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2023毕业季丨本科毕业展丨未来媒体(交互)工作室


      幽灵,在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下也有截然不同的含义。在西方文化中,幽灵通常与超自然现象、静辟、诡异联系在一起。在美洲土著文化中,幽灵通常被视为居住在自然世界中的精神存在,就像保护者或信使。在非洲文化中,幽灵通常被视为已经去世但仍与生者联系在一起的祖先……而在我个人构想的幽灵世界里,幽灵不再是一种代表神灵与信仰的象征。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就连幽灵也被迫变成一种受人类环境影响的“机器”,它们变得呆板笨重,它们的身上有很多小零件在无休止地、呆滞规则地运动。作品用纯手工的方式,采用纸板、泡沫板等综合材料将幽灵静态装置制作完成,进一步采用单片机、结合声光电研究交互与自动化环节。作品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纸媒介的艺术创作和展示中,试图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寻求艺术与技术的平衡点,让纸媒介和数字媒介——传统媒介和新媒体技术相辅相成,为观众营造多样化、丰富的艺术体验。

 

 


      御宅谱系⽂化发源于⽇本,在其⼲预与规训下⽣产的⼤量女性形象充斥着异化与符号化,形成了⼀种区别于传统造型语⾔的特殊提炼的符号语⾔或审美产物。我尝试提炼⼆次元⽂化中的主流女性形象,将其与现实女性的⾝体结构结合,同时结合了电⼦元件⽤与呈现以此为原型的动态影像。当装置感应到观者的视线时,⽓体系统将会运作,并牵动装置使其活动和呼吸。我试图⽤这种凝视带来⼈格化的过程展现御宅⽂化体系施加于女性⾝体形象之上的审美改造。


      我们的物品就是我们自己。人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所以人们会产生对物品的拟人化心理。我们的个人物品可以满足许多情感需求,物品的陪伴是长久的、默默无闻的,在孤独中给我们安慰。它们不仅能代替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人,我们也把它们视为自己的一部分。此交互装置让人们去体验,去展示人、情感和物体之间的关系,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人与外界之间强列的物质和精神联系。希望此交万装置能让人们从不同方位体验并获得情绪价值。人就像在这些物品的怀里。它们可以像朋友一样治愈我们。


      以人口流失、时间带来的改变、城市的消失为主要论题,主要回答要旨为探索时间在城市突出问题上的推动作用、以及家乡情怀、家乡归属感。毕业设计为一件影像装置艺术作品,作品意图通过对影像的编辑、设计,对装置的表现形式、材料的安排,来探究如何利用实物表现时间的流逝,以及如何表达时间对于城市的消失、衰败的影响。主要采用流沙元素以表示时间的流逝、人口的流逝、城市的消失等突出问题;装置以下落的白沙作为屏幕,将可交互的影像素材投射在上面,背景采用吸光材质;流沙装置采用钢架作为支撑。


     宇宙星体对人类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古代文明之中经常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每一次产生特殊天象的时候都会激发出大量科技与文化方面的讨论与思考。它们不仅带动了人类科学的前进,也带动了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人类对星体的研究最早出现于苏美尔文明,当时就有星体崇拜的文化。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也有着不少星体参与其中。西方则是以希腊神话为中心,建立起的文化崇拜。时间的划分、星体的命名、对宇宙万物的想象等等,都来源于千百年来的星体文化碰撞之中,宇宙星体对人类文明造就了巨大的影响,人类文化发展的催化剂。古人在星体崇拜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借助星体的表现来思考问题。我把 AR 扫描与传统占星术相结合,加入个人的思考与优化,采用一种新的形式,帮助观者了解人类历史上星体崇拜的内容,体验古人类对星体的使用与定位,把星体崇拜文化进行视觉化。观者可以进行 AR 扫描,了解、体验星体崇拜的内容,回顾古人对宇宙的奇思妙想。


 

      以关注现代年轻人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下产生的心理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将数字装置艺术与疗愈艺术相结合为手段,为现代人对于安全感的缺失所产生的高敏感心理提供与自身的和解。当沉浸在每一朵“云”中时,每一个泡泡的消弭和飘荡都化作了内心敏感的痕迹;色彩流转的绮丽画面 , 似是心理在敏感背后绽放的美丽。在喧嚣终歇之时 , 心灵对感知敏感的赞美便跃然纸上。

 

 


