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2025届(数字艺术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

发布时间:2025年5月10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170

01

作者:刘浩林

个人简介:刘浩林,男,云南昆明人,本科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数字艺术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导师王丹彦教授。

作品介绍:《火源器语》是一部通过“火”的视角展现中华文明发展的AI短片。火作为起点,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与掌控,标志着文明的启蒙与进步。源代表探索之始,映射着灯具形态的演化与技术的跃迁;器则承载着文化与工艺,折射出不同时代的风貌与审美趣味;语则为无声的叙事,每盏灯都是一段文明的记忆。影片通过诗意的语言与视觉想象,展示光在文明进程中的精神象征与人文回响,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力量,勾画出光明如何引领人类走向未来。这是一次跨越千年,火与灯交织的文明之旅。

作品展示

Exhibition

《火源器语》海报

《火源器语》文物画面

02

Exhibition

 

作者:杨佳艺

个人简介:杨佳艺,北京昌平人,现为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数字艺术方向2022级硕士研究生,导师肖永亮教授。

作品介绍:《嗨!昆明》是一件以昆明地标大屏为媒介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基于超高清分辨率与动态视差分层算法,构建裸眼3D视觉场域。设计聚焦“城市记忆可视化”概念,通过分层渲染技术将城市地标元素解构为立体动态层,实现文化符号的数字化转译。并且采用低视点的立体透视与虚实叠加策略,强化“破屏”临场感,使观众在5米外感知昼夜双模式下的公共数字空间的冲击力与舒适度,最终形成兼具科技感与在地性的城市数字景观。

作品展示

Exhibition

《嗨!昆明》海报

《嗨!昆明》城市宣传

 

《嗨!昆明》摄影

03

Exhibition

作者:尹晓涛

个人简介:尹晓涛,北京人,本科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云南大学研究生在读,数字艺术2022级硕士研究生,导师王丹彦教授。

作品介绍:这是一场传统与科技交融的沉浸式疗愈体验,以唐代宝相花纹为灵感,融合五行哲学与现代数字交互技术作品通过Leap Motion手势捕捉,让观众触发五行宝相花的动态演化,并同步匹配宫、商、角、徵、羽五音声场:形成“视觉-听觉-动觉”多维协同的疗愈闭环。基于TouchDesigner开发的参数化系统,实现传统纹样的数字转译与实时交互,结合生物反馈技术构建“感知一反馈一疗愈”机制。

作品展示

Exhibition

《宝相幻境》海报

《宝相幻境》效果展示

04

Exhibition

 

作者:王汝昕

个人简介:王汝昕,湖北武汉人。现为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数字艺术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导师肖永亮教授。

作品介绍:

《间隙》是一件数字影像装置作品。

“间隙”是空间内物体之间的缝隙,也是时间范畴里供人休息和审视的片刻。

影像是传递时间能量的介质,

自由穿行在自身所表征的意象空间内部。

作品通过数字影像与装置构成一个动态的、整体性空间,

让观者在体验的过程中能自由地实现意象重组。

作品展示

Exhibition

《间隙》海报

表现形式

瓦尔堡“间隙的图像学”与王阳明的“未看此花,同归于寂;看此花时,颜色明白”同样关注“间隙”:前者在图像与图像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寻找张力;后者在心与物之间、寂与显之间捕捉生机。只有在时间和现实的间隙里,能动地停顿、思考、行动,与事物产生内在联系,存在才会在我们面前显现出其意义。

本数字影像装置作品设计在展览空间内摆放大小和尺寸不一的LED屏幕,以屏幕切分展览空间,以数字影像与观者建立互动关系。当观察者出现,花和双缝干涉实验中的电子一样,坍缩成粒子态,显现为具体的样子。

空间示意图

实时交互

设置摄像头,使用MediaPipe人脸识别和物体追踪功能,控制点云粒子的色彩和动态,根据观者与屏幕的距离关系,变化出不同的数字效果。当观者驻足在屏幕前,连接Point select和Bloom元件的Switch切换至颜色信息输入和粒子发光效果;当观者远离,开关控制粒子飘散;长时间无观者靠近,画面转至黑白状态。

观者驻足

观者离去

无人状态

《间隙》画面效果

05

Exhibition

作者:邓恺

个人简介:邓恺,男,陕西宝鸡人。现为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数字艺术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导师肖永亮教授。

作品介绍:《盛世遗珍》是以现藏于陕西考古博物馆的李倕冠饰为原型,结合女舞木俑等多项文物元素,综合整理设计的一款唐代女性妆发体验短视频特效。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与虚拟文物进行体验式互动,感受雍容华贵的唐代妆发艺术与高超的首饰制作工艺,实现数字文物的便捷化体验与传播,为更多文物乃至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播提供了创新思路。

