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25新媒体工作坊:“生命机器”智能可穿戴艺术设计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311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DESIGN AT BIFT

课程

新媒体工作坊

New Media Art Workshop

课题时间

2025.5.26 - 2025.6.11

课程教师

孟松林

课程班级

23级数媒8班

课程介绍

本次《新媒体工作坊》是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开设的一门跨学科创新课程,它以“生命机器”为主题,将艺术设计、生物仿生学、交互技术和编程技能融合在一起,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学习它们独特的生存策略和身体机能,进而将这些特性转化自己的设计原点。利用物理、影像交互技术,经历从概念生成到技术实现的全过程。他们将学习如何将仿生学原理应用于艺术与设计创作,如何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最终以身体为界面,完成智能可穿戴艺术设计作品。

GROUP1

曳律体

小组成员  曹静 卢若溪 洪晓彤 黎翠盈

作品阐释

作品的灵感源自华美美叶海蛞蝓独特的共生机制与形态语言,将其「光合作用式」的能量转换与主动伪装机制转化为可穿戴装置的互动逻辑。

我们以仿生的方式重现其张开叶状侧足以吸收阳光的行为,并透过柔性布料与机械结构的协同运作,实现装置的舒展与收缩。核心齿轮模拟思绪的快速流转,LED模组则以环境光变化为触发,展现虚拟的「光合反应」。

我们期望这件穿戴作品不只是科技与自然的结合,更是一场关于能量流动、身体表达与诗意生命节律的实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GROUP2

息光贝

小组成员  张紫舟 王思妍 彭乙越 霍鑫

作品阐释

本作品以轻盈的欧根纱构筑仿生扇贝结构,通过超声波传感器感知佩戴者与他者之间的物理距离。这种距离的远近,被隐喻为个体在社交场域中建立的心理边界感。

距离之远与自我敞开:当感知到外界处于较远距离(安全区域)时,贝壳结构张开,内部灯光渐次亮起,呈现宁静的蓝色。这象征着个体在感到安全、不被过度侵扰时,倾向于卸下防备,允许内在的自我(灯光)更自由、舒缓地向外展现,是安全距离下相对开放的心理状态。

距离之近与边界守护:当感知到外界靠近(敏感区域),贝壳结构逐渐闭合,灯光转变为深邃的蓝紫色,映射了个体在感知到潜在压力、过度亲密或威胁时,本能地竖起心理屏障,将真实的情绪与感受更深地隐藏于“外壳”之内。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GROUP3

翎语

小组成员  刘畅 刘禹彤 杨鹿迪 宋佳奕

作品阐释

孔雀号称"百鸟之王",“朱雀化身”,雄孔雀开屏时尾羽呈斐波那契螺旋展开,眼状斑纹随视角变换折射虹彩光效,这象征着美的现象被世人多加美誉。孔雀尾羽不仅被用于求偶仪式,还在社群中担当环境感知和社交的作用。

本装置以孔雀尾羽为灵感,将孔雀的行为方式融入进装置中,模仿孔雀在不同情况下尾羽展开的状态。

孔雀尾羽具有强社交性,本装置可以应用于社交宴会,联谊等作为智能饰品使用。可以代替人的言语行为更直观的表达自身想法,帮助人们社交和表达自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GROUP4

蕨旋

小组成员  李洛琦 崔誉馨 孔睿雯 范若萱

作品阐释

“当城市用直线与直角重构世界,我们是否还记得蕨叶初卷的螺旋曲线?”

在维多利亚时期的植物图谱中,观察到凤尾蕨的幼叶以阿基米德螺线蜷曲舒展,这种运动被生物学家称为 “自然界的精密发条” 。而在深海,章鱼触手的肌腱驱动展现出相似的优雅效率——两者在演化中独立孕育出最优解。

地铁的齿轮咬合声、电梯的钢缆摩擦声…城市机械的韵律与植物呼吸的节奏形成残酷对比。装置试图构建一座桥梁:用步进电机的脉冲模拟光合作用,让LED流光替代晨露折射。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GROUP5

菌络

小组成员  王晨菲 赵玲艺 刘梓杉 林悦航

作品阐释

蘑菇孢子需借助外界力量扩散以寻找适宜生长环境,因此孢子总会默默等待到合适的时机才会向外扩散

装置以孢子的休眠、感知,到最终释放的过程,隐喻人类情感从隐藏到全然袒露的微妙转变。当你踏入装置的感应范围,如同唤醒沉睡的孢子,表层光影由微弱白光渐染蓝色,象征情绪开始褪去防备,试探性地感知外界。

我们用四种颜色来表示人的情绪状态,白色象征初始和等待,蓝色象征触发和感知,绿色象征认同和安全,红色象征传递和展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GROUP6

息溯

小组成员  白筱彤 李畅 方俪童 潘晨璐

作品阐释

自然界中,人类身体的脆弱性与河豚、昆虫独特的自我保护机制形成鲜明对比。昆虫特殊的气门呼吸,河豚气囊膨胀与特殊骨骼结构,都充满生存智慧。受此启发,我们设计了此款仿生防护穿戴装置,融合河豚骨骼形态与智能防御功能,为安全防护带来艺术性融合。

装置通过3D打印模型仿生河豚骨骼的基本形态,利用超声波传感器与气泵实现气囊伸缩的机械结构,LED灯模拟呼吸情绪状态,装置能对外界威胁即时响应,通过逼真视觉效果与灯光色彩变化展现防御姿态。

此设计不仅致敬自然智慧,也是一次个人防护技术的创新尝试,展现了未来科技如何以人性化、智能化方式守护生命,为脆弱的人体提供美观性的坚实防护。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GROUP7

共鸣之衣

小组成员  李鑫悦 卫梓萱 王珮霓 杨千慧

作品阐释

将人体肌肉的生物电信号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与触觉反馈,通过服装语言解构手臂肌肉的运动美学,打造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动态可穿戴装置。

就像夜光虫能把生物能量转化为幽幽荧光,我们的设计里,气囊模拟肌肉动态、3D打印复刻骨骼支撑,而内置灯带,如同夜光虫的发光本能,将人体运动时肌肉骨骼的“隐秘律动”,转化为可视的流动光效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于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5最新软科专业排名中排名全国第四,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具有科技探索精神及综合艺术创新能力具备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设计开发及实践能力,智能多维设计能力,未来信息融合能力的数字艺术传播者。

专业紧紧围绕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规划和北京市科技发展规划,以时尚产业和信息科技为龙头,培养具备交互设计、信息设计、互联网产品设计、游戏设计、ARR/MR 沉浸式交互,三维数字艺术、数字营销、AIGC数字内容生成或数字媒体艺术展示才能的创新型设计师,为互联网产业输送精通交互设计、U1设计、用户体验设计、信息设计、数字内容设计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