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2025届(环境设计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
发布时间:2025年5月10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241
作者:张平
导师:陆志成
作品名称:《“三重空间”叙事性下的公共墓园设计——以北山墓园为例》
作品介绍:城市公共墓园往往代表着当代城市组织的断裂。十八世纪初,墓地被移至城市边缘,试图掩盖死亡。在这里生命被视为不受欢迎的地方,似乎被禁止进入,我在尝试:墓园是否有可能走出来,真正融入城市空间中?
博尔赫斯说“这里的墓志铭和十字架下面几乎什么都没有。我不会在这里。我的毛发和指甲会在这里它们不知道其余部分已经死去,仍继续生长,成为灰烬。我不会在这里,我将会成为忘却的一部分忘却是组成宇宙的微弱物质。”这句话不仅是对死亡的哲思,也是对存在本质的深刻追问。此次规划就是建造一个集中殡葬场所的墓园,同时也纪念和完善已逝的殡葬传统和建筑。通过对马王堆T型帛画叙事转译来回应传统梯田墓地,并保持传统的殡葬流程。将曾经程序化的路径,通过前奏,序曲,高潮,尾声四个叙事部分来清晰地穿越葬礼的各个场所,哀悼的路程抽象了一段天水这座城市,拜访者在行走中慢慢将所有杂念过滤掉。学会反思和直面死亡。
最后,“一切恩爱,皆有离别。”
作品展示
HOUSHUTING侯舒婷
作者:侯舒婷
导师:陆志成
作品名称:《“卧龙府”——基于易学空间观的青城后山两河村地界规划设计》
作品介绍:建筑发展至今,早已不光是“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的工程,更是“顺德,积小以高大的理想意志追求。中国的营造学,赋予建筑以社会,情感,哲理和人性,让环境空间有了更深刻的文化意义。
本次设计将易学知识融入课题场地的选址,规划设计以及建筑语言,空间功能排布,以易学空间观对青城后山进行规划设计,打造集文化,娱乐,市井应用,宗教场所为一体的青城后山景区。
设计强调城市与自然的有机融合,避免城市扩张对自然环境的割裂。场地空间根据八卦定位,确定场地的功能节点和分区位置,并根据后天八卦的方位卦象所指的属性,排布顺应易学空间的场所功能。
作品展示
ZHENGWENJING郑文静
作者:郑文静
导师:陆志成
作品名称:《海韵渔歌·浮岛新语——传播学视域下的渔业展销中心活态化展示设计研究》
作品介绍:本设计旨在传播学视域下,对平潭东庠渔场的空间格局、历史文脉、人居生活、渔业文化等进行全面调研分析,厚植渔场文化基因,有机融合海丝遗产,梳理规划空间流线,探索自然与建筑之间的依附关系。设计基于原始建筑布局进行改造新建,以观光休闲渔业旅游为发展模式,形成自给自足的产业循环;通过渔场日常工作空间的仪式化,活化东庠海岛村落乡风、渔业技艺、民俗传统;汇聚人流,强化空间交往功能,合理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游环境,力求探索出创新型的活态化综合渔业展销体验空间,使场所成为承载情感和精神的载体。
作品展示
MAZIYUE马子月
作者:马子月
导师:汪建松
作品名称:《以儿童友好为导向的城市街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昆明市龙翔街片区为例》
作品介绍:本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龙翔街、文林街、文化巷街区为研究对象,以14岁及以下儿童为研究主体,以儿童友好理念为导向,探索如何营造儿童友好的街区公共空间。以问题为导向,梳理解决问题的设计策略,探索“儿童优先、普惠公平,安全健康、自然趣味,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的设计原则在街区公共空间中的应用路径。因地制宜,通过把安全还给儿童——构建安全的街区出行活动环境、把自然还给儿童——构建儿童与自然和谐互动的绿地环境、把参与权还给儿童——构建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参与环境的设计策略,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龙翔街、文林街及文化巷进行设计实践应用,提升该街区公共空间的儿童友好度,为儿童创造安全、自然、可参与的街区成长环境,为推进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设计策略与实践参考。
作品展示
WANGZIYANG王籽洋
作者:王籽洋
导师:钱毅
作品名称:《锈轨新生——昆明米轨的线性景观重塑》
