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22届综合设计系研究生毕业作品
发布时间:2022年7月9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2228


作者:王治军 吴程程
导师:成朝晖


















导师评语:
该作品以历史街区的记忆延续与文化活化为切入点,将人与城市空间有机联系起来,并将传统空间与时下的流行文化相结合。以“文化记忆+形象IP+街区”的模式探索历史街区的未来发展路径。同时结合了实际案例,以绍兴西小路历史街区及阳明故里为例,根据街巷空间现存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西小路街区中记忆要素的提炼,结合街区的文化与记忆对街区空间进行公共导视及家具的更新设计,以现存居民的生活需求为前提,以历史文化的传承为导向,打造街区特有的记忆符号,重塑西小路历史街区的城市记忆。并融合图案学、设计符号学等多维视角,用系统、综合、现代的方式看待历史街区品牌形象IP设计的问题,形成关于历史街区品牌形象IP设计的本土化思考,以此完善历史街区品牌形象IP设计体系。
Research on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brand
flagship store based on
作者:LEE HYUNJU李贤柱(韩)
导师:成朝晖







导师评语:
此设计以兰芝品牌店进行多维体验的旗舰店设计。将主题设定为兰芝水花园,符合体验时代的品牌体验趋势。意在营造花园形象化的造型及非日常体验要素品牌辨识度和空间表达设计。
AR Online Exhibition Design
作者:LEE HAE LIN李谐璘(韩)
导师:成朝晖





利用《日月五凤图》与韩国民画《鹊虎图》,创作了AR自拍滤镜效果设计。这是参观者超越单纯欣赏韩国传统绘画作品,滤镜效果设计适用于参观者,参观者可以直接体验。
导师评语:
这是利用AR技术进行韩国传统绘画的线上展示设计,体现传统韵味与现代结合的体验感。随着疫情时代发生与发展,有限时空的条件下进行展示方式需要进行时空局限性的对策与改善。为了让参观者在超越时空的环境中自由接触内容,并能够体验和获取多种经验,有必要对适合后疫情时代的数字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研究。作者通过对现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开发和发展新的文化展示视觉,创造性地继承韩国的传统文化。
作者:段昺东
导师:董奇 成朝晖





《最后一公里》城市迅速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出行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针对老城区部分,公共空间少,如何让共享单车系统在原有的格局下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需要打破原有框架,提出新的概念设计。本课题立足于杭州共享单车实际使用情况,采用共享单车设计与使用空间优化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在共享单车设计方面,一方面提高用户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减小单车停放的占地空间。在使用空间优化方面,在消极空间中挖掘出有趣的空间,并能成为共享单车的一个停放点,从而实现让用户可以更加便捷使用共享单车,一方面节约城市有限的空间资源,另一方面优化城市形象面貌的效果。
Fullfilled Colours
作者:史岢心
导师:宋建明









导师评语:
课题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城市中的“失落空间”。以扎实的前期调研构建了“失落空间”类型,深入并探讨了其背后的成因。进而运用色彩的原理,形成多维度的应对之策。在最后设计成果阶段,通过色彩的方式激活这些往往被忽视的场所,对于城市有效利用闲置空间有着积极意义与探索价值。
微更新理念引导下的乡村闲置民居改造设计研究
of micro renewal concept
作者:林斌
导师:董奇





导师评语:
该设计旨在尊重地域风貌的前提下,通过综合、系统的思维分析总结现状问题和需求,探索一条生态环保、方便快捷、经济高效、具体细致、切实可行的改造路径及方法。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妥善处理好乡村更新改造中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本设计的研究是对当下乡村有机更新改造的一次实验与探索,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再造×技·忆
乡土记忆视角下乡村工坊设计研究
local memory
作者:肖俊杰
导师:董奇


导师评语:
研究当然要讲选题合适,方法得当,注释规范,论述严密,但这说到底是让研究变得精致的学术训练。好的研究要敢于开拓,敢于冒险,论证粗糙一点无妨,不必要求面面俱到,但要方向正确,具有活力。设计用记忆要素的转译方法延续祖庙村青白瓷工坊的手文化记忆。从人—记忆—空间三个维度,重塑了青白瓷工坊内外关系。探索乡村工坊与乡土记忆的综合营造是乡村营建中具研究价值的课题之一。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肖同学的设计研究开了个好头。期望他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精进,探索之路任重道远,且行且珍惜吧。
exhibition hall in Henghe, Taizhou
作者:欧阳丽
导师:董奇






该设计以旧厂房改造核心,提取横河陈村当地地域符号,深挖浙江地区传统的“梅干菜饮食文化”。设计中采用渐进式的空间结构组织内容,由浅至深,从具象的历史、工具展示,到空间环境的建构,以多元化的展陈手段渲染空间氛围,深入感知饮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使观展主体共同参与偶昂饮食文化的传承传播当中,实现传统饮食文化的再生,为相关的研究实践提供可行性建议。
以色共生——参与式乡村色彩营造
Ninghai County
作者:李梦琦
导师:黄斌斌











色彩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神奇馈赠,也是人与生活之间的媒介。在认识色彩、改造色彩、享受色彩的过程中,人与色彩的关系被不断塑造。为在实践中探索重建平衡的可能性,该生开展了此次设计研究。首先,该设计结合乡村所有制特征和色彩灵活可塑性,借鉴西方参与式方法进行设计试验,结合设计对象的实际情况,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参与式实践方法,在乡村设计方法上具有探索意义。其次,该设计从社会学、生态学视角探究色彩与乡村的关系,依托色彩设计手段优化乡村邻里关系,梳理村庄与自然的关系,并为乡村发展增添了可资利用的特色创意资源,为乡村设计方法提供一种色彩思路,为属地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一种色彩模式。
作者:王元元
导师:高嵬



色彩情感是每个人都有的感性特质,它与理性和逻辑在某些程度上是对立的,似乎是与冷冰冰的工业化产物的衣柜并无关联。作者从色彩学和感性工学的视角,对衣柜色彩情感的意象偏好进行了量化实验研究,通过构建可视化的色彩意象认知空间图谱,揭示了定制衣柜色彩意象和消费者偏好的关联性。使用艺科融合的方法,重新构建了定制衣柜的色彩设计流程,这为色彩情感化设计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方向,对当代定制衣柜色彩情感化设计实践有着借鉴和方法指导的意义。对家具行业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in Qiantang River Basin
作者:杨小军
导师:宋建明 郑巨欣



钱塘江流域孕育着浙江世代文明。两岸的传统村落,是自古以来浙江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它们凝聚着本地域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宗法制度传承、文化艺术、社会传统、工艺营造,乃至科学意义的智慧。研究其成因与价值,对于乡村振兴在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深远的意义。
杨小军在博士研读期间,注重田野调查,聚焦该地域人居环境与传统村落发展形态的流变,以实地调研400余个村落为依据,集规划学、设计学、类型学等跨学科门类作综合分析;以复兴当代村落“生活态”营造愿景为抓手,展开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规划设计与更新营建实验。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与优化方法理论建构,为钱塘江流域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与有机更新方法提供有应用价值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