预,让人们了解鲑鱼被端上餐桌的背后故事,来改善消费者行为,从而通过整个饮食系统的部分调整,缓解对鲑鱼生存条件的破坏?

我尝试将鲑鱼生长中出现的人为问题生成了看似只有人类才会拥有的疾病处方,来呼应养殖过程中一些和人类类似,但又似乎不应当存在的鱼类疾病,诸如肥胖与抗生素滥用的问题。同时将鲑鱼疾病与饮食体验结合,将配料制作成对疾病进行抵抗的“药物”,配合就餐流程,使人们在饮食过程中理解这顿美食背后的故事。

帐篷区-食遇食欲食语
裴炫珉
很多人说留学是孤独的。留学真的孤单吗?在过去的两年里,我确实感到了身在异乡求学的孤独感。留学生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关系网薄弱。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等原因,他们在留学国家形成的社会关系网普遍比较薄弱。薄弱的社会关系网会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在央美,我发现了留学生群体的社会关系网比较薄弱的现象。因此,我们决定,帮助在央美的留学生建立更巩固的社会关系网,打造一个神秘而温暖的空间。然后食物中有多种文化的信息。我们也决定以食物为媒介,通过相互交流文化的方式建立社会联系网。饭局之所以成为中国最经典的社交方式,是由于它既是一种文化需求,也是一种心理需求。文化是一种氛围,带来了一种民俗的东西。人类是群居动物,用吃饭聚拢人气结交朋友,再平常不过了,在那种场合,人们自然就有了归属感,商业情感也由此而延展。在这次活动两个四川人和两个韩国人在帐篷里相遇一起吃饭。刚开始吃四川饮食,从四川饮食开始,就四川的气候、各种历史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对话。并且在吃韩国料理的同时,针对与韩国文化相互好奇的问题进行提问,成为形成关系的契机。

生态危机设计方向 
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与生物变异、科技爆炸性增长、全球系统性变革不可逆转地塑造着我们的生存环境。生态危机设计是以自然和生命为本的新兴设计学科。生态危机设计基于广义生态学,以生命科学、合成材料科学、地理信息学、气候学、未来学辅助设计科学,对不确定的未来进行预测,并提供非“一次性的”,具有长期主义的、弹性的、多层次的愿景和开放式解决方案,为生命、地球和可选择的未来而设计。生态危机设计基于设计研究的方法,通过实验性的调查,开发新的研究和交流工具、建立新的方法论,来促进对当今复杂现实的更深入理解,在系统、材料、资源、技术、社会和话语可能性方面提出变革性的干预措施。研究的关键词有:气候货币、后碳设计、响应式环境、超物体、人类世、生命制造、第三自然、生态资本、星球改造、气候设计、弹性设计、合成生物学设计、负碳制造、资源创新、人类福祉、危机与适应力等。
“生态危机设计”汇集各种知识框架,从人文主义到生态学,从动植物权利到人工智能,从人类世到第三自然,从地球核心到外层空间。在空间尺度上,从XS尺度的生物制造到XL尺度的地球工程,进行系统性地创新规划与设计;在时间尺度上,在短期、中期、长期维度下将知识重组并创新。该方向希望培养一个从业者社群:如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政策制定者以及具有人文和科学研究背景的全域型人才,撬动资源,将设计作为研究和实践的工具参与到不同类型的组织中,更新设计文化,引领变革,定义未来之设计。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学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生态危机设计(智慧城市)、艺术治疗、服务设计及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新时代的形势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深刻研读新文科建设内核,设计学院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新变化、新阶段、新特征为依据,将设计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其他专业集群相融合,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研判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政治、经济变化,以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课题研究切入点,以学科专业划分为工具与方法,构建危机意识主导的全新学科教育架构与学科资源整合平台,全面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模式的思考与行动。

更多资讯可关注CAFA设计学院官网 
http://design.cafa.edu.cn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