作品展示

Exhibition

06

Exhibition

作者:李兆颖

个人简介:李兆颖,女,陕西人。现为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数字艺术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导师李飒副教授。

作品介绍:作品聚焦于“家国情怀”这一主题,以春秋战国时期为背景,玩家在这个时期经营一家酒肆,玩家将通过酒店的经营认识游戏中的NPC。每个人物的故事将围绕晋国与楚国的政治联盟、家族责任、个人情感以及牺牲精神展开。这个时期充满了历史的动荡与变革,而这种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情感,不仅能带给玩家宏观的政治感知,也能引发对个体命运和家庭责任的深刻思考。玩家被角色们为了国家大局而毅然牺牲小我的崇高精神所打动,这些角色身上所展现出的无私奉献与坚韧品质,给予玩家深刻的情感共鸣与心灵的深度治愈。

作品展示

Exhibition

《寻迹》海报

07

Exhibition

作者:董笑雪

个人简介:董笑雪,女,山东烟台人。现为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数字艺术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导师肖永亮教授。

作品介绍:玩家扮演一位因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扇通往“灵境森林”的秘门而意外踏足灵境森林的旅人。在这里,他会遇到一位可爱的小精灵,他们要一起经历一段心灵治愈之旅。森林中存在着由自然之灵构成的能量场,当玩家通过体感互动逐步恢复森林的平衡时,自己的内心压力也会随之得到释放与平复。每个成功互动都象征着一次内心的净化与成长。随着游戏进程,玩家正确的体感动作,逐步恢复森林昔日的和谐。

作品展示

Exhibition

 

08

Exhibition

 

作者:罗涵

个人简介:罗涵,2001年生,湖南衡阳人。现为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数字艺术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导师肖永亮教授。

作品介绍:本作品以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念为内核,依托五行学说构建叙事框架,从《周易》《山海经》等典籍中提取灵感,塑造五位与自然元素深度交融的神话角色。其中,水之守护者以刚柔并济守护秩序,火之先知携光明信念破除永夜,木精灵以生机永续维系自然脉络,金神女执掌丰收与肃杀之衡,土战士以承载坚毅捍卫大地安宁。作品通过多维角色设定,诠释五行元素的哲学内涵与自然法则的共生逻辑,展现传统文化在当代叙事中的创造性转化。

作品展示

Exhibition

《五行使者》效果图

 

 

《五行使者》海报

09

Exhibition

 

作者:王茜濛

个人简介:王茜濛,1999年生,北京海淀人。现为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数字艺术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导师王丹彦教授。

作品介绍:《白族扎染VR体验实践》运用数字影像和数字艺术手段展现扎染文化,创作全景实拍视频影像以及图案分解动画,用户可以通过控制手柄参与虚拟扎染操作,绘制非遗长卷,重焕熠熠华光。

作品展示

Exhibition

《白族扎染VR体验实践》海报

10

Exhibition

 

作者:董文昕

个人简介:董文昕,女,江苏徐州人。现为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数字艺术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导师李飒副教授。

作品介绍:《蚀玉录》是一款视觉小说类的电子游戏作品。游戏剧本取材于屈原的楚辞作品《九歌》,通过对春秋楚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九歌》的神话符号以及作者屈原高尚的人格等符号进行提取和再造,借助电子游戏独特的叙事性展现《九歌》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人文价值。作品旨在探讨中国传统神话融入当代电子游戏剧情设计中,深化电子游戏的文化属性,展现其社会预演价值的实现路径。

作品展示

Exhibition

《蚀玉录》海报

11

Exhibition

 

作者:况星如

个人简介:况星如,女,江西宜春人。现为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数字艺术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导师郑莹副教授。

作品介绍:本IP形象以唐代文化为核心,设计灵感源自盛唐纹样与美学符号,主形象“阿妩”身着融合联珠纹、宝相花纹的数字化襦裙,以灵动姿态化身文化向导。系统结合“集纹兑礼”互动机制,游客可通过扫描文物解锁“联珠对鸭纹”“彩金宝相花纹”等唐代经典纹样,完成收藏成就并兑换文创礼品。IP动态表情与AR导览功能贯穿游览动线,辅以“带你看紋樣”沉浸式叙事,将传统纹样解构为趣味视觉语言,既传承唐代工艺精髓,又以年轻化表达激活博物馆体验,实现历史与科技的跨时空对话。

作品展示

Exhib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