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025年春季学期“整合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成果 方向二:持续的景观
发布时间:2025年6月30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565
课程简介:《整合创新设计》为江南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基于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多维重构的创新设计型人才通识基础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设立的一门全新的专业必修课程。
课程打散大学三年级环境设计专业原有的四个自然班授课模式,围绕“系统的空间”与“持续的景观”两个方向进行方向班授课。其中,“系统的空间”方向以城乡人居环境中的室内和建筑空间为主要设计对象,重点关注文化传承与系统创新等问题;“持续的环境”方向以城乡人居环境中的景观空间和建筑空间为主要设计对象,重点关注人居环境与可持续设计。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对象:本科三年级学生
01 韧性·生长——巴勒斯坦战后集合社区重建计划
作者:袁伟瀚、徐国峰、卫星宇
指导老师:刘佳、吕永新
设计说明:基地位于巴勒斯坦加沙地带Nuseirat难民营,围绕当地战后居住空间缺失的社会现实,旨在打造一个有韧性可生长的装配式集合住宅。针对当下场地面临的住房短缺、公共设施损毁、资源短缺及失业率高问题,方案提出了“结构支撑+模块搭建”的方法,以期为当地居民快速提供战后临时住宅。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临时住宅可以在居民的主观能动性驱动下,逐步生长为更具当地特色的长期住宅。本方案的核心特色在于:整合周边损毁的公共空间资源,优化社区内的流线组织与空间布局,构建防御与储存设施,通过快速搭建修复的手段提升集合住宅的韧性,以空间设计手段保障居民安全。
02 锈迹拓衍——重拾集体记忆的清水塘工业遗址更新设计
作者:刘宇翔、王子悦
指导老师:刘佳、吕永新
设计说明:基地位于株洲清水塘工业遗址核心区。该项目围绕工业搬迁引发的集体记忆断层与年轻群体历史认同薄弱的社会现实,旨在打造一个以“锈迹”为媒介、记忆可再生的工业遗产共生体。针对记忆载体消失、代际认知割裂、业态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本次设计以转译集体记忆、建造叙事空间等手法,以三条相互支撑的路径实现集体记忆的重拾与活化:文旅研学路线聚焦代际传承,以AR环保知识科普、污染治理实验等沉浸式体验,帮助学生和亲子家庭等群体在互动中理解工业历史;文化消费路线将工业符号转化为可体验的消费场景,吸引游客和市民参与,推动集体记忆融入当代生活;艺术办公路线为创意工作者提供改造后的工业空间,鼓励他们围绕工业艺术进行创作,形成记忆再生产循环。三条路径通过“记忆—体验—创造”的价值链条相互赋能,以研学吸引客群,消费创造收益,艺术孵化内容,共同构建起可持续的工业记忆生态系统,使锈迹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媒介。
03 酝境·新生——董酒老厂坊“酝境·新生”文化综合体的整合创新设计
作者:宋资童、钟子柔
指导老师:刘佳、吕永新
设计说明:基地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的董酒厂旧址。在“工业遗产活化与非遗文化传承”的背景下,通过深入调研董酒厂的历史沿革、生产工艺及场地现状,发现场地存在文化展示碎片化、空间功能单一化、生态资源闲置化等问题。项目旨在打造一个集文化体验、生态教育、产业升级于一体的酒文化共生体。设计方案针对老厂区存在的文化展示碎片化、空间封闭、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提出“工业遗产保护与空间再生策略、文化叙事策略、空间交互策略、生态融合策略、业态联动策略”五大策略。最终呈现出一个既能触摸历史温度、又能体验当代创新性的工业遗址改造范例,给人以“穿越千年酒脉,对话国密工艺”的独特体验,凸显设计在文化传承、空间再生与产业升级方面的多维价值。
04 治愈,止于植愈吗?——儿童康复中心疗愈花园设计
作者:桑楠、欧阳影睿
指导老师:刘佳、吕永新
设计说明:本方案是一个以自闭症儿童为核心受众的疗愈景观空间。选址为浙江省诸暨市海亮融爱学院。设计从行为特征与心理需求出发,提出“植愈只是起点,而非终点”的理念——植物疗愈作为基础媒介,结合空间引导、互动设施及非植物元素,构建多层次干预系统,让康复过程既自然舒适,又充满探索的可能。设计策略上,花园不仅依赖植物的感官刺激,更通过空间叙事与行为引导强化疗愈效果。例如,在种植区融入可移动的轻质坐具,允许儿童自主定义休憩角落;利用雾喷装置调节微气候的同时,制造柔和的触觉与视觉互动;地面铺装采用温度差异化的材质,以非植物的方式丰富感官体验。植物配置上,避免单一功能化,如选用具有观赏性的低矮果树,既提供触觉与味觉刺激,也鼓励肢体运动与社交协作。疗愈的层次性是本设计的核心:基础层(植物与自然要素的被动疗愈)、互动层(可操作的设施引导主动参与)、社交层(半围合的小组活动区促进非压力性互动)。设计希望花园不仅是一个“被治愈”的场所,更成为儿童自主建立秩序感、控制感与成就感的“动态工具”——治愈不止于植愈,而是人与环境共谋的成长过程。
05 绿径融城——基于居民日常生活的街道更新设计
作者:顾忻昳、李文婧
指导老师:刘佳、吕永新
设计说明:基地位于江苏省无锡市中南西路,项目围绕居民生活日常行为,旨在打造便利居民日常生活、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公共空间。方案针对街道人行体验不佳、空间环境杂乱、文化内涵确实等问题,提出改善基础设施、整治空间环境、植入文化内涵等策略,通过空间重组、优化生态等设计手法,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设计目标。本方案最大的亮点是以“纽带”理念贯穿与联系整个街区设计,将分散的公共空间有机串联。