作品介绍:设计选取昆明米轨“点、线、面”三处代表性节点进行改造,以线性景观理论基础,结合场地现状,宏观层面,提出“空间功能补足、历史文化织补、生态景观修复、运营管理重做”的四大设计策略,并规划“科技枢纽绿廊、生态文创休闲区、铁路文艺展示区、城市活力运动区”四大功能区块;微观层面,结合问卷调研与人群需求,因地制宜,增设慢行廊架、篮球场,水果市集,城市会客厅,城市花园等空间,让铁轨重新归回生活,让人们享受慢行、慢轨道与慢时光。
作品展示
LIUJIAWEN刘嘉雯
作者:刘嘉雯
导师:屈云东
作品名称:《铃响千年——沉浸式体验下的昆明茶马古道主题馆设计》
作品介绍:本次设计将千年茶马古道文化与主题商业空间相结合,分层打造“百驿商潮”“马蹄踏歌”“天光印鉴”三层主题空间,按“茶马互市的繁荣—马帮途中民族风情—茶马文化文脉传承”的叙事顺序呈现主题,塑造茶马主题馆的故事性与参与性。整体设计以“源—脉—境—织”的叙事逻辑展开说明,旨在构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空间,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
作品展示
LUOFANGWEI罗方威
作者:罗方威
导师:徐园
作品名称:《建构主义视域下城市工业遗产更新设计探索——以北京市北化机·爱工场为例》
作品介绍:本次毕业设计以“空间-历史-问题”为研究框架,系统解析北化机;爱工场的现状特征与核心矛盾,为园区北部老厂房更新万案奠定基础。其现状特征为建构主义设计策略的介入提供了针对性标靶——需以“认知唤醒〞重构工业记忆,以“互动赋能〞激活空间潜力,以“意义再生”缝合社会网络。再设计通过场地基因提取与转译,将工业符号转化为文化隐喻与认知媒介,构建可触摸的集体记忆网络;空间结构重组采用弹性模块系统与流线叙事重构,赋予空间动态适应性,支持多元功能切换业态叠合以社区-艺术-商业循环为核心,形成时间分异与空间共生的可持续运营模式;工业美学的可视化转译通过技术理性表达与感知系统干预,激活工业遗产的美学价值与认知张力。此次研究验证了建构主义理论在工业遗产领域的实践价值,工业遗产更新不仅是空间改造,更是通过设计重构社会关系、激活文化生产的动态过程,为后工业城市的文化再生注入新动能。
作品展示
MENGXIANGYUAN孟祥远
作者:孟祥远
导师:徐园
作品名称:《“文化磁石,在地活化”贵阳太平路街区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作品介绍:贵阳太平路街区作为明清以来黔中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其空间形态叠合了科举文化遗存、市井生活场景与多民族交融印记,却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面临文化基因失活、空间功能失序与社区活力衰减的多重挑战。通过系统性挖掘太平路“科举-市井-民族”三维文化基因,构建空间触媒网络激活文化能量场域,并依托过程性工具重塑社区治理生态,探索西南历史街区在文化传承、空间提质与社会共治协同发展的新范式。
作品展示
WEIYUSEN魏雨森
作者:魏雨森
导师:薛翊岚
作品名称:《城市记忆视角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济南王府池子街区为例》
作品介绍:该设计方案以济南王府池子周边的街巷与院落空间为场地。以街区内泉池与泉道共同构成的濯缨水水系为轴,以街巷为骨架,串联五处主要节点,打造沉浸式泉水文化体验街区。每处节点根据内部设施、周边建筑、人群分布的不同设置各自主题与功能定位,通过水系与街巷的连接形成连续性的城市记忆景观。
使用“微改造”、“微干预”的手段,修复老化建筑,重构传统风貌,并为传统院落植入全新文化功能、商业功能、社区功能,对其进行功能重组,丰富旅游体验,改善居住品质,以吸引游客参观,引导居民回归,从而激活历史街区空间。
作品展示
MANTIANJIAO满天娇
作者:满天娇
导师:薛翊岚
作品名称:《城市“免疫瓶”——自组织理论下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微更新设计》
作品介绍:本设计围绕着街区自组织的设计理论进行设计规划,本方案选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金碧街道书林社区,旨在打造一个自下而上的街区文化氛围。在设计上以三大社区中心,多点辐射的设计思路,从场地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彩云里商业中心资源为其中两大中心,增加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商业等功能。以此三大中心辐射至书林社区周围节点,从市民需求出发,选取其中三个节点进行微改造,以此构建特有的文化氛围,增加市民对书林街社区发展的参与感。
