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建筑本科毕业设计展丨建筑改造更新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5年7月13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082

 

设计央美美术馆的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曾在央美建筑论坛上提醒:英文语境的建筑师,可以指作为艺术家的建筑师;可以指作为工程师的建筑师;也可以指作为谋略家的建筑师,而在中文语境当作怎样的定义呢?

央美建筑学院成立之初,就明确以“具有艺术家素养的建筑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行过二十二载,央美建筑教育的外延不断拓展,然内涵却未曾改变。再度追问“何为央美建筑教育特色”?11个毕业班工作室呈现了各自明确的学术主张,77名毕业生以精彩的毕业设计加以注脚,答案分布在一层和四层展厅。相信作为“一种建筑学”的讨论,在央美,会不断的继续。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 党总支书记 傅祎

工作室名称

建筑改造更新工作室

教学团队

刘文豹、苏勇、刘焉陈

学术主张

工作室提倡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教学上采用跨学科的方法,培育能将社会意识、技术理性与艺术表现三者融会贯通的新营造者。教学过程强调跨界融贯、人文关怀和创新思维培养。毕业设计选题以城市与建筑更新为主要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宏观的产业规划、中观的空间规划、微观的建筑设计和艺术的表达,建构“人居空间整体观”和“城市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创作方法。毕设指导环节涵盖:策划立项、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到情景叙事的全流程,让学生得以感知空间与社会日常生态的关系。工作室审时度势,引领学生发展文化感知力与跨学科创作能力。

课题介绍

工作室2025届毕设选题有两个:一个是全国建筑学专业8+联合毕业设计——“长沙西文庙坪街区保护与更新城市及建筑设计”;另一个是“重庆下浩里与武夷滨江片区城市更新及建筑设计”。毕设课题围绕“山”(Mountain)、“水”(River)与“城”(Metropolis)的共生关系,演绎一场关于流动(Fluidity)、缝合(Stitching)与再生(Regeneration)的情景叙事。工作室以开放的态度,回望历史,批判当下,探索未来!

关键词

城市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建筑改造更新;情景叙事;

课题一:长沙西文庙坪街区保护与更新城市设计

【学生姓名】

张珂、孙颖、张博为

【作品简介】

湖南长沙西文庙坪片区承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却面临人口老龄化严重、街区封闭、人气低迷、设施老旧等问题。本次城市设计以“时光探索编辑部”为概念,运用“时空迷宫”“城市触媒”等理论,打造“两周一线四片”空间构架。“两轴”为历史文化轴与生活服务轴,“一线”时空穿越线沉浸式体验文化记忆,“四片”将片区划分为记忆+“新生”、记忆+“民俗”、记忆+“文化”、记忆+“未来”。规划将片区各有主题与功能,并优化步行系统,打造环状慢行环线,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在核心历史街区与现代区域间置入复合功能,设置公共空间节点。通过“记忆+”策略,唤醒城市记忆,促进历史与现代融合,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富涵文化、便捷舒适的空间,实现街区活力再生。

1

【作品名称】

长沙西文庙坪戏曲主题剧场设计

【学生姓名】

张珂

【作品简介】

本设计聚焦长沙西文庙坪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与戏曲主题剧场创作,以“双生调”为核心理念,探索历史记忆唤醒与当代文化空间的共生路径。针对湖湘戏曲中湘剧“雅”文化与花鼓戏“俗”文化的双生基因,提取戏曲手势、台步等动态元素解构成建筑模数,打破传统剧场的物理边界,将建筑、戏曲、城市三者编织成动态的文化织物。设计灵感源自湖南戏曲中「唱念做打」的动态韵律,将戏曲动作转化为建筑语言,使整个剧场成为可呼吸、可变形的活体文化装置。

区位图-1

效果图-2

效果图-3

鸟瞰图-4

轴测分解图-5

2

【作品名称】

长沙西文庙坪片区学宫博物馆设计

【学生姓名】

孙颖

【作品简介】

针对场地中学宫缺位这一主要问题,提出方案核心策略为复原西文庙坪学宫组群,以“投影”与“迷宫”作为空间生成的核心概念。解构原有的学宫组群,以抽象的空间营造出古代学宫建筑群的整体氛围,构成地上的学宫之“塔”。同时将过去的教育机制与现代的教育机制联想起来,将地面上的塔投射到地下,成为现实的教育之“塔”。学宫之塔作为一种精神的图腾,是虚构的古建筑、古代教育的活化石,透过层层古建筑构架望向沉重的现实,教育之塔是一种现代教育的模拟室,是人自出生到死亡的教育中寻求意义的隐喻,仰望古代教育的“精神之塔”,表达着对现代教育模式的重新思考。

