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2023毕业季丨本科毕业展丨城市设计学院获奖作品

发布时间:2023年9月7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4767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2023届毕业生作品评奖工作,经各学部、工作室组织和推选,于6月14日上午,由院长马浚诚、党总支书记田海鹏、副院长李亮、党总支副书记苏海江、副院长卓凡、副院长高扬以及艺术城市学部主任李悦、文化城市学部副主任杨忠、创意城市学部主任郑韬凯、创意城市学部副主任吴卓阳、尹刚教授、造型学科基础部副主任卢征远组成我院评委组。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对推荐奖项毕业生作品,进行了细致复核,并经评委组现场评议和讨论,将分院评选的各项奖项推荐上报至大院。

6月15日,经学校评委会审核,我院最终获奖情况:一等奖作品13件,主题创作奖16件,二等奖作品19件,三等奖作品32件。

获奖作品名单

01

d42002 d42002 456bb0 456bb0; box-sizing: border-box;">

d42002 d42002 456bb0 456bb0; box-sizing: border-box;">

d42002 d42002 456bb0 456bb0; box-sizing: border-box;">

一等奖

d42002 d42002 456bb0 456bb0; box-sizing: border-box;">

d42002 d42002 456bb0 456bb0; box-sizing: border-box;">

d42002 d42002 456bb0 456bb0; box-sizing: border-box;">

02

d42002 d42002 456bb0 456bb0; box-sizing: border-box;">

d42002 d42002 456bb0 456bb0; box-sizing: border-box;">

d42002 d42002 456bb0 456bb0; box-sizing: border-box;">

主题创作奖

d42002 d42002 456bb0 456bb0; box-sizing: border-box;">

d42002 d42002 456bb0 456bb0; box-sizing: border-box;">

d42002 d42002 456bb0 456bb0; box-sizing: border-box;">

03

d42002 d42002 456bb0 456bb0; box-sizing: border-box;">

d42002 d42002 456bb0 456bb0; box-sizing: border-box;">

d42002 d42002 456bb0 456bb0; box-sizing: border-box;">

二等奖

d42002 d42002 456bb0 456bb0; box-sizing: border-box;">

d42002 d42002 456bb0 456bb0; box-sizing: border-box;">

d42002 d42002 456bb0 456bb0; box-sizing: border-box;">

04

d42002 d42002 456bb0 456bb0; box-sizing: border-box;">

d42002 d42002 456bb0 456bb0; box-sizing: border-box;">

d42002 d42002 456bb0 456bb0; box-sizing: border-box;">

三等奖

d42002 d42002 456bb0 456bb0; box-sizing: border-box;">

d42002 d42002 456bb0 456bb0; box-sizing: border-box;">

d42002 d42002 456bb0 456bb0; box-sizing: border-box;">

获奖作品展示

01

张君豪

作品:《拾土——参数化语言下乡村日常器物再造》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材质:土

指导教师:田海鹏、杨远

作品介绍: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人们为了生产生活,导致土壤日益被破坏,农业现代化、工业痕迹所造成的土壤污染,在乡村日常生活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而变得触目惊心。
乡村日常饮食器物作为载体含有生产生活与生存的意义,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形成的,将含氟土壤作为媒介去介入设计,利用病态土壤制作而成的日常器物,以新的角色身份重新回归到人类生活环境之中,利用现代化方式去营造乡村“新日常”,警示我们对乡村生态环境的重新理解以及关注到乡村日常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重新审视人类日常生产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目的追求人们意识的觉醒,以非人类中心视角出发对土壤重新进行审视,从土壤出发去思辨社会问题、生态问题以及环境问题,最终落到与人类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之间的联系。通过材质肌理的呈现、形态形式的美感,使得日常器物渐渐赋有情感联结,让被污染的“废土”有尊严地、有情感地、有价值地与世界、生态、生活生产再度产生联系。

