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21研究生课程作品展丨可持续交通与城市形态

2021研究生课程优秀作业展示

 ——《可持续交通城市形态

课程介绍
课题名称:可持续交通与城市形态指导教师:王静文

课程时间:2021年9月-2021年12月

可持续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倪雪雷

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大城市交通运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采用空间句法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本身的拓扑关系及站点与周边街道步行网络的连接关系,得出北京市海淀区轨道站点站间可达性和站域可达性的水平,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海淀区轨道交通网络和街道网络部分处于较为不均衡状态,东南区域站域可达性明显低于站间可达性,西北地区站间可达性明显低于站域可达性,二者处于相对不协调的状态,无法满足场地人群对于轨道交通的使用需求。需要着重对这些站点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优化调整。

北京市海淀区局部道路网络及轨道交通站点分布图
海淀区道路网络及站点位置示意图
海淀区道路步行网络全局整合度(Integration Rn)
海淀区道路步行网络局部整合度(Integration R750)
基于空间句法分析路网结构与城市服务POI——以杭州市为例 

陈晓枫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发展的日趋多中心化,城市建设开始大规模的新区造城运动。本文是基于杭州市路网的空间句法简析。通过计算杭州市路网不同尺度的整合度与穿行度以及结合POI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杭州市路网的整合度与其路网的分布密切相关,显现出东高西低的态势;穿行度较好的道路主要为杭州绕城高速、杭瑞高速以及长深高速等;路网的全局整合度与其相关性最高的三类POI为交通设施类、生活服务类以及餐饮类。借此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与完善提供一种理性的评判方法和客观的依据。

城市空间形态
基于空间句法与大数据分析的北京旧城区活力空间研究

陈红

北京旧城区区位示意图
研究聚焦北京旧城区活力空间分布格局,综合大数据分析与空间句法分析,借助Arcmap,以及百度地图和depthmap等平台,从影响城市活
力的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入手,对北京旧城区道路网络的整合度、选择度、协同度和密度,POI分布状况与人流活动分布情况等进行叠加、对比分析, 据此将北京旧城区活力空间分为较高活力空间(王府井片区)、活力空间(复兴门内片区、崇文门内片区、朝阳门内片区、地安门西片区、南锣鼓巷、安定门内片区、前门大街片区、故宫天安门片区)、潜力活力空间(右安门内片区)等三类。
北京旧城区街道选择度分析
北京旧城区街道整合度分析
北京旧城区街道路网/POI网密度分析
民国时期广州市正一派火居道士喃呒道馆的空间分布研究蔡昊宪

民国初期,广州的大街小巷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商业性道馆。每逢人家喜庆节日或丧葬,正一派火居道士,广东人俗称的喃巫或喃呒先生,就应请在道馆里或前往人家住处,做各种功德法事。目前,国内外对喃呒道馆本身的研究大多基于档案文件和实地报告的定性研究方法,没有对其进行偏向历史城市空间维度以及以空间句法作为宗教空间研究手段的定量分析研究。本研究旨在采用基于空间句法的三层城市结构分析方法来分析影响道馆的空间分布的各种因素,以填补相关的历史空白。
民国 37 年街道马路中心线

民国时期广州市喃呒道馆及庙宇分区分布图
基于场地空间句法分析1
基于场地空间句法分析2
园林空间形态
皇家园林园中园视域特征分析——以北海公园为例

余卉

中国古典园林因其自身独特的造园手法作为我国难以在当今社会重现的艺术瑰宝而存在,皇家园林以园中园著称,更值得后人游览观赏。相较于静态的描述,古典园林的游览更是一种动态的感知,感性的游憩难以将其空间特点准确的呈现。此研究使用视域分析理论,以北海公园中的园中园琼华岛、濠濮间、画舫斋、静心斋为例,将游线上的空间变化转化成能够可视化的数据,与其感性的游览感受对比,从而研究在数据层面上的感性空间体验的呈现,为今后的相关研究以及园林景观的营造起到一定的启发及指导作用。
琼华岛视域分析
大数据及空间句法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环球影城主题公园为例

