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2025届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作品精选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1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661
2025届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主题为“智慧出行及周边产品设计”,聚焦智能科技与交通出行的深度融合,围绕未来城市、智慧交通、绿色出行等关键领域展开探索。选题涵盖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出行服务平台、个性化交通工具、交通安全设施、城市慢行系统等多元方向,充分展现了未来智慧出行在产品、服务、体验及其周边的无限可能。
此次毕业设计紧扣国家“双智”战略发展需求,强化产教融合、科艺融汇的教育理念。设计过程中,毕业生以敏锐的观察力、跨界的思维力和系统的整合力,积极回应数智时代人类出行方式的变革。作品包括面向未来出行的交通工具概念设计、绿色出行场景下的智慧光储充电设施设计、智慧出行饮食存储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基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车机协同检测系统设计等,充分展示了智能技术对公共与个体出行方式的重构。
2025届毕业生以设计语言回应时代命题,在“智慧出行及周边产品设计”的广阔语境中,展现出对未来生活、工作方式的独立思考与设计洞察。通过此次毕业设计展,他们不仅诠释了新一代工业设计师对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理解,也为未来出行方式注入了创意与温度,描绘出智慧出行领域的美好蓝图。
01
绿色出行场景下的一站式智慧光储充电设施设计研究
作者:万巧
指导老师:殷晓晨
作品简介:绿色出行基础设施面临从功能型向体验型转型的关键阶段。针对充电服务碎片化、光储充电设施能源消纳问题的双重痛点,本研究提出基于导轨式机械臂充电系统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该设施根据光伏发电波动进行有序能源管理,构建二层休闲服务区,在站内通过能源可视化、发电互动、绿色消费等,构建用户可感知的能源闭环。
02
面向未来出行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作者:丁奕蘅
指导老师:殷晓晨
作品简介:NestGo通学舱专为家庭通学需求设计,通学时段为孩子提供安全、灵活、快捷的出行方式,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非通学时段则巧妙转换为家长与孩子共享的休憩空间,实现多功能用途,营造舒适惬意的出行体验,提升全家出行品质。
03
未来交通工具HMI设计研究
作者:唐茹冰
指导老师:殷晓晨
作品简介:这是为90后年轻家庭用户设计的,以L4级别辅助驾驶技术为背景的一款全AR-HUD智能座舱,设计部分包括座舱内外饰的硬件设计和前后挡风玻璃的hmi设计,目标是打造更沉浸的车内娱乐第三空间。
04
未来智能座舱服务体验设计——黄山“云巅智行”观光缆车
作者:邱海洋
指导老师:陈燮
作品简介:Ninex未来智能座舱紧扣交通文旅这一趋势,以黄山景区为创新试点,依托AIGC、AR HUD、生物传感等前沿技术,打造集文化传播、自然科普、生态体验于一体的智能文旅载体。通过多模态交互设计与全域显示矩阵,座舱将传统索道行程升级为“可交互的文化叙事空间”。
05
基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车机协同检测系统设计
作者:蒋家魁
指导老师:张萍 阳巧
作品简介:借助异构多智能体系统,构建针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车机协同系统,以设计为载体提供土壤问题更多可参考的治理方案。主体包括土壤治理车和检测无人机,针对性对发生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有效治理。借助车机系统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提供智能化辅助,推动农业治理向更加自动化、智慧化方向发展。
06
针对二孩家庭的组合式婴儿车设计
作者:张忆璇
指导老师:祝莹
作品简介:专为二孩家庭设计,采用模块化结构实现单双人模式自由切换。婴儿模块配备可转换睡篮/坐篮,适配0-3岁婴幼儿;幼儿模块采用旋转收纳式脚踏板,满足3-6岁儿童独立活动需求。通过插接结构快速重组,既可组合使用满足双孩出行,又可拆分实现幼儿骑行功能。创新性加入智能UI界面,集成导航、通讯等家长辅助功能。该设计显著延长使用周期至6年,覆盖二孩不同成长阶段,较传统方案减少50%购置成本,同时通过结构互动促进儿童动手能力发展,实现“一车多用”的育儿解决方案。