区位图-1

效果图-2

效果图-3

3

【作品名称】

长沙西文庙坪实验性未来社区改造设计

【学生姓名】

张博为

【作品简介】

场地选择了长沙市西文庙坪区域内长郡花园小区的1、3号楼,对其进行改造。改造方案延续对西文庙坪片区城市更新的整体构思:以唤醒城市记忆为出发点,提出“时光列车”的改造策略,在西文庙坪片区中找到六条相连的街道分别定义一个时间线,通过场景还原等一系列措施来改变场地现状。我选择的个人场地在代表“未来”和“现在”两条线路的交汇处,所以结合这两栋楼所处的位置和周边情况,对两栋楼的一部分进行了实验性改造。希望结合“城市插件”这个过去对未来建筑的构想再结合我自己现在对于未来建筑的构想,让各个年龄段的人在这个环境中都有探索的欲望,并在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区位图-1

模型图-2

效果图-3

效果图-4

效果图-5

课题二:重庆市南滨路沿岸保护与更新城市设计

【学生姓名】

刘欣萌、王一诺、张琪、张嘉莉

【作品简介】

重庆市南滨路的下浩里和武夷滨江片区历史悠久。随着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片区内的城市肌理差异显著,功能割裂以及步行与山坡、水岸的联系不密切等问题愈发凸显。课题针对上述问题,通过渗透与缝合的手法,打通南北以及东西方向的道路,将整个区域串联起来。

城市设计以三条南北方向的主要道路与数条东西方向的次要道路(缝合线),将地块内的步行交通形成环线。其次,在下浩里与武夷滨江之间置入文化与商业功能,设计了公共空间节点。城市设计延续了下浩里的空间感受,并且将商业模式渗透到到武夷滨江,最终达到串联目的。这为游客和居民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城市体验。

1

【作品名称】

重庆市下浩里沿街商业建筑设计

【学生姓名】

刘欣萌

【作品简介】

项目位于南滨路与下浩里历史街区交界区域,红线面积5490平方米。通过建筑改造与空间优化,实现南滨路与下浩里片区的视觉贯通、步行联动、功能复合及风貌协调,打造兼具历史韵味与当代活力的滨江文化节点。

区位图-1

模型图-2

效果图-3

效果图-4

2

【作品名称】

重庆市南岸区米市街文化展览馆设计

【学生姓名】

王一诺

【作品简介】

本设计场地位于重庆市南岸区,下浩里与武夷滨江小区地块之间。为了解决场地内历史文化遗失、地块两侧割裂等问题,将米市街的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利用山的意向,融入米市街的贩米文化与重庆传统的山城特色,打造一个开放式的文化展览馆。展览馆新建部分利用轻质金属材料,与历史建筑的厚重砖墙形成对比,从而成为“生长出的山”。同时将山城的外部空间特色体现到建筑之中,多平台与廊道连接了不同高度的地面,而展览馆的室内交通空间则将此特点转化到室内,打造从内至外的山城空间。由此成为山的生长,从而带来米市街的新生。

区位图-1

效果图-2

效果图-3

效果图-4

3

【作品名称】

重庆武夷滨江住宅区公寓楼改造设计

【学生姓名】

张琪

【作品简介】

主要进行下层裙房改造,上部居住空间做简单功能插入和立面改造。将原先模式化酒店西洋风建筑改造为更具山城特色的更契合场地使用环境的空间模式。采用各层平台及纵向空间,在保留原有结构的情况下挖掘出原本的属于场地、城市的建筑基因。

区位图-1

效果图-2

体块模型生成图-3

轴测分解图-4

4

【作品名称】

重庆武夷滨江住宅区城市微客厅建筑设计

【学生姓名】

张嘉莉

【作品简介】

以“城市微客厅”为核心理念,运用渗透与缝合的设计手法,将场地打造成充满活力的复合型城市节点。一方面,借助透明玻璃与错落体块,让景色渗透至背侧街道;另一方面,通过平缓坡道连接周围建筑,方便人群通行。整体设计致力于激活社区公共活力,实现商业、文化、景观的有机联动,塑造城市微尺度地标形象,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共享开放的生活空间。

区位图-1

效果图-2

效果图-3

总平面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