06 滨水空间设计——衢山岛斗沿海复兴计划
作者:曾颖、张果
指导老师:刘佳、吕永新
设计说明:在沿海城市产业升级转型与资源循环利用的时代背景下,项目团队对舟山群岛海湾区域的废弃码头及船舶资源展开深入调研,发现场地存在大量工业遗存闲置荒废、在地渔村文化活力消退、滨水空间生态性与公共性割裂等问题。基于此,设计提出“变废为宝、文脉再生、多维激活”的核心策略,从循环经济与场所精神理论的双重视角介入,通过废弃船舶适应性改造、沉浸式场景叙事构建、数字化交互技术赋能、社区共建共营等路径,塑造了一个集生态餐饮、文化展演、数字体验、社区活力于一体的复合型滨水共享空间,给人以穿梭历史与现代、感知海洋文化脉动、参与可持续未来的沉浸式体验,凸显设计在激活废弃资源、传承在地文化、促进生态与社区共生方面的创新价值与示范意义。
07 边界新生
作者:王艺、钟越、翟子豪
指导老师:张希晨、吴恽
设计说明:边界——这个重要的城市元素常常被我们所忽略。本设计聚焦街道的边界,用褶皱创造动态表面、增加更多活动空间。褶皱可以利用更小的空间创造更多种的变化。芦庄区作为无锡市本土生活典型代表的老街区,城市规划仍以交通功能为主,因为缺乏城市应有的活力和互动氛围,导致了社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被切断。通过对芦庄路和周边社区接口T的边界改造,我们希望可以创造更多的停留与交互空间。不仅是物理空间改造,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柔韧哲学”的当代转译。在无锡这座水与钢并存的城市,我们用褶皱抵抗同质化暴力,在刚柔博弈间织就可持续的社区经纬。
08 PASSION上街里
作者:万翔
指导教师:张希晨、吴恽
设计说明:本设计聚焦青岛大鲍岛历史文化街区复兴,打造旨在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活力空间。针对街区现况,分析出空间闲置、活力不足以及人群需求差异等问题。为满足年轻人、游客、居民和商贩等多元人群诉求,提出双轴复兴、分区整合、空间重塑等策略。设计中注重空间整合度提升,优化街区布局,强化公共空间功能,设置特色景观节点,营造出宜人的休闲、商业与交流氛围。同时充分考量历史传承,保留街区肌理与文化元素,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兼具文化内涵、功能多元且富有魅力的城市街区,为青岛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助力城市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09 陶知学社——新游园视角下的蜀山西街社区更新设计
作者:余南星、张瑞萱、王添锦、王煜雯
指导老师:张希晨、吴恽
设计说明:陶是泥与火的艺术,“陶知”即指学习有关“陶”的知识,“陶”又谐音“淘”,淘知指将学习的氛围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学社”则表明“学习型社区”的社区主题。新游园从规划到景观到节点设计中秩序的思考,对传统江南园林游园进行转译,将“新”与“旧”的城市更新思考融入设计。
10 集间——以“集”为主题面向全年龄的友好更新设计
作者:周益枫、罗宇昕
指导老师:张希晨、吴恽
设计说明:该项目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河埒街道稻香片区,整个片区由三个社区组成:稻香社区、水秀社区、北桥社区。稻香市场作为市井生活的核心,被定位为集商业、休闲、市井于一体的特色街,同时存在着环境嘈杂、停车难、设施老化等问题。虽然经历过一轮改造,但其街道连接整体性、标识性、儿童与老年人的活动空间、车位布置以及小区空间界面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希望通过对该道路与场地的更新,将外来人群、幼儿与老年人的活动空间进行整合以及再更新,再度激活稻香片区的市井文化气息以及人们在此的生活圈。方案从片区整体性较弱、空间利用率低、功能布置不合理等问题出发,基于“集”作为设计的主题提取不同区域的形态,将稻香片区打造为一个充满市井文化、烟火气息的居民生活空间。通过“点-线-面”的手法展现街道样式,展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互,同时打造一个儿童与老年人之间代际友好的社区。将街道给予本地居民同时吸引外地游客的到来,打造一个 15 分钟生活圈。以“集”为文化场景主题,为片区更新创造出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叙事空间,从而增强片区内的吸引力,共同构建一个承载在稻香烟火与市井气息活力的现代社区故事世界。
11 银幕复兴锡城故事
作者:朱江坤、厉欧
指导教师:张希晨、吴恽
设计说明:在无锡这片充满历史底蕴和现代活力的土地 上,我们将打造一条光影流转的文旅路线, 串联起公园,瞭望台,电影文化馆等节点。 让游客在行走中感受电影文化的魅力,体验文旅融合的新篇章。我们将铺展开一幅流动 的画卷,让岁月的镜头捕捉每一处⻛景,将 电影的魔法融入文旅的脉络。从时光公园的 互动体验刀瞭望台的全家俯瞰,再到电影文 化馆的艺术展览。每一步都是对电影文化的 深情致敬,每一次凝视都是对文化传承的诗 意探索。 在这里,光影不仅流转于银幕之上,更在游客心里播下梦想的种子,让无锡成为电影与文旅交融的新篇章,让每一个角落都讲述着 不朽的故事没让每一道光线都映照着未来的希望。
·END·
设计学院新媒体中心 出品
来源 | 江大环艺
编辑 | 新媒体中心
责编 | 鲁缘缘 滕影
审核 | 王维青
精彩回顾
国际设计工作坊周,开启!
校企合作:海尔X11洗护设计热销背后的设计新范式
设计赋能·数据焕彩:《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生课程助力宜兴市美栖村玫瑰产业打造数字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