韩雅宁

大数据可以更好的反应复杂社会需求与设计之间的关系,空间句法可以客观定量的对空间结构进行拓扑学上的分析。这两门技术的运用,可以最快的将设计从“定性”的过程发展到“定量”的过程,使得设计变得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本研究以环球影城为例,对主题公园进行大数据及空间形态的空间句法相关分析,分别对其入口、节点、道路、主题园区空间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整合简化出园区可行层可视层底图,通过Depthmap软件分别对可视层和可行层的连接度整合度深度值以及不同主题园区的视域进行分析,结合大数据分析及园区人流模拟分析,对环球影城进行定量、客观的描述,最终以更科学的方式评价设计的不足,提出空间层面和交通层面的改进建议。

大数据在景观规划中的分类
建筑空间结构
基于空间句法的山西乔家大院空间形态研究曹旭卿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省会太原54公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院落。
作为明清时期晋商大院民居的代表,现今乔家大院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通过运用空间句法的方法,从大院的整体空间、视域模型和建筑空间三个层面进行了定量分析,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保护意见,也对日后的传统民居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从整体空间深度分析、整体空间整合度分析、局部空间整合度分析、可理解度分析、空间选择度分析、空间连接值分析等多个方面,了解到乔家大院整体的空间结构,规划主要出入口与主要游览道路规划;从视域整合度分析、凸空间全局整合度分析等多方面,分析空间对人的行为和活动产生的反作用力,运用更多方法,在保护院落传统民居的基础上引导游人参观游览,增强景观活力。
基于空间句法的古园修复问题探讨——以艺圃为例

庞世源

苏州艺圃自建园以来屡易其主,空间格局多有变迁,经过二十余年的修复最终形成当今面貌。本文在梳理艺圃营建历史的基础上,基于空间句法构建人本尺度的平面模型,从连接值和整合度两个变量探讨艺圃修复工程中关于水榭去留的争议。
分析结果表明:在连接值方面,水榭的存在降低了博雅堂庭院的空间渗透性,使艺圃缺少适宜开展聚集性户外活动的礼仪性空间;在整合度方面,水榭的建筑构造将片状视域分割成若干带状视域,强化了框景效果。基于分析结果探讨空间句法运用于古园修复工程的可行性,以期为今后古园修复提供参考。
方法探讨与设计指导
空间句法线段模型绘制方法的改进——以北京市为例

韩思语 

空间句法理论中常见的线段模型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城市尺度的规划分析,对大规模城市路网进行线段模型构建时时间成本较高,利用ArcGIS进行自动矢量化建模虽可以减少用时,但会带来一定的模型误差,本文主要在用时长短和模型精度上对线段模型应用中的人工建模方式与自动矢量化建模方式进行对比。文章以北京市四环以内城市道路网为例,分别建立人工线段模型和基于ArcGIS自动矢量化的线段模型,通过与POI的拟合对比,研究两种建模方式的偏差幅度。
基于POT信息和空间句法理论的地铁站域空间评价与更新策略研究——以北京地铁2号线为例李怡啸

为了解决北京旧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公共空间使用质量较差的问题,本文从城市设计层面出发,以空间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GIS进行POI活力分析,以北京地铁2号线站域空间范围为切入点,探讨了不同活力的站域空间类型、设计属性及行人的行为方式对空间使用的影响等。经过空间句法量化模型优化后的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公共空间,其步行环境的可达性及可辨识性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以东四十条站点最为显著)。对于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公共空间最重要的可达性,通过改善整个步行系统内部的连接度有效地得到了优化;决定轨道站点周边城市公共空间使用效率的可辨识性,也通过优化空间形态得到改善。

指导教师
王静文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