07
基于模块化设计的成长陪伴式亲子出行童车设计
作者:曹吉霆
指导老师:祝莹
作品简介:通过模块化工程将婴儿车、学步车与滑板车整合为伴成长的童车,基于专利剪叉型支撑结构实现三阶段智能变形。可升降高度的骨架配合无工具转换机制,使产品能随儿童成长无缝切换形态,从新生儿全防护模式逐步过渡为学步期稳定支撑系统,最终转化为符合运动力学的滑板车,做到了陪伴式成长的作用。同时该设计还符合当前社会所推行的可持续性概念与绿色环保概念,很好地将可持续性融入到产品设计之中。
08
野战情境下的物资运输AGV设计
作者:孔展翼
指导老师:束晓永
作品简介:蝉蜕-野战情境下的物资运输AGV(自动导引车辆)设计,采用了仿生设计的设计方法,选取了“金蝉脱壳”的意向作为设计参考,将AGV车辆设计成为子母车,战场普通路段母车作为主要行驶手段,若母车损坏或遇到特殊路段,则子车脱出,母车作为护卫车和信号中继站继续发挥作用。同时搭载无人机进行立体化作战。
09
徽檐——黄山环线旅游列车设计
作者:王英灿
指导老师:陈燮
作品简介:黄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凭借其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的四绝景观,以及深厚的徽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黄山旅游列车设计通过智能导览技术与黄山独特的自然与文化符号相结合,提供沉浸式、互动性强的文化体验,创新传统导览方式。既体现了黄山的自然美,又传承了徽文化的精神。通过创新的旅行方式,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同时推动黄山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0
基于多模态交互技术的视障人群超市系统设计研究
作者:王琳磷
指导老师:刘学
作品简介:本设计聚焦视障人群的购物需求,构建了一套多模态交互的智能超市系统。核心为搭载NFC扫描、语音导航及触控面板的智能购物车,用户可通过按钮操作实现商品扫描、增减及路径导航;结账台兼具自动结算与充电功能,简化支付流程。系统辅以无障碍视觉标识、语音提示及交互逻辑优化,覆盖从选购到支付的全流程,提升视障者的购物独立性与体验。通过硬件创新与交互设计结合,探索包容性服务设计的实践价值。
11
面向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出行场景下的便携式呼吸机设计
作者:李兴毅
指导老师:刘学
作品简介:针对便携式呼吸机关键技术、市场现状、用户痛点,对出行场景下的特殊需求开展系统性研究。通过对现有产品分析,发现其在设计轻量化、环境适应性监测智能化等方面存在不足,对患者感性需求关注不够。用户调查显示患者和照护者对设备安全、体外力佩戴舒适度和应急响应机制等都有很大关注,设计隐蔽性也有潜在需求。通过服务模式重构,在保证正常医疗功能的前提下,为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出行保障,将呼吸治疗设备推向人性化、智能化。
12
徽韵·云轨-黄山主题旅游专列
作者:魏佳奇
指导老师:陈燮
作品简介:列车以徽派建筑设计元素为基底,车灯曲线流动参考徽州马头墙线条,内舱空间:车舱集成非遗徽州元素,观景屏幕嵌入航拍直播系统,实时传输徽州山水鸟瞰视角;旅客扫码即可观看航拍山水,AI实时转换实景航拍为黑白水墨画风格,滑动即可随时切换。旅客可上传风景照,AI自动生成虚拟数字藏品,下车时可兑换实体徽章工艺品。
13
智慧出行饮食存储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研究——高铁餐食存储与配送一体化
作者:谢远志
指导老师:曹建中
作品简介:本设计以“智慧出行饮食存储产品服务系统”为主题,面向高铁旅途中的餐饮服务需求,构建了一个集“智能配送餐车、信息交互小程序平台、智能调度后台系统”于一体的一体化服务体系。
14
VETA多感官反馈
作者:万卿
指导老师:张宝
作品简介:设计名为“Visual-Ear-Tactile Assistant (VETA)”,聚焦于优化车载手势交互体验,以驾驶安全与操作确认感为核心。通过视觉、听觉与触觉的多感官反馈,有效解决了当前车载手势识别准确率低、反馈迟缓、环境适应差的问题。VETA提供清晰及时的互动反馈,提升了驾驶过程中的确定性与安全性,创造出更加直觉、高效、无干扰的驾驶环境,适应多种复杂路况和用户需求。
15
校园微型跑腿智能车
作者:卢天生
指导老师:韦艳丽
作品简介:旨在解决大学校园内师生在外卖、快递和文件配送方面的痛点。本款校园智能跑腿小车,借助 APP 下单的便捷方式,提供校园内的跑腿服务。 用户在 APP 下单后,小车会根据指令前往指定地点,如校门口或快递站。外卖员或快递小哥将外卖、快递放置于小车内置空间,小车凭借自动导航技术,将货物安全、准确地送回指定位置。同时,该小车还支持日常文件的运输,满足了校内人员之间文件传递的需求。
16
Neutro stride下肢残障人群智能助行外骨骼
作者:李冬华
