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翻译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2024届本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优秀毕业设计——网络交互方向
发布时间:2024年6月10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840

艺术与设计学院于2007年开始招收设计类本科学生,是西部相对较早的开设设计艺术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现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四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2400余人。其中“环境设计”专业为省级一流建设专业。
学院现有专业教师9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1人,讲师30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博士7人,在读博士 11人。近17年的办学,形成了一支专业性强、年龄结构合理的梯队型学术队伍。
艺术与设计学院
2024年5月
此次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毕设创作以“向未来”为主题,包括环境设计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产品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共计542人次参加此次展览。在这个充满创意与激情的世界里,我们鼓励学生勇敢地去探索、去感受、去表达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在“向未来”中,它可以是来自环境设计专业的同学对人居环境问题的思考,也可以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同学对艺术与未来科技的憧憬与结合;它可以是产品设计专业同学对美好生活无限的遐想与创造,也可以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同学对世界充满想象的表达。
在此次展览中,希望所有热爱艺术的朋友共同探讨艺术的奥秘,分享彼此的感受与见解,让艺术的力量照“向”美好的“未来”。
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董千
2024年5月






作品介绍:
在当代社会,青少年正面临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挑战和压力。这些挑战包括学业压力、人际互动、自我认同的探索以及压力下情绪波动和睡眠严重不足的问题。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很多人选择利用数字平台来解决这类问题。
基于此,我决定设计一款以植物为主题的情绪安抚类APP,目的是通过提供多种辅助功能来帮助用户缓解情绪并改善睡眠质量。该APP结合了白噪音、植物观赏和游戏互动等功能,旨在为用户创造一个有助于放松和促进安眠的环境。APP以自然、绿色为主题,营造出舒适、放松的氛围。界面采用手绘风格,使用绿色调和自然元素(如植物、蝴蝶等)作为背景,突出APP的主题。


作者:熊璐璐
导师:赵伸(讲师)
作品介绍:
妖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的妖怪形象渗透了中国艺术创作的许多领域。本次设计是在探究妖怪造型中的艺术价值以及审美价值的同时,搭建多元化文化认同平台,展现文化自信,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这款APP是针对中国妖怪文化的专项性APP。首先,整体运用了水墨风格,所展现的妖怪形象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做了拟人化处理,以此来吸引更多青少年用户群体。其次,为了使妖怪形象能够更容易被大家理解,在做妖怪简介时采用图文并茂的方法,同时在界面中也匹配了相应的作品(如:绘画、摄影、小说、漫画、动漫)等。最后,为了增强用户群体的互动性,每一位用户都可以发布相关作品,使妖怪文化能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作者:吴彤
导师:范欣欣(讲师)
作品介绍: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妇人月水》里关于女性月经有这么一段:“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信、月水、月经。”所以女性的生理周期,对应上是月相的盈亏,下是海潮的涨落,由此得名“月经”。月经写作“月经”,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被读作“那个”“大姨妈”“亲戚”“倒霉”…伴随着月经的不仅是“痛经”,还有“月经羞耻”“月经贫困”“黑色塑料袋”“经前综合征”诸多名词…月经被曲解,被忌讳,被“禁言”,月经对女性生理健康的威胁被轻视,月经引发的社会问题被忽略。这就是无论时代与地区,全国乃至全球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要将被隐去月经问题重新搬上社会舞台,信息可视化设计成为有效的手段。通过信息可视化将复杂的信息转化成让读者易理解的图表形式,“写作月经,读作月经”可视化设计中把对月经的科学认知、月经对女性的影响、对月经应对态度与方式、月经带来的社会问题等多方面进行系统的整合呈现,让更多人正确科学地认识月经,摘下对月经的有色眼镜。让月经带来的问题被更多人重视并推动其解决。






“与圣人行”科普信息可视化设计聚焦孔子文化,通过四大核心内容板块——孔子生平、文庙四哲、孔庙之韵、周游列国。借助信息可视化,通过图表、地图、时间线等多元化手段,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孔子文化的深厚底蕴。旨在将这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广大公众,进而促进孔子文化的普及与传承。






















作者:武晓
导师:宋志强(讲师)、陈圣佳(助教)
作品介绍:
滕州作为青铜器收藏数量居全国县级前列的地区,其器物种类丰富、造型精美,其中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类型最为丰富,这些青铜器是优秀古老的文化遗产,是文化的载体,历史的见证,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交互的手段也在不断的革新,并已经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传播中。信息技术赋予了文化发展新的活力,交互手段创新了文化展示形式和设计理念,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本设计采用文献查阅和实地走访等方式,从历史概况、纹样特征、器型种类、工艺流程等多维度研究和考察滕州地区商周青铜器艺术。将信息交互设计与 AR 技术相结合,设计数字化交互展示方式,打破传统展示方式的局限性,让文物“活”起来。这有利于提高信息识别的速度和传播效率,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文化,同时有助于扩大青铜器的宣传渠道,推动文物的数字化应用、展示与传播,促进周边产业的发展,为青铜器文化的传承提供有力的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