作品展示
CHENGXINYA程欣雅
作者:程欣雅
导师:黄续
作品名称:《基于空间适配性下的城市公园改造设计———以合肥蜀山区“四季花海A区”公园为例》
作品介绍: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公园已无法完全满足市民的需求,未来城市公园因其多功能性应运而生。 本设计围绕城市公园更新改造设计,以合肥蜀山区“四季花海A区”为例,这一主题探讨了公园改造在现代城市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了其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升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社区和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未来城市公园改造超越了传统公园的单一功能,它通过融合多种休闲文化、体育元素,极大地丰富了公园的内涵,提升了公园的使用价值,在现代社会,这种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空间的追求,也促进了社区内部和谐,增进了市民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色心肺,其环境友好型设计对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它利用生态改善城市微气候,提供生物栖息地,增强城市生态功能,同时作为城市的文化载体,城市公园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舞台,是市民身份认同和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
作品展示
MAIZHIQIANG麦志强
作者:麦志强
导师:黄续
作品名称:《与海共生——基于疍家文化的海南新村港渔排更新设计》
作品介绍:本设计聚焦于海南疍家特色文化,将其作为核心研究导向。以渔排聚落空间为载体,在秉着保留新村港疍家居民的生活状态下,更新设计疍家渔排聚落空间。通过空间的手法把疍家的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构成居民与游客相互融合生长的社区状态,以及水上共栖生活的拓展性,来实现一个新的疍家民居形态。渔排建筑设计紧密围绕地域特色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核心。在尊重当地疍家文化的基础上,从建筑形式、空间布局、材料选择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作品展示
LIDONGLING李冬凌
作者:李冬凌
导师:徐园
作品名称:《基于场地记忆的寒地公园改造设计_印记_正向重生_寒地公园》
作品介绍:湘江公园位于寒地的一处景观,这里春季丁香芬芳,夏季花团锦簇,秋天保留落叶景观“满城尽是黄金甲”,冬季留白塑造出林海雪原的北国风光……哈尔滨市坐落于寒地的城市,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亚冬会,其城市正在打造一个优化城市公园管控模式,寒地城市特征分析、国内外相关城市建设方法经验借鉴以及寒地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实践,就如何营造寒地城市特色风貌进行了初步归纳,从总体城市空间格局、公共开敞空间、利用缺失的风貌,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寒地公园,并在其中设计媒体展示中心,集展示,购物,娱乐,学习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体。
作品展示
FENGSILI冯思立
作者:冯思立
导师:屈云东
作品名称:《打鼓村乡村概念规划设计》
作品介绍:彝族撒尼打鼓村规划以"活态非遗·鼓韵共生"为核心,构建"一轴三环三四片"空间结构。主轴串联鼓乐传习馆、火把广场与斗牛场,保留石板房群落与百年神树地标。空间环境以现代手法转译彝族符号。规划强调"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通过节庆活化、手作体验与生态农业联动,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共生。
作品展示
SHENYIFAN沈逸凡
作者:沈逸凡
导师:屈云东
