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艺术学院2021届视觉传达设计本科生毕业展
发布时间:2021年6月10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3514

指导老师:杨双飞









《加速行为论》作品认为,内卷,996,鸡娃这些社会问题并非独立存在,或只由一方引起。这些问题都是加速主义盛行的产物,我们每个人都是加速主义的拥护者,受害者和谴责者,深陷其中却又不自知,而我设计《加速行为论》这个作品的核心目标就是将这种状态设定为不合理,并呼吁人们看到社会对安排,被安排,设计与被设计的沉溺,看到今天未经思考冲进技术漩涡的我们。
海报的图形部分是完全由EXCEL软件制作而成,我用线框和斜线工具在EXCEL中模仿织物质感的线条,并且特地选择了其中具有冲突感的进行组合搭配,绘制了象征个人的休息,工作,生活,和系统的几个物品。在海报中还预留了绘制过程中图形周边的空白框格,是为了突出个人的象征物与代表程序系统的框格之间的冲突感。
指导老师:甘森忠
在这个作品中,我想将1.天下万物具备连接属性2.信息和数据自由流通,这两个“万物互联”的两项核心任务体现出来。
我将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装置采集到的信息可视化,可感知化从而搭建一个多重感官的现场,希望观众能用更多元的方式来体验我对万物互联时代信息传达方式的感受。
指导老师:戚跃春







指导老师:张文化







此款包装设计是将徽州文化的典型元素宣纸,水墨,黄山进行凝结,作为一个应用,在包装上体现。通过水墨的推印,徽墨酥碾碎重组形成黄山云海等技法,让观者产生对东方美学的联想,感受到来自徽派艺术的美学熏陶。
指导老师:张文化












当今新鲜事物不断涌现,科技产品快速迭代,“流变”的生活方式,“流行”的观念,“碎片化”的体验,每个人都成为了日常生活场景中的“陌生人”、“边缘人”和漫游者。
指导老师:甘森忠


指导老师:戚跃春









我的家乡来自河南漯河,也就是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的故乡。然而面对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我认为漯河当地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大部分民众也对“许慎、说文解字”表示漠然,这反映了《说文解字》以及汉字 在当代面临的一种困境:即人们仅仅把汉字作为语言的书面载体,但对每个符号化的汉字的身世由来并不知情,每一个汉字长达千年的历史纵深被抹去,留在人们眼前的只是一层浅显的汉字表皮。庞大瑰丽的汉字系统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千年来的精神世界,《说文解字》这样的汉字解析著作,放在当代确实具有一定的阅读门槛,于是我想通过对汉字的现代设计方式的探索、用当代人可接受的视觉语言,让汉字的历史厚度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唤醒人们对汉字的热情与探究的兴趣。
除了书籍、海报等传统文化传播载体外,设计内容还可以根据汉字的含义不同应用在不同日常用品上,(如时光“流”逝之钟,“风”扇,照靓你的“美”)使设计渗透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汉字的魅力。
指导老师:戚跃春










选取了6个赋有生长意义的文字进行设计,并且根据六种不同的形态做了对应的生长动态效果,表现每一个文字所对应的生长的意义和给人的感受。
衍”作为系列的主海报,运用了鹿角和骨骼的元素来组成:鹿角犹如树木的枝干,它生长分裂的形态和延伸,就可以体现生命的绵延不绝,万物如枝桠一般生生不息;骨骼作为生长的要素,可以与鹿角相呼应、来组成一种更具美感的形式。
我认为生长、新生是一种很干净、纯粹的状态,因此选择了透明的质感,来表现生命的纯净与空灵。






















































作品《当代年轻人如何回应死亡》旨在通过绘本长卷的形式,记录当代年轻群体生死观的变化,让更多人看到、接纳死亡的能多可能。
作品第一部分以文字辅助插画,讨论——汉文化的生死观、其他死亡文化、海葬/花葬、器官捐献等话题。记录年轻群体回应死亡的多种可能。第二部分以悬挂的纱幔为载体,摘录了中华遗嘱库可发布的部分遗嘱,参观者可以通过扫码在中华遗嘱库填写自己的留言。若生命无常,愿少有遗憾。第三部分是一个放着糖果的玻璃盒子。只要还能触动你甜蜜的味觉,我们之间的记忆和联系就一直在。





















我想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描述这样的一种状态并对其进行探讨。
主要呈现形式分为动画和图形两个部分,动画将重心放在手机依赖症上,而图形则是探讨伴随依赖症衍生的许多并发症。动画中的主人公,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手机,对外界的感知能力被削弱乃至于最后完全丧失。猫一节一节地伸长,植物一节一节地抽枝,“我”都充耳不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手机中陷得越来越深,虚拟世界与现实的边界逐渐模糊,植物疯长,缠满房间;“我”的手指想要够到屏幕那端的按钮,也像植物一样伸出,绕住了手机;最后所有的手指都开始疯狂生长,包裹住了整个手机同时还在不停地蠕动着。这是“我”为自己造的“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