02

付钰惠

作品:《凭·几》

作品尺寸:63x60x47.8cm、63x60x32cm、63x38x30cm

材质:白蜡木、黑胡桃

指导老师:高扬

作品介绍: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对传统凭几的深入研究,结合现代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尝试将凭几融入现代青年住宅空间,对凭几进行创新,探索凭几现代特点的可能性。将凭几与青年住宅的茶几结合,进行功能合并,将凭几作为茶几的组合模块,通过增减凭几的数量去改变茶几的高度,根据青年不同的使用方式调整茶几的高度,做到一几多用,享受“双倍乐趣”,提升青年空间的舒适度、便捷度,为他们营造出有温度的 “家”。

03

常睿勃

作品:《物态宣言》

作品尺寸:17x30.8x34.8cm、19.8x55.1x52.1cm、29.9x34.5x62.4 cm

材质:碳钢、不锈钢、黄铜、尼龙、亚克力、电元件指导

教师:胡汉华

作品介绍: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将浪漫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语言运用至功能性的产品当中去,以此向美国建筑大师亨利·沙利文致敬;从形式美感营造上,将工业美学做了充分的研究和展示;将简约几何审美打散重组构成了新的“装饰美学”,从而可以上升为形式设计方法论;将哥特式建筑艺术当中的哲学思想和神秘主义融合到现代科技和材料当中去,从而达成产品的新的现代功能性语境。

04

林柏琪

作品:《Flat(e)》

作品尺寸:尺寸不限

作品材质:无铅珐琅、银、紫铜、黄铜、银箔

导师组:李骞、牛若晨、刘芷含、余瑶

作品介绍: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食物内部的视觉未知性成功地引起了食欲与进食行为。”通过对食物美学特征的基本研究与思考为灵感来源,以器皿作为功能载体,进行创新性的珐琅器皿实践制作。作品提取了食物切面的外形和颜色,以珐琅材质与工艺为基础,重新展现食物截面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珐琅材质配合紫铜肌底在精细的手工研磨后出现的微妙颜色变化,配合平面的形式语言构成了完整的视觉图案,希望在作品中呈现出创新的作品形式与工艺风格。

05

周吾轩

作品:《万国》

作品尺寸:300x200x100cm

材质:实木、金属

指导教师:郑韬凯、白云泽、李文峰、王通

作品介绍:

创作《万国》源于我与木艺之间的故事。
学习木艺前我曾一度迷茫焦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要做什么,而自从接触木艺后,我的心性得到了磨练,我开始变得平静,焦虑和痛苦得到了缓解,渐渐地痴迷于此,开始不再希冀于一定要成功,而只是去做。
我认为木头是一种温润自然的材料,木艺是一种具有疗愈功能的行为。两年多的木艺学习使我对木艺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首先我自问木艺有什么?我知道有巧夺天工的传统木雕技艺,有在方寸间纵横交错的斗拱,有精美的明式家具,可这些都是过往的荣光!时代在进步,行业要发展,人要向前看,中国应该要有现代木艺!那现代木艺是什么?有没有结合新的技术?有没有新的工艺、新的形式?有没有解决新的时代问题?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我结合经历假设一种可能,即现代木艺以满足精神需求为主,具有疗愈功能,能使人觉得有趣,觉得是一种美的体验。于是我决定创造一个科学与魔法并存的奇幻木头世界,并希望在制作时可以尽可能从工艺、从材料、从造型去做出尝试,尽可能利用现在的技术,使木工与技术结合、与设计和艺术相结合。

06

史  远

作品:《妖间何事——汉画像石图像研究》

作品尺寸:221.4x192.1cm材质:屏幕、交互设备

指导教师:马浚诚、孙鸥、卢英英、梁晓旭

作品介绍:

