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建筑本科毕业设计展丨自然生态景观工作室(十七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5年7月13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027

设计央美美术馆的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曾在央美建筑论坛上提醒:英文语境的建筑师,可以指作为艺术家的建筑师;可以指作为工程师的建筑师;也可以指作为谋略家的建筑师,而在中文语境当作怎样的定义呢?

央美建筑学院成立之初,就明确以“具有艺术家素养的建筑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行过二十二载,央美建筑教育的外延不断拓展,然内涵却未曾改变。再度追问“何为央美建筑教育特色”?11个毕业班工作室呈现了各自明确的学术主张,77名毕业生以精彩的毕业设计加以注脚,答案分布在一层和四层展厅。相信作为“一种建筑学”的讨论,在央美,会不断的继续。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 党总支书记 傅祎

工作室名称

自然生态景观工作室

教学团队

侯晓蕾 雷大海 李宾

学术主张

以艺术创造力为核心,融合人文关怀与专业实践,塑造风景园林和环境设计的大自然观与大美术观。强调突破性思维,鼓励实验性生态设计,探索空间与形式的艺术边界。关注地域文化,社会需求与历史传承,塑造有温度的空间叙事。聚焦百姓需求和社会问题,培养兼具批判精神与责任意识的景观设计师。

课题介绍

十七工作室长期致力于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城乡景观更新研究与实践,结合景观系统认知、艺术理论、社会调研及共同营造等方法,探索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乡村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与民俗文化,面临传统建筑衰败、公共空间不足、风貌同质化等问题,制约村落可持续发展。本课题研究以福建省屏南县柏源村为基地,通过更新设计对其整体空间进行深入探讨。基于传统村落的现状问题,工作室师生深入研究中外乡村发展脉络,对柏源村的文化地域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其空间类型,从六个不同角度提出优化方案,选取十余处公共空间节点进行系列设计,融合多元设计手段,激活乡村活力,构建兼具地域特色与生态功能的景观系统。本次毕设课题聚焦传统村落的乡村景观保护利用与更新设计。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景观设计 自然生态 公众参与 生活艺术

现场展览照片

作品介绍

1

【作品名称】屏南柏源村游戏型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学生姓名】奉顶顶

【作品简介】乡村振兴背景下,要让乡村既能吸引外来游客,又能增强本地人的归属感,其关键在于挖掘乡村的原生记忆,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几代人共同回忆的儿时游戏,具有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力。本设计将儿时游戏结合现代的方式创新性地呈现,通过线下公共空间搭建和线上AR游戏内容设计关联,让人们在村内实际看到那些能引起回忆的形象和场景,也能通过虚拟空间看到一些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和游戏,现实与虚拟互动,现在与过去交叠,追忆往事和享受当下,以此在保留乡村本色的同时为游客和村民创造熟悉又新奇的体验,让乡村热闹起来,让人留下来。

图纸1

图纸2

图纸3

2

【作品名称】乡村生活——屏南柏源村生活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学生姓名】王鑫

【作品简介】通过邻里间的来往织成的经纬线串联起整个村落,用经纬的线条起伏迎合地形,以进入场地调研的时间为节点,选定当下的4个人群聚集点,尝试以女性视角来完成空间行为互动,聚焦在乡村中的老龄妇女、儿童、孕妇等,并以邻里关系网为基点,形成随时间和邻里亲近关系变化的乡情具象化网状景观。

图纸1

图纸2

图纸3

图纸4

图纸5

3

【作品名称】屏南柏源村节事景观设计

【学生姓名】王子夜

【作品简介】本设计以福建省柏源村传统节日“祭祀苏公明王”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岁时节气”文化的景观更新方案。通过将古代圭表测影工具与村落旗杆夹结合,设计兼具节气标识与灯光交互功能的竖向装置,利用感应装置实现人群轨迹的“拖尾光效”。成果包括实体互动模型、可拆卸灯具系统及线上光影地图。

模型图1

效果图2

效果图3

4

【作品名称】耕作庭院——屏南县柏源村乡村庭院景观设计

【学生姓名】江源

【作品简介】针对屏南县柏源村老龄化、庭院利用率低的问题,选中五个典型庭院设计五种主题庭院经济创收方案,利用庭院边角地,兼顾村民生活便利与美化乡村,为村民创收,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

效果图1

效果图2

效果图3

效果图4

5

【作品名称】田间石趣——屏南柏源村生产景观提升景观设计研究

【学生姓名】杨安迪

【作品简介】本设计位于屏南县柏源村,针对乡村现存经济效益低下,乡村产业发展落后等问题,提出基于生产性景观再构以提高农业产品附加价值的乡村振兴路径。设计选择柏源村内的千亩梯田生产景观,基于田园雅集的文化概念聚焦到农耕生产中存在的巨石障碍物与梯田的灌溉水系,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休憩游玩与农耕宴饮空间。

效果图1

效果图2

模型图

6

【作品名称】乡村技忆

【学生姓名】付雅歆

【作品简介】以屏南柏源村的传统编木廊桥、板雕、稻作技艺为线索,激活滨水空间活力,由桥、廊、堤、亭几部分构成闭合回游空间。木结构模块设计生长出市集、休憩、活动、通行等多种功能空间,将村民日常劳作转化为文化传承现场,实现“使用即保护”的动态技艺延续。

效果图1

效果图2

模型图

致谢 答辩委员(从左至右):王铁华、何崴、史丽秀、刘焉陈、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