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2025届首饰专业毕设作品线上展览(二)
发布时间:2025年5月28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123
导师寄语
捻土成金,匠心永恒。愿你们以巧手铸就经典,用慧眼发现美好,在艺术与工艺的交融中闪耀人生!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李新青
四年时间,光阴如梭。21年9月在宿舍楼下报道点等待每一个新生的画面还历历在目,经历了疫情期间每天的打卡和核酸检测,还有加班加点钻研专业技艺的时光。转眼就到了毕业的日子,很高兴在毕业展上能看到形形色色、风格迥异、展现不同设计与制作能力的作品,很欣慰同学们学有所成,也希望所学在今后的日子里能成为你们强大的助力。
——钟浩
焊枪的颤抖、珐琅的裂痕、蜡模的微妙变形,这些“不完美”恰恰是作品呼吸的痕迹。别让工业化的精准抹杀手作的温度,真正的奢侈,是让佩戴者触摸到设计师的心跳。“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美学,氧化后的斑驳、焊接的痕迹,都是作品呼吸的证据。请带着这份对材质的敬畏,去创造比珠宝更珍贵的人生作品。
——朱诣
无需待天光,你正是骄阳。鹏鸟初展翼,来日皆可期。愿一路繁花,前程似锦!!!
——胡淑媛
工艺雕琢的执拗都会变成展柜玻璃下的闪光,愿你们永远怀着热爱,带着作品里的星辰大海继续前行。
——余梦
四年踌躇,收获满满,希望我们独一无二的同学们,脚踏实地的付出都能有所回报。步履生风,与世界交锋仍保有天真的锋芒。
——孙铭瑞
展览信息
王彦皓
《石筑流年》
(可左右滑动翻看)
《石筑流年》
尺寸:
7.4cm*4.6cm*2.2cm
6.1cm*7cm*6.8cm
5.4cm*5.7cm*7.8cm
7cm*5cm*3cm
3.8cm*7.8cm*3cm
3.6cm*8.7cm*1.7cm
7.8cm*6.7cm*3.3cm
4.6cm*7cm*4.5cm
5.7cm*6.7cm*3.5cm
材料:金属,水磨石
作者:王彦皓
导师:余梦
本创作是从现代主义建筑的整体造型出发,将宏大的叙事性建筑转化为个人可感知的尺度,通过主观意识,将建筑的体量缩小并将特征放大。这种建筑类型的首饰不仅延续了建筑的核心精神,而且能够通过身体的亲密接触,将历史记忆从公共领域渗透到个人生活体验中。由陶瓷碎料经重构而成的水磨石材质,不仅体现了材料循环再生的可持续理念,更包含着破碎与重生的哲学命题,水磨石的运用不仅丰富了首饰领域的材料边界,而且通过材料之间的碰撞赋予了废弃物一种新的价值。
司佳鑫
《好戏开场》
《好戏开场》
尺寸:
6cm*3.6cm*10.2cm
8.9cm*9.8cm*3cm
7.3cm*11.3cm*5cm
3.5cm*6.6cm*3.5cm
7.5cm*6.6cm*3.5cm
6cm*5cm*3cm
6cm*7cm*4cm
5cm*2cm*3cm
材料:陶瓷、黄铜、紫铜、白铜、树脂
作者:司佳鑫
导师:朱诣
通过首饰这一载体,将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理念与文学叙事相结合,探索首饰在表现复杂主题(如梦境、欲望、荒诞)时的独特潜力。这种尝试不仅丰富了首饰的艺术语言,也为超现实主义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作品通过营造虚实交错的奇幻场景,邀请观者暂时脱离现实束缚,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这种体验不仅是对超现实主义精神的延续,也是对现代人精神压力的一种释放与慰藉。
周耀辉
《静故了群动》
《静故了群动》
尺寸:
60*55*12mm
60*74*13mm
42*55*15mm