      汉画像石是汉代一种大型建筑用砖,描绘了汉代人对于身后世界的乐观与畅想,主要用于墓室之上。作者提取这一理想社会的精神,以及汉画像石代表性羽人形象,重绘故事场景,描绘了一场小妖怪们于汉代大酒楼中进行喜宴的大型场景。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酒楼中四层对应画像石四大门类,分别为一层:诸神同贺,天宫迅音,提取神农图、羽人戏龙图等;二层:现世世界,宴饮设宴,提取宴饮百戏图、庖厨图;三层:生活场景,松花酿酒,提取乐舞百戏图;四层:仙人仙界,提取仙人出行图、羽人对弈图等。所有形象均取自于汉画像石,加以现代化手法处理,添加现代元素。让观者在交互的同时,穿越汉代,探寻妖间何事?

07

周建妮

作品:《永痕》

作品尺寸:可变

材质:综合材料

指导教师:王中、卓凡、郭瑞勇、李震、熊时涛、丁亚慧、孙博、邵旭光

作品介绍:

      作品以永痕为主题,意喻永恒的裂痕。背后关注的问题是,当下全球变暖背景下社会工业发展与自然生态的未来,通过对缙云山山火隔离带的实地调研总结研究方法以场地自然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尊重灾害自然的历史遗留。同时利用场地特征构建叙事化景观节点串联空间以及放大场地标志性火灾事件和遗留景象揭示场地背后残酷的生态灾害事件突出体现对自然的敬畏,最后期望通过再现场景体验表现自然灾害与人紧密的联系,让大众铭记自然警示重新解读人与自然。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设计方案的研究希望能向大众传达生态危机的逼近,同时从公共艺术的大众性、艺术性、在地性、教育性等特征上引导大众对事件关注思考方向,做出正向的举动,最后推动自然环境生态的建设与修复。

08

王雨嫣

作品:《真实复活了生活本身》

作品尺寸:尺寸不限

材质:材质不限

指导教师:李亮、黄建成、孔岑蔚、秦树、王晓骞、方伦磊、曾煜、王骁夏

作品介绍:

   

 

空间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更新的推进,老旧片区既是城市历史的方尖碑,也是活力流失的守望者。首先,过快的城市化导致城市历史文化的漠视和遗失;其次新文化需要生存空间进行置入,新老融合改造是城市发展必然的问题和趋势。本次研究试图通过设计呈现新旧文化和生活方式结合的新可能,引发对于“城市活力究竟来源于何处”的思考,通过从殖民文化、流行文化、海派文化入手,研究青岛城市化过快的原因,并进行实地的调研、采访、分析,希望在城市更新中以解决本地人口生活为出发点,为老城区增加新城区具备的新型公共空间和城市功能,抛弃刻板化的城市符号,通过真实的城市活动,激起城市活力,让城市文化的核心从新旧关系中生长而出,使新生的城市生活与老城的文化历史形成共生。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寄生城市”概念来源于对现有消费空间的转换以及对空间矛盾的再思考,通过研究槲寄生、热带虫草等生物间的宿主和寄生体的关系和寄生方式,将这种关系转译到具有“生存空间”矛盾的城市中,由于本地古建多为民居等私人空间,方案选择利用建筑的上层空间打造为现代功能的公共区域,下层作为文化和展示的私人区域,将惯有的消费空间关系倒置,达到“共生”的平衡。

      在长达一年的研究过程中,作为青岛本地人以我的家乡为试点与其进行链接和互动,让我对青岛的城市更新政策有了新的认识,并对曾经的青岛生活有了更生动的理解。人类无法撼动时间,但是可以在过往的痕迹中看到时间、感受时间,以此为引,串起城市、生活与我们。在本次转译的过程中,尝试使用漫画这种叙事性更强的表达方式,希望能丰富作品本身的语言,给观者带来更多的阅读兴趣。