指导老师:刘学
作品简介:本设计旨在为下肢残障人群提供一款智能辅助移动设备,以提升其日常出行的便捷性与安全感。通过用户调研与实地访谈,提炼出他们在厨房、社区、公园、医院、街道、卧室等日常场景下的真实需求与痛点,如步态不稳、易疲劳、缺乏安全感等问题。力求让设备不仅是一种出行辅助工具,更是一种对用户尊严、自由与生活质量的回应。
17
天梭FoldWing-基于折叠翼的垂直升降飞行汽车设计
作者:陈良峰
指导老师:韦艳丽
作品简介:结合汽车与飞行器的特点,将两者融合起来,针对城际航班,空中出租车,机场巴士等场景下的出行,提供更加便捷迅速的服务。该设计既能像普通汽车一样在城市道路上行驶,又可以实现空中出行。通过在城市设置固定起降台,实现多点之间的迅速通勤,同时减轻城市道路交通的压力。而其本身所具有的折叠翼,使其能够收纳起来,停放在普通的停车位,减少需要多余设置飞行器的停放位置。
18
面向老年人的户外智能助行器设计
作者:宗雨晴
指导老师:张萍
作品简介:本产品旨在通过智能技术与感性工学的融合,为老年群体开发一款兼具功能安全与情感认同的户外助行器。通过多源传感器适应户外环境完成步行辅助,预警外出活动中的潜在风险。挖掘老年群体的情感诉求。通过感性工学重构产品语言,摒弃冰冷的工业棱角,采用柔和配色弱化医疗设备属性降低用户心理负担。
19
纵衡
作者:谢大洋
指导老师:阳巧
作品简介:纵衡,原词“纵横”,意味奔放自如,奔驰无阻;在畅行自如的基础上加入“衡”,考虑各种需求,制约因素,相互平衡,最终达到提升用户体验感的终极目的。ZH-001增加了载客量,并且根据人机关系设定整体的尺寸,内部空间设计上,即使在增多载客的情况下仍有良好的乘坐舒适度,以及拥有极大的开窗面积,多旋翼构型的eVTOL的优秀悬停能力,提供给游客良好的观景视角。
20
基于用户体验的座舱手势交互优化设计——以智能手势手套为核心的交互辅助方案
作者:吴鹏飞
指导老师:张宝
作品简介:本产品基于对智能座舱手势交互行业背景与竞品的深入调研,以及对“都市自驾一族”用户群体的访谈与问卷分析,构建了以“智能手套 + App”一体化学习系统为核心的闭环交互设计。设计通过分级可视化教学、沉浸式多模态反馈(振动、灯光、语音)与社交激励机制,有效提炼出最核心的3–5项手势动作,显著降低新用户的学习成本。最终,报告展示了智能手套的硬件结构、产品界面及实车应用效果,验证了该方案在提升交互效率和行车安全性方面的可行性与实践价值。
21
风行者——基于峰谷复合型景区的全地形共享电动滑板车设计
作者:王澜芳
指导老师:韦艳丽
作品简介:针对景区复杂地形下传统电动滑板车通过性不足与用户体验单一的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一款基于环境感知的智能共享电动滑板车系统。该设计创新性地采用RWT(Reconfigurable Wheel-Track)可变形前轮机构,结合履带式后轮驱动,通过双目视觉与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地形自适应控制,为智慧景区共享交通工具的创新提供了可推广范式。
22
阡陌云耕 基于浆果类(以草莓为例)高架种植场景的多功能智慧农用采运车设计
作者:何新恒
指导老师:阳巧
作品简介:聚焦高架草莓种植场景下的智慧农用采运车创新设计,通过文献研究、桌面调研与竞品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高架草莓种植的作业流程、空间特征及用户需求。针对当前高架采摘装备存在的智能化集成度低、功能模块单一以及本土适配装备缺乏等痛点,构建了包含智能采摘、智能品质分拣、无损运输三大核心模块的智慧采运车辆系统,并基于用户研究进行了智慧草莓采摘车创新设计实践,旨在进一步提升高架种植场景下草莓采摘的智慧化、高效化、绿色化和品质化需求。
23
儿童出行辅助系统的智能化设计——以基于情绪干预的智能车载儿童安全座椅为例
作者:张玉龙
指导老师:张宝
作品简介:Eggon结合了先进的智能技术与人体工程学设计,旨在为儿童提供安全、舒适且富有情感的乘车体验。座椅内置多种智能功能,如湿度传感器、声音传感器、振动安抚、呼吸灯和音效模块,能够实时监测儿童的状态并通过智能化手段进行情绪安抚与安全保障。座椅调节系统提供个性化调节功能,确保最佳舒适度。此外,智能座椅还能通过车载中控与家长互动,实时反馈儿童的健康数据,确保家长能够时刻掌握孩子的乘车状态。创新的呼吸灯设计、音效模块等功能,使这款儿童安全座椅不仅注重功能性,还兼顾情感上的关怀,为家长和儿童提供了更高水平的安全和便利。
24
YummiGo
作者:刘倞
指导老师:曹建中
作品简介:YummiBox 是一款面向租车出行场景打造的智能化饮食存储设备,可在车内多位置灵活固定或作为便携设备使用。产品采用模块化结构,内部分设冷藏、加热与常温区域,满足多样化的食品存储需求。其中冷藏单元可独立拆卸,便于在副驾或后排等空间灵活部署。设备可与 YummiGo App 联动,实现远程控温、食物提醒、状态监测及共享管理,为用户营造便捷、安全且富有氛围感的车内饮食体验。
注:以上作品均为学生个人毕业设计,属于探索性的设计研究,相关版权及解释权归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