58*48*16mm
40*74*11mm
75*48*13mm
材料:银、铜、锆石
作者:周耀辉
导师:孙铭瑞
本创作尝试将折纸技术应用于金属材料的塑形,以探索其在首饰设计领域中的新表现形式。通过结合折纸艺术的轻盈特性与金属材料的坚固属性,为首饰作品注入独特的质感与形态。金属材料在折叠和弯曲的过程中展现出类似纸张的柔韧性和多样性,同时保留了金属固有的强度。这种实验性的材料应用不仅为首饰设计带来了全新的视觉效果,还进一步拓展了首饰的功能性与佩戴体验。在设计层面,通过融合折纸艺术的几何形态与自然线条,创造出一种兼具秩序感与变化性的视觉效果。这一手法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折纸艺术的现代诠释,也展现了对首饰形态的创新探索。通过精心设计的折痕与层次结构,金属材料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呈现出一种既规则又自由的美感。这种有序与无序的结合,不仅满足了对称与平衡的审美需求,还引入了流动的元素,使得首饰作品在静态中蕴含动态之美,从而为佩戴者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
姜玥
《轮转》
《轮转》
尺寸:
6.2cm*6.2cm*0.53cm
材料:陶瓷、黄铜、紫铜、珐琅、锆石
作者:姜玥
导师:钟浩
本系列首饰以二十四节气文化为核心,通过物候特征与北斗七星方位变化(斗转星移)的关联性,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对时间与自然的哲学思考。作品融合陶瓷、金属、珐琅与钻石等材质,顶部金属图案以北斗七星为轮廓,对应星位镶嵌钻石点题,节气标识通过斗柄指向清晰可辨。设计提取各节气典型物候特征转化为装饰纹样,以现代首饰语言诠释传统智慧,旨在唤起人们对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关注与理解。
李翊琨
《后人类秩序》
《后人类秩序》
尺寸:
25cm*25cm*70cm
25cm*25cm*65cm
25cm*20cm*70cm
材料:树脂、电组、灯组、线路
作者:李翊琨
导师:孙铭瑞
本创作通过我对经典美剧《权力的游戏》中一段对于权力本质的解读为灵感,引发了我对现代权力性质变化的思考以及未来继续演化发展的猜测。我借用了权杖的形式和概念为载体结合赛博朋克风格和未来主义创作三件具有当代形式美感的权杖,使用3D建模和3D打印来完成这次的作品。从个人角度讨论科技与权力的关系,引入当代首饰可穿戴物品的理念,既用权杖装饰我们的身体,引起大家对科技与权力关系的思考,让人们意识到科技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不仅仅有提高了生产力、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等等这些直观的变化,而且有在一些领域将权力的结构重新分配了这样的潜在变化。
林方平
《生生不息》
《生生不息》
尺寸:
5cm*6cm*2cm
5cm*6cm*2cm
25cm*10cm5cm
3cm*5cm*5cm
5cm*5cm*2cm
5cm*5cm*2cm
5cm*5cm*2cm
材料:陶瓷、黄铜、珐琅
作者:林方平
导师:钟浩
本创作通过敦煌壁画中火焰纹的模拟,其中主要用到的材料有紫铜、黄铜、法郎、岩彩、陶瓷。用这几种材料来模拟敦煌壁画中的火焰纹元素。珐琅部分主要是用高温珐琅烧制和画珐琅的方法。陶瓷则是用绞胎的方法把红色的色泥和蓝色的色泥进行绞胎。珐琅和陶瓷部分结束后再用岩彩对金属部分进行装饰点缀。展示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王瑾
《虬结》
《虬结》
尺寸:
3cm*2.5cm*3cm
7cm*4cm*3cm
4cm*3cm*2.5cm