09

林雅琪

作品:《烟囱城》

作品尺寸:21.2x26cm

材料:纸本、拼贴、油画棒、炭铅、水彩

指导教师:杨忠、冯烨、向华、冯旭、赵梦雅

作品介绍: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座人人冒烟的烟囱城,讲述一个孩子为了保护一颗蛋主动不冒烟的故事。将情绪出口比作烟囱,以儿童情绪宣泄、疏导为主题,以爱为内驱力,呈现情绪故事类的趣味绘本。

      创作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确立主题、故事脚本、故事分镜、成稿绘制。在选择主题的过程中我走了不少弯道,因为想给某个用户群创作一本书而无法构思出一篇完整的故事。面对陷入误区的我,杨忠老师给的建议是,年轻的创作者从自身经历出发寻找故事线索是注入情感的、打动人的,最终我的选题才落在情绪上。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我关注到成人和孩子一样面临情绪问题,成人在大环境里不能自如释放自己的情绪,孩子亦是容易被忽视正常情绪的疏导,我常常会因为羞涩表达负面情绪而在某个时间段突然爆发,这种情况归结于情绪没有得到合理的宣泄。作为亲子共读的体载,我希望大、小读者能在读完这本绘本后注意到情绪问题,并一同成长。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我构建出一个能随时随地释放情绪的地方——“烟囱城”。这里的居民头顶烟囱,烟囱里冒出来的烟是情绪的表征,没有人会因为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而感到困扰。相反,不冒烟的才显得奇怪。这个故事里的小主角丛丛为了保护一颗蛋主动屏蔽了自己的情绪出口,和现实里被动隐藏情绪的情况不同,主动隐藏情绪的丛丛是以爱为内驱力做出的温暖选择。故事的结尾回归故事主题:人应当适当释放情绪而不是隐藏,所以最终以丛丛随着蛋的孵化一同释放出情绪作为快乐结尾。

 

10

杨智远

作品:《困厄之海The Edge of Torment》

作品尺寸:4K材质:

数字影像指导教师:陈叶子、穆智飞、刘天羽

作品介绍:

       我们是如何被自身创造的技术所塑造成一个合格的、趋同的、产品化的、失去特性的现代人类?

       短片构建了一个超现实的场景寓言,以激发我们对人类存在状态多重可能性的思考,在对习以为常的时空秩序进行解构中,我们可以看到技术是如何成为环境的内在组成部分,并在某种程度上定义着人类生命形式及其属性。短片试图透过超常事件的体验来探讨科技进步中潜藏的负面影响,以及人类的命运在技术主义社会中的预设性,运用特殊的视觉符号来激发观众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动力,我们在“复数性”试验中重新审视生命、技术与意识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短片的创作过程中,我不会预先设想作品的叙述方向,不去设想它是一部乌托邦或反乌托邦主题,不去设想它是赛博朋克或蒸汽朋克,我尝试将一切现代社会的符号呈现出极端化的特征。现代城市是拥挤的,那我希望它更拥挤,每座建筑毫无间隙的交叉在一起,没有道路的城市,意味着生命之间的连结与交流正在消失,人与人之间日益隔绝,社会的连结体系面临崩溃。极端空间使生命的行动与连接变得不可能,城市变成一种不可逃脱的迷宫与囚笼,构建出无法解脱的终局感。现代的公司和企业已经竭尽全力将员工压榨到极致,那么在短片中,我直接让工厂和工业区建立在城市之中,生命的全部时间都被工作占据,生命本身已经完全实现了工业化,人们仅靠工作来维持基本生理需求,生命的其他层面和意义已不存在,工作变成生存的唯一目的与动力,生命无法追求更高层的发展与解脱。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短片中出现的建筑风格为粗野主义建筑风格,粗野主义建筑追求极端与夸张,形成一种装饰性的同质化,可以造成心理压抑。粗野主义建筑追求极端本身而非人的实际需求,刻画了环境对人的漠视。并且,短片刻意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方式,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加强短片在表达生命极端状态、社会失控与未来预警上的效果。非线性叙事跳跃的节奏与片段化的表现手法,将使观众感到时间与秩序的失控,模糊故事的逻辑结构,破坏观众的思维惯性与预期,带来更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11