作品名称:《基于大环境设计观的城市浮岛开发规划-以上海复兴岛为例》
作品介绍:本设计通过运用大环境设计观的理念,拟将复兴岛整体分成五个板块:运动生态段、绿荫漫享段、艺术花园段、复兴文化段、科教活动段等五大功能区域。此外,还将设置多个吸引人群的活力节点与一条东西联通的绿色廊道,从而使上海复兴岛成为一个多元复合的活力浮岛、尺度宜人且有温度的人文浮岛,以及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绿色浮岛。
作品展示
SONGMINGHUI宋明慧
作者:宋明慧
导师:汪建松
作品名称:《基于“聚落理论”下的公共空间设计——以田横及祭海场为例》
作品介绍:田横祭海广场设计,以 “聚韵承俗,融境焕新” 为核心理念。在聚落理论的指下,通过民俗文化对场地进行设计,广场精准对接田横镇的空间脉络与社会结构,布局充分考量与周边聚落肌理的衔接,村民往来其中,能感受如同在村落间自在穿梭的熟悉感,极大强化广场与乡村整体的融合度。
作品展示
CHENYU陈宇
作者:陈宇
导师:钱毅
作品名称:《江畔自然课堂:触摸、探索、生长——重庆北滨一路城市滨江儿童公园设计》
作品介绍:本设计以“江畔自然课堂:触摸、探索、生长”为主题,以滨江生态为基底,“触摸自然—探索奥秘—生长共生”为逻辑主线,构建“一链式教育脉络、五心联动内核、多节点场景矩阵”的复合型空间结构,打造滨江儿童自然教育范本。通过沉浸式自然体验激发儿童五感认知,打造可玩、可学、可成长的自然乐园。
作品展示
HANSHENGYUN韩生云
作者:韩生云
导师:钱毅
作品名称:《基于地域文化的浉河沿线城市段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研究——以浉河公园为中心》
作品介绍:在全球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逐渐趋同,地域文化特色日益缺失。本研究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以信阳市浉河沿线城市段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研究为例,主要研究的范围是浉河公园及其周边公共空间。在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原生历史、人文轶事的基础上对信阳市文化资源进行文化梳理景观重构,并借助多种表现手法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旨在为城市公共空间找回独特的文化,重塑城市文化自信。
作品展示
ZANGYUQING张雨晴
作者:张雨晴
导师:薛翊岚
作品名称:《“街坊·织续”——基于织补理念的全龄化社区空间改造设计》
作品介绍:济南十亩园社区更新改造设计中,秉承着“缝合肌理,织续人文”核心理念,以社区环境作为物质需求,进行街区“缝合肌理”织补;以居民沟通作为精神需求,搭建居民“织续人文”平台。通过对社区全龄化人群系统性、渐进性沟通了解,以满足其各阶段居民的生活需求为改造前提,旨在修复社区功能、延续社区文脉以及重塑社区活力,实现多维融合发展。
设计以“修复而非替代”为原则,在保留原有肌理的基础上,将碎片化空间转化为功能复合的活力触媒。空间维度上,以“如意街-十亩园街路口”为核心节点,织补碎片化空间,优化步行系统与人车分流,激活社区公共空间。文化维度上,通过“可阅读的街道”策略,将历史符号转译为景观装置,通过社区博物馆、学生作品展示等,强化居民文化认同,形成“新旧共生”的文化生态,使文脉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叙事载体。社会维度上,创新“空间即媒介”理念,以社区餐厅、邻里市集为触点,将公共空间转化为社交孵化器。
作品展示
HUANGDECHENG黄德城
作者:黄德城
导师:薛翊岚
作品名称:《怀化市洪江古商城滨水空间改造设计——基于文化传承与空间重构的设计研究》
作品介绍:洪江古商城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商业古镇之一,其滨水空间承载着"洪商文化"的历史基因与"山-水-城"的空间特质。在新型城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双重背景下,本研究针对滨水空间存在的生态退化、文化断层与功能失衡等现实问题,以文化传承与空间重构为双重视角,构建"历史层积-功能活化-社区韧性"协同更新的理论框架。滨水空间是洪商文化的重要载体,改造可强化"诚信为本、开放包容"的洪商精神传播。同时,通过空间活化提升旅游吸引力,推动区域经济;修复水岸生态,促进人水和谐。
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