     《We676c69746368Chat》是一款无法传输任何有效信息的“社交软件”。它只能通过有悖于常识的交互逻辑传送扭曲的、失真的、被篡改或替换的无意义信息。观者可通过键盘与鼠标进行多种形式的交互,触发不同形式的故障。作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对数字时代已普及的线上交流方式及人与社会过度依赖互联网这一现象进行的思考。如今,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作为交流、信息共享和开展业务的主要手段,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我们对线上交流的依赖程度也在逐日加深。然而,强大的互联网是否也有其不可靠性?社交软件能否完全替代现实中的面对面交流?如果信息传输系统出现故障,社会还能否正常运转?人与人之间能否正常沟通?对此,这件作品或许能为您带来别样的体验。

9


     在自然发展过程中,生物为了自身的顺利繁衍,都会配备不同形式的保护机制,但在近现代以后,人类中心主义的通识观点逐渐忽视其他生物的“保护”意识,以及人与其他自然物本该存在的“安全距离”。在生态艺术语境中,我们或许应该放弃“以人为本”出发的刻板印象,从植物的角度对不同主体间安全与距离的关系进行讨论。在《隐》中,植物正悄然攻占这座人工巴别塔——我们无法细察每片苔藓上的孢子,也无法近观每颗土粒上的孔洞,唯能远望一个迷蒙飘渺的生命幻影。


      邀请您参与一项关于未来 300 年后人与机器关于资源流失的盗窃案。设想未来每个人都以数字化信誉资产的形式在世界流通,人与机器共享一套实验性生态对话系统,在传递过程中机器人 natural human 的数字资产被盗窃。请你以任意身份展开幻想对 natural human 进行提问,他将对你做出有趣的回应。这个作品的本质是通过人与数字人的对话感受到有机智能和无机智能的在未来同质化的趋势,未来数字机器人的学习会扩散到我们的每个领域,我希望通过提问的方式不仅是对 natural human 的疑问,也让我们不经意间审视自己,当 natural human 真正有意识的时候我们能做的是与机器人一起学习共同创建数字未来的家园natural human 声音介绍:将上世纪已有的机器人声音与我们自己的声音结合在一起,使用创意技术和实验设计进行编写。natural human 通过学习锻炼可以辨别人类的声音进行互动。


 

      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明珠,随着现代经济发展,民乐与器乐正在走向世界,向世人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与艺术融汇创新的新图景。依托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声音与视频合而为一的音视频传播方式能够快速地联系起视听感官,增强对视觉与声音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针对中国传统民乐声音的可视化研究,特别是基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较为少见。基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民乐声音可视化探索作品,结合“阴阳相生,虚实相依。”创作了整体的可视化内容,同时制作一件电子乐器,乐器可以通过铜片触摸控制随机触发乐音及本人创作的声音同时影响可视化,有如宗炳:“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以音乐之心领悟宇宙万物,望作品能使观者澄怀,味音。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依山傍水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创造了独有的传统习俗,传承且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上关风,下关花,苍山雪,洱海月。“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融合与发展中与周围各民族相互沟通,共同创造灿烂的经济与文化。以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享誉古今,在艺术上独具一格。大理白族扎染工艺采用手工缝制,经反复浸染板蓝根等植物染料而成,产品色泽鲜艳,永不褪色。且云南素有“天然花园 " 之称。四季如春,花木资源之富 , 举世瞩目,引人入胜。而此次设计亦是选择白族扎染中独特的蓝白配色为主要色调,通过 AR 文创立体插图手册的形式以及独特的象征形象建模来呈现地域特点。旨在探索云南白族传统扎染文化与数字媒体虚拟花园艺术结合的可能性——以白族扎染图腾纹样以及云南大理特有物种为蓝本,创造以白族扎染纹样为原型 AR 虚拟数字艺术植物花园,以及创作以民族故事为原型的 AR 立体插图。探索传统纹样在虚拟数字世界的生命力媒介以及在现代技术下的传承以及发扬。


      我通过对当代年轻人对于MBTI人格的调研,提取出大部分人对于每个人格所抱有的刻板印象的元素,创作出一系列在标签化、刻板印象化下生成的虚拟面饰产物,观众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到别人对自身所持有的刻板印象,从而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应该更真实的表达自我,认识到每个人生来就是独特的,而不应该在社交中被所谓的“人格标签”所束缚。

 

图文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未来媒体(交互)工作室


总   编:田海鹏

编   辑:刘   晨

排版|校对:艾毛妮

<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