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服装学院毕业季|生活方式设计与趋势研究生毕业作品
发布时间:2025年7月8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762
作品:城中之城·花果园见闻录
作者:郝伟赓
导师:常炜
研究方向:生活方式设计与趋势研究
论文题目:社会设计介入社区邻里关系营造的应用研究—以贵阳花果园为例
作品简介:本系列作品是以社会设计为主要实践方法,结合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工作等跨学科的创新实践项目,旨在利用设计为中国社会建设和社区治理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应对“原子化社会”与“附近消失”的现代性困境。
社会设计关注“具体的人”与“具体场域”的形成过程与具体变化,研究者将自身和他者作为研究主体,并尝试将复杂的社会裂缝转化为可行动的反思性社会实践,最终实现从空间更新到关系再生的深层社会价值。
研究从“邻里”逐渐延展到整个社区,探讨在超大型社区与高密度住宅中如何形成符合当下与近未来社会的“新型邻里关系”,通过持续性艺术共创机制记录并构建花果园居民的日常生活图景。项目为期一年,围绕“空间”、“事件”、“代际对话”、“生活方式”四大主题,开展持续性与系统性的记录,最终形成涵盖邻里关系重建工具包、访谈式纪录片、视觉民族志、田野调查笔记、艺术工作坊等多元成果体系。
在实践过程中,花果园已从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居住场域,转变为具有复杂内涵的公共议题。现代邻里关系由此持续延展,形成人与人的联结。这种“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吉登斯所言“现代性”的后果,使“邻里”逐渐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从“机械团结”真正走向“有机团结”。
花果园在哪里?
花果园社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在改造之前是贵阳市内规模最大的棚户区。2010年,贵阳市政府与宏立城集团签订改造协议,以“土地出让”模式启动项目,于2014年前后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花果园社区是通过市场主导、片区统一更新改造模式建成的大型棚户区改造项目。
项目总投资逾1000亿元,涉及拆迁户近2万户、人口10余万,涵盖老花果园及周边彭家湾、五里冲等区域。社区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830万平方米,共有高层建筑311栋,平均楼层超40层,是贵州高层建筑最密集的区域。区域内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是一个以住宅为主,集商业、旅游、办公、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超大型城市综合体。
花果园旧貌(图片来源:徐其飞提供,摄于2009年)
花果园现状(图片来源:徐其飞提供,拍摄于2018年)
为什么选择花果园作为研究样本?
花果园作为中国城市化样本,它既是政策红利产物(抑制房价、新城市人口安置),亦是现代性矛盾的载体(社群异化、信任危机)。该社区以肉眼可见的“速成城市化”成为观察中国城市治理的微观实验室。研究者以自身为节点,融入社区网络,捕捉个体生命细节,试图在原子化城市中重建人际联结。
调研过程
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基于社区空间邻里关系的行为观察
定性研究:基于受访者个人的口述史
定性研究:基于花果园邻里关系的无结构访谈
成果概览与相互关系
社会设计介入邻里关系营造的可视化工具包:
工具包主要结合论文第四章方法论、第五章贵阳市花果园的实际情况以及第六章在场域中的实践案例总结梳理完成。工具包包含内容翔实的方法论文本,配合丰富有趣的在地实践图片、逻辑清晰的流程图与思维导图,为研究者进入社区、观察社区、理解社区并在社区中实现设计实践提供了清晰的范式。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社会设计的交叉学科属性,该工具包同样具备跨学科特征。工具包中的实践方法适用于社会工作、社会学、人类学、建筑学等学科,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借鉴价值。
《城中之城·花果园见闻录》:
《城中之城·花果园见闻录》发端于2023年夏,完整记录了2024年春至2025年春的花果园故事,旨在以平民史观重构社区中的生命叙事。其核心命题“日常即史诗”,在宏大历史与城市化浪潮的夹缝中,花果园既是中国超大型社区的现代性矛盾凝结体亦是千万普通人生活的具象舞台。
本项目以“附近”为方法论,以“新型邻里关系”为切入点,为通过平民视角的田野记录,捕捉被主流话语遮蔽的日常场景,将个体的生存经验升华为时代切片——在流动的现代性中,为未来的历史书写留存一份未加修饰的真相档案。
《城中之城》纪录片:
《城中之城·花果园见闻录》拍摄了在花果园近8个月所见所闻。笔者深入到花果园的生活场景与工作场景之中,试图探讨三个维度的命题:在物理空间层面,剖析这一超大型社区与贵阳城市发展之间的共生关系;在人文维度,记录个体命运在时代浪潮中的处境生活;最终指向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普通人所面临的困境与生活希望。视频里面有小人物工作与生活的碎片,也有较为学术和客观的访谈,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汇聚在一起。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花果园影像民族志:
花果园视觉民族志的核心在于剖析其作为巨型人造景观的复杂性与影像记录面临的困境。花果园本身以其超高密度建筑群、渺小的行人、强烈的视觉反差以及立体化的城市布局,构成了一种极具视觉入侵性与震撼力的“被观测景观”,吸引大量打卡式拍摄,这种拍摄方式虽捕捉了其外表的反差与震撼,却未能深入挖掘其作为棚户区改造产物与当今都市繁华的历史演变,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之间的情感羁绊。因此,花果园视觉民族志的真正价值呼唤超越同质化猎奇,采用景观摄影方式以实证精神与文献意识,记录其作为“可居的风景”所蕴含的社会脉络与历史真实,为后世留存具有独特价值的城市变迁见证。
铁路边的孩子们(图片来源:雷志坤 摄于2009年)
玩儿点艺术·家庭美育工作坊:
“玩儿点艺术工作坊”的创新价值在于其自组织属性:未借助行政力量,是一次典型的内驱性社会美育实验。对发起者而言,是学术知识社会化传播的实践突破;对参与者来说,是审美素养与社区归属感的双重提升。
项目验证了在行政力量未及之处,通过文化资本激活社区内生动力,重构熟人社会网络的可行性。设计当以向善为本,在这场全民参与的社会设计中,每个家庭都成为社区关系的再设计师,用审美共识编织新的社会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