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器尚象: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2023级《日用器皿设计》课程始末
发布时间:2025年7月8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504
当下AI技术的迅猛发展重塑我们的生活和审美感知。与此同时,传统设计思想和文化如《黑神话悟空》、《哪吒》等却在AIGC浪潮中显现出新的价值与韧性。如何将承载中华文明独特精神内核的传统器物设计理念与当代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探索出一种既继承历史精髓又适应当下需求的设计方法,成为目前课程教学中需要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
“制器尚象”源于《系辞》,但最初是以句子的形式出现的:“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尙其占。” 《系辞》认为,拥有智慧的人能够理解万事万物深藏的奥秘,用 “象”来传达这一奥秘,“器”是“象”的表现形式。把《系辞》原文“制器者尚其象”简化爲“制器尚象”始于邵雍((1012—1077)。他以“器”的角度解释《周易》并著《观物篇》;之后,陈希亮(1014-1077)沿用了他的这一思想著《制器尚象论》。本课程以传统器物以及相关典籍为契机,探讨古人生活方式以及制器设计理念,寻找传统中国器物设计理念与造物思想,以及这一思想指引下器物的造型与使用,以期为建立“中国设计”理念尽微薄之力。
一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
4.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5.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二、以《日用器皿》课程为例
(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日用器皿设计》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下半学期开设的一门学科必修课。本课程是本继之前课程(制图基础、设计软件、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构造、材料与工艺系列课程)之后的专业课程,通过真实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系统运用造型语言、材料工艺、文化解读等综合知识,将前期课程习得的制图、建模、生产流程等专业工具转化为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从需求分析到产品落地的完整设计流程,着重训练设计思维的系统性与可行性。
(二)强化非遗传统技艺的沿袭
“匠人精神”在当今世界广泛流行,以致“纯手工”、“自制”、“匠心”成了优质产品的代名词。然而,仅只“手工的”、“自制的”并不能代表就是“中国的”:不同国家的匠人都可以制造出属于自己本国特有的优质产品。那么,真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匠人精神是什么呢,窃以为必须从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寻找答案。本课程以宋代茶杯以及相关典籍为契机,探讨宋人饮茶方式以及茶器设计理念,寻找传统中国器物设计理念与造物思想,以及这一思想指引下宋代茶器的造型与使用,以期为建立“中国设计”理念尽微薄之力。
鉴于此,材料类课程在产品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系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工业设计专业专业的学生,必须先了解材料才能根据它的特质制作符合人们使用的产品。就其基础性而言,强调的是扎实、全面了解材料的知识,熟练掌握材料的操作;就其重要性而言,要求的是深度、充分认识材料的属性与变化,深刻理解材料的设计与思想。
(三)强化传统器物的当代适用性研究
本课程希望雪生通过大量典籍研读与实物案例分析,解码传统造物智慧:一方面梳理宋代点茶法对茶器形制、釉色、功能的特殊要求,揭示器物形态与使用方式的文化关联;另一方面提炼"制器尚象""材美工巧"等传统设计哲学,探讨如何将传统工艺中的匠人精神转化为当代中国设计语汇。特别强调对"古法新用"的创新理解——既非对传统纹样的简单挪用,亦非对西方设计理念的被动跟随,而是建立在中国传统造物逻辑基础上的现代设计方法论。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日用器皿设计》包括材料学部分和产品设计的部分。材料学部分主要是了解陶泥的性能、制作工艺、烧成方法等;产品设计部分主要包括设计理念、可行性报告等。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展开。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初步了解陶瓷材料、陶艺工具,运用传统的陶瓷制作手法(拉坯成型)设计制作小产品并能通过制作海报,微信、微博宣传自己产品的目的。
本课程共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择物。即从传统器物中寻找感兴趣的造型样式。包括总结之前课程、介绍本课程总体内容、强调手工艺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介绍本课程所设计的材料——陶瓷除了在《材料与工艺(陶瓷)》中所掌握的技法之外其他的陶瓷成型技法,寻找感兴趣的器物并通过古籍与现当代文献多方位了解器物;运用3D建模的手法使传统器物数字化;第二阶段解析。即对器物的具体研究。包括尺寸、爆炸图、器物在它所在年代的使用方式、使用场景等。陶瓷加工工具及制作手法的介绍和运用,使学生自主关注、学习及掌握制作陶瓷产品的各种技法;第三阶段转译。即运用多角度分析。主要运用前置课程内容人体工程学、五感法等对传统器物分析研究,并进一步分析:目前这件器物的造型样式是不是符合当下社会生活,有没有更好的切入点把过去的器物与现在建立链接?第四阶段设计。即草图绘制和设计。根据以上研究,绘制并建模3-5个设计草图,选出一组建模、渲染,使用场景呈现。第五阶段结论与总结。根据以上研究分析总结传统器物在当下的可行性。
第一阶段择物
目标
• 通过解析中国古代陶瓷技艺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 以非遗传承案例为载体,弘扬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 通过资料查找与调研,增强文化自信
作业要求
通过文献查找(古籍、像当代著作、论文等)、各大博物馆官网相关器物资料查找、3D数字化建模复刻、传统手工制作等方式全方位了解器物。
“历史演变”部分学生作业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
•烛台
•长颈瓶
•龙泉茶盏
•三足炉
汝窑
“器型孪生”部分作品
第二阶段解析
目标
• 引导学生辩证分析传统器物设计中的“形”与“用”,理解功能与美学的统一。
• 通过对比中外器物设计差异,树立文化主体意识,避免盲目西化。
• 通过本章学习增强批判性思维与文化自觉。
作业要求
对所选器物全方位分析、解构。
• 汝窑
第三阶段 转译
目标
• 结合材料学、社会学、美学等跨学科视角,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 强调实证研究与逻辑推理,倡导尊重客观规律的设计方法论。
• 通过本章学习锻炼系统思维与科学精神
作业要求
对所选器物全方位分析、转译。
•宋代茶盏
•建盏
•汝窑
• 双耳杯
第四、五阶段 设计&结论
目标
• 结合材料学、社会学、美学等跨学科视角,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 强调实证研究与逻辑推理,倡导尊重客观规律的设计方法论。
• 通过本章学习锻炼系统思维与科学精神
作业要求
通过以上学习研究,设计基于所选器物的文创产品。
•文创设计1
•文创设计2
•文创设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