徐志垒

作品:《那些我们没谈过的事》

作品尺寸:1920x1080p

材质:影像

指导教师:宁瀛、冯欣、宋松、闫龙娇、宋斐斐

作品介绍:

     《那些我们没谈过的事》是一部家庭题材的纪录短片,也是一部私影像。影片记录了在一场深夜对话里,女儿向父母说出了自己成长过程中那些从未被正视的事。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影片用三个机位记录了三个人对于这场对话的反映,女儿与父亲的对峙、母亲的沉默和崩溃。肖像感是这部短片里很重要的视觉元素。

       影片以真实展现情绪为主,记录下所有人面对这次对话最真实的情感表现,因而让观众能浸入情感,从不同角度与三个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12

王若伊

作品:《痕迹》作品尺寸:1920x1080p

作品材料:影像

指导教师:舒霄、尹刚、肖翰飞、温淏然、刘高翔

作品介绍:

       “去描绘时间的感觉,而非定义时间的形状。”

       通过表达过去与现在的意向画面,描绘时间演化的变迁。创作最初源于回农村姥家发现很多房子落锁,年轻人逐渐搬到城里,老人零散聚在一起。因为时间,万物不可避免更新迭代,进化或遗弃。在感情的驱使下,遗憾、怅然或是无感成为人类思想的触动引线。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在时间演变驱使下的一个个体,一个物种,一个时代的诞生与陨灭,痕迹交错编织细线成网,构建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我们每一次的选择,映射在我们的未来。

13

姚俊州

作品:《消失的阿努纳奇》

作品尺寸:1080×1920p

材质:影像

作品指导教师:熊新军

作品介绍:

在遥远的未来,人类离开了资源枯竭的地球开始了新纪元的宇宙探索,而同时人类创造出了更适合现有地球环境的生命体,也就是AI机械生命体,让他们帮助人类在地球完成净化任务。

所谓净化任务,就是在太空中搜寻星环稀有物质,再把物质释放到地球地壳内部改变核心稳定,恢复原有适合人类和有机生物生存的环境,使地球恢复到原有的活力,而智械就在这样遥不可及的任务中苦苦等待了1200年。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的事件是所有机械生命体都意想不到的,他们苦苦等待创世神的到来,但是等来的却是一场杀戮。这场计划未能像人类预想中的那样达到他们的预期,在这漫长的1200年期间,机械体的各项技术以及思维方式已经逐步超越了所创造出他们的神,所以作为创世神的人类,面对这样一个强大而且不可掌控的势力,决定立即停止这项改造任务,而且要对地球上的无机生命进行地毯式的摧毁,也被称为“大洪水计划”。

      作为净化工程中首批抵达地球的机械生命得知了这件事后,故事也开始了转机。就像人类在40万年前,被来自尼比鲁星球的阿努纳奇创造出来一样,人类被创造出来可能是出于某种目的,慢慢地人类也开始了抵抗并获得了自由,最终被他们的神所遗忘。机械生命体就如同人类一样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建立自己的家园,即使神明抛弃了他们。

      围绕神话预言与未来人工智能的话题进行创作,设定一个过去与未来的碰撞,一个复杂的人类-智械-神的社会关系,并以此对之前的论点展开创作。

 

 

图文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教务办公室

总   编:田海鹏

编   辑:刘   晨

排版|校对:麦   鑫

 

 

<


 
 
  注:以下内容无关设计竞赛相关信息。为本网站关于版权声明。

本网站中未标注“来源或是标注“来源**(网站)”的作品,均转载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本网站转载系出于传递设计大赛信息之目的,不保证所有赛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请您在阅读、创作过程中自行确认,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附件下载问题:如果附件下载显示无权限,请更换浏览器,不要用EDGE浏览器,推荐谷歌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