7cm*4.5cm*5cm
7.5cm*6cm*8.5cm
14cm*7cm*3cm
材料:陶瓷、黄铜、树脂
作者:王瑾
导师:朱诣
《虬结》是通过树根为主题而延伸出的创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大地根系。社会的思考。在社会中人与人的联系如网状交织缠绕,命运、联系、人与人的交往与情感无不像根一样扎在每个人的心中,血脉关联也如树根一般,互相攀附。制作过程中陶瓷与金属树脂等材料相结合,用相互盘踞的造型特点模拟出根的交错。用陶瓷和岩彩粗糙的肌理感引发触感与精神的共感。本人通过创作一系列相关首饰来引出心中所想。同样此创作旨在观者在观赏的过程中能意识到错综复杂的联系亦是人类联系的一部分
黄玉玲
《心愈》
《心愈》
尺寸:
15cm*4cm*0.5cm
7cm*3cm*2cm
10cm*4cm*2cm
12.5cm*5cm*0.5cm
6cm*6cm*4cm
5cm*3cm*4cm
10cm*4cm*3cm
材料:陶瓷、保色铜丝
作者:黄玉玲
导师:胡淑媛
现代社会已步入快速发展进程,然而科学所依赖的工具无法为人类提供关于生活意义与价值追求的答案。由此,个体在生存体验中逐渐感受到自我存在的意义缺失与价值迷茫的蔓延。通过对自身的反思,个体在初入职场时,总是容易使自我的意义感丧失。针对自身出现的这种现象,也面对很多即将要初入职场的人们,在职场的环境中去设计一套疗愈首饰去缓解在职场环境下这些焦虑、不安、不自信的这些情绪。用金属丝、陶瓷碰撞在一起,采用编织和陶瓷结合等不同表现手法创作出来一种刚与柔的形态,形成一种又坚韧又柔软的外表,引导我们在面对这种自我认同危机的时候,它可以给予自己一种力量,让自己变的自信。
蒋小帅
《尼古丁之殇》
《尼古丁之殇》
尺寸:
3.6cm*2.6cm*1.6cm
4cm*5.4cm*1cm
6.5cm*2.3cm*1.4cm
7.7cm*7.5cm*1cm
6.2cm*26cm*1.4cm
材料:陶瓷、白铜、锆石、珍珠
作者:蒋小帅
导师:朱诣
本创作通过尼古丁这一烟草中的成瘾性物质,慢慢地危害人体的健康。当尼古丁进入身体,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然后给心脏施压,并且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还会破坏呼吸道纤毛,让肺部堆满痰液与焦油,引发呼吸疾病,甚至肺癌。在首饰创作里,陶瓷与金属的组合别具一格。脆弱以及可塑性很大的陶瓷制成肺和人各个器官的模样,表面洁白无暇象征被尼古丁侵害之前的模样;坚韧的金属化作扭曲血管缠绕着陶瓷,斑驳锈迹暗示尼古丁对心血管的破坏。这件首饰不只是装饰品,更像无声的健康卫士,时刻提醒人们尼古丁的危害,劝诫大家远离烟草,守护健康。
万卉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
尺寸:
4cm*4cm*1.5cm
5.5cm*5cm*1.5cm
5.5cm*6cm*1cm
6cm*6cm*1.5cm
8cm*5.5cm*1cm
材料:陶瓷、黄铜、白银、釉下彩
作者:万卉
导师:朱诣
在人类诞生的数万年中,文明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载体传承着。该设计以西方幻想神话为主题展开,灵感源自古希腊神话中的《失乐园》《塞壬海妖》《潘多拉魔盒》《厄俄斯》《月桂树》等经典文本,通过对这些神话的文本分析与视觉符号解构,制作一系列关于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具有当代观赏价值以及文化传承的胸针首饰。本设计旨在探索西方古典神话的叙事结构、象征意义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转译可能性,运用陶瓷与金属相结合的制作手法体现神话传说的另一种流传方式。作者希望通过这些首饰作品唤起人类对于人类文明传承方式以及对于人类文明自身的思考。
