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建筑本科毕业设计展丨城市建筑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5年7月13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449
设计央美美术馆的日本著名建筑师矶崎新,曾在央美建筑论坛上提醒:英文语境的建筑师,可以指作为艺术家的建筑师;可以指作为工程师的建筑师;也可以指作为谋略家的建筑师,而在中文语境当作怎样的定义呢?
央美建筑学院成立之初,就明确以“具有艺术家素养的建筑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行过二十二载,央美建筑教育的外延不断拓展,然内涵却未曾改变。再度追问“何为央美建筑教育特色”?11个毕业班工作室呈现了各自明确的学术主张,77名毕业生以精彩的毕业设计加以注脚,答案分布在一层和四层展厅。相信作为“一种建筑学”的讨论,在央美,会不断的继续。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 党总支书记 傅祎
工作室名称
城市建筑工作室
教学团队
李琳、吕品晶、史洋、庹航
学术主张
城市和乡村中任何设计实践的产生与变化都是时代更迭与技术演进的缩影,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设计这一综合全面,又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事件,工作室将提供对时代与城市的深入观察,形成关于生活历史规律的洞见,并进而以建筑设计为载体开展对于未来城市生活的试验。
课题介绍
看见2050
当前,我们正经历着人类文明史上最具创造性的技术变革。过去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的场景,许多都已经成为现实。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被不断实验和生产,必将持续影响空间的生产逻辑,我们的城市和建筑是否已经开始做出准备?机器人、低空经济、无人驾驶、虚拟体验……究竟如何与我们的生活生产空间进行适配?未来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物种将如何共处?这样的研究是急迫的,我们不会只做这个快速变化世界的旁观者,在技术加持下这个世界如何能变得更美好需要我们这样一群设计师……
7位同学或理性、或具体、或抽象、或细微、或怪诞、或童真,或反思,但都表达着对暂时不可见未来的想象……
关键词
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无人驾驶,未来社区
1
【作品名称】
城市街道界面 2050
【学生姓名】
李雨馨
【作品简介】
今天的街道被效率主导,却难以承载许多停留与交流。明天的街道,将为更多行人的活动提供空间。随着自动化出行的发展,车辆与街道空间的关系将发生转变:秩序取代危险,汽车路权的收缩释放更多空间给行人。2050 年,街道因交通系统的有序压缩而让渡出更广阔的行人可步行和停留的空间。建筑在道路中央展开连续而开放的生活界面——提供片刻驻足、参与和交流的可能。
市集下,等车时。
车流上的图书室。
演出跨越路口。
【展览现场】
2
【作品名称】
云阙翼港---低空经济时代的TOD交通港综合体设计
【学生姓名】
吴浩岳
【作品简介】
2050年人工智能与AI技术已经全面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低空经济模式下,TOD交通综合体将更多接驳天空。设计整合无人机起降平台、智能垂直交通核与地下轨道交通,构建无缝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满足未来城市短途物流、载人飞行器等新型出行需求。建筑形态以流线型翼状结构呼应“低空飞行”主题,内部空间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商业、办公、公共服务与交通功能的弹性融合,植入智慧管理系统优化人流物流效率。
【展览现场】
3
【作品名称】
未来山城 无界游园
【学生姓名】
刘浩妤
【作品简介】
在信息高度虚拟化的未来图景中,真实的社区生活愈显珍贵。本项目选址重庆白象居,回应高差地形、密度压力与无电梯带来的现实困境,以“未来山城无界游园”为设计愿景,重构一个可穿行、可停留、可交往的开放式社区中心。设计借助立体廊桥与架空露台,打通层层割裂的山地肌理,让空间在高度之间自然衔接;以“无界”为策略,模糊居民与游客的边界,让社区重新成为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汇场。项目不仅是空间的重组,更是一场关于未来公共生活的温柔修复。
效果图/模型图-1
效果图-2
效果图-3
【展览现场】
4
【作品名称】
未来城境•共生乐园
【学生姓名】
李亦真
【作品简介】
2050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实体空间让渡虚拟空间等因素都导致了城市空间大量冗余。本设计将北京通惠河畔某烂尾楼改造为立体游乐场,将游乐设施作为垂直交通方式,为人类打造了娱乐社交公共空间。同时,回应城市生态重构需求,结合鸟类栖息行为,将人工鸟巢与屋顶草坪融入立面设计,并且设置鸟乐园。底层架空设计则为地面动物预留休憩场所,构建一个人与动物共生的主体生态场域,探索未来城市与自然共存的新可能。
效果图-1
效果图-2
效果图-3
5
【作品名称】
增强现实叙事体验空间设计
【学生姓名】
张瑞珂
【作品简介】
当“建筑空间”不再只是实体的围合,而是能被记忆与幻象层叠的叙事载体,它是否能承载那些未被书写的神话?
本次设计将增强现实技术嵌入西安高陵博物馆原有建筑体系之中,展开一场关于空间、神话与感知的再编排。设计重构了黄帝祈雨与女魃神话的叙事线索,通过多层次的空间流线与现实/虚拟交织的表现形式,构建一个观众可穿越、感知、介入的沉浸式神话剧场。
效果图/模型图-1
效果图-2
效果图-3
6
【作品名称】
林霭剧场——体验式消费空间设计
【学生姓名】
何姝童
【作品简介】
"城市森林剧场"概念的萌发,根植于21世纪都市文明面临的深层悖论:一方面,高密度建成环境引发自然缺失症;另一方面,传统商业空间陷入体验同质化与消费异化困境,顾客在标准化场景中沦为数据标签与促销目标。在此背景下,提出以"森林剧场"重构人、自然、商业的共生关系——将城市空间转化为具身化的生态叙事载体,使消费行为升华为生命经验的再生产。
【展览现场】
效果图-1
效果图-2
7
【作品名称】
熵增都市:人机共栖城市的空间博弈
【学生姓名】
王跃渊
【作品简介】
当人类文明进入AI全面主导阶段,社会规则与行为决策已由算法全权掌控。个人意图萌发瞬间,系统即通过百万次模拟运算预判行为轨迹,致使实体空间活动价值消解。AI系统将人类行为随机性与熵增定律深度融合,将其纳入资源最优配置模型。当数字界面可预演所有需求时,物理世界的随机趣味便失去认知必要性。决策权让渡背后,是文明从主动创造到被动优化的本质嬗变。
效果图/模型图-1
效果图-2
效果图-3
答辩现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