王庭燕
《何以言之》
《何以言之》
尺寸:
17cm*22cm*7cm
98cm*17cm*17cm
材料:镀银紫铜丝、紫铜丝、紫铜、棉线
作者:王庭燕
导师:胡淑媛
从语言诞生伊始,人类不断的创造、拓展、规划、与他人相互间共同约定,使这些本无所指、不代表任何的符号们成为大家交际、理解的纽带。但即便如此,有时思想也会被完全淹没在这些惯用的、被规范化的有限的语言中,依旧无以言表,难以言说。本作品倾向于私人性质的表达,依据笔者眼中语言对自身的影响与表达困境而创作,使作品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尽可能令观者直观的感受笔者对于语言表达的体悟。用金属编织体现语言表达的过程:在辞海中挑取恰当合适的词汇,编织组合成合适的言语,使其可以恰当的承担所要表达的意义,不至于杂乱无序。语言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障碍,编织人与人之间的联接,为了更好的传达心声、相互理解,人们努力将文字编织起来,说出那些发自内心的话语,祈盼对方能够理解。但在复杂人性、思想和人的情感方面,语言表达又是苍白的,用更多的词汇去表达,反而徒劳又无力,它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通的障碍,被困于语言又无法离开、摆脱语言。
陈璟豪
《不“纸”平静》
《不“纸”平静》
尺寸:
3.5cm*1.1cm*5cm
5cm*5cm*3.2cm
8.5cm*5cm*5cm
10cm*3.2cm*3.8cm
5.8cm*3cm*2.5cm
材料:陶瓷、银、竹条、珐琅
作者:陈璟豪
导师:朱诣
首饰作为身体延伸的媒介,将人的情感(爱情、哀悼、信仰)转化为可向外展示的公共信号,展示了情感表达的私密性和社会性。作者的这套寄托思念传递感情的首饰作品,沟通了生与死,链接人与人,是超越生命的情感传递。我的作品融入我对亲情思念的亲身感受,采用传统的竹扎工艺与并融化破损的银片做发白处理模拟纸张的质感,在这张“纸”上构建了一个充满虚无与平静的独立场域之中,希冀我们在此思考、怀念、对话、平静,慰藉对亲人的思念。
张雅棋
《缚愈共生》
《缚愈共生》
尺寸:
8cm*3cm*3cm
8cm*3cm*3cm
8cm*3cm*3cm
8cm*3cm*3cm
8cm*2.5cm*3cm
8cm*3cm*2cm
40cm*2cm*1cm
2.5cm*2cm*1cm
材料:白铜、陶瓷、树脂
作者:张雅棋
导师:胡淑媛
首饰作品《缚愈共生》是根据逃避型心理现象为主题,意在推动人们能够积极主动接纳自身的情绪,通过静置的自我疗愈与负面情绪和解并通过接纳压力来实现自身的超越。作品通过具象与抽象结合制作的方式,以首饰为为载体向观者传达自我接纳命题,当封闭空间成为抵御外界侵扰的栖息地,它既可能演化成桎梏成长的牢笼,也可能转化为孕育勇气的容器。作品着眼于现实存在的压力与心理问题,与此同时,希望人们能够理解并吸收自身困境转化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最终,破茧而出。
姜伊雯
《乌有乡》
《乌有乡》
尺寸:
5cm*2cm*3cm
7cm*4cm*5cm
5cm*2cm*4cm
6cm*2cm*5cm
6cm*4cm*4cm
5cm*7cm*5cm
材料:陶瓷、黄铜、白铜、综合材料
作者:姜伊雯
导师:胡淑媛
本创作通过首饰的形式令癌细胞以首饰的形态与生命的共存。综合运用陶瓷、金属和滴胶等工艺材料,创作出一系列反应癌细胞的生活史的首饰作品。在制作过程中,银胎部分运用建模工艺完成,用滴胶工艺模拟癌细胞多变的细胞膜,模拟出癌细胞不同状态下的不同形态。作者希望通过这些首饰作品探索所有生命诞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