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艺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智汇」2025届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 环境设计专业景观方向篇

发布时间:2025年8月5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844

DESIGN

2025

艺术设计学院

智 汇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

环境设计专业景观方向篇

启智慧之门 探未知之境

以设计之语 述时代之梦

时光飞逝,转眼间又一批艺术设计学院的同学们完成他们大学旅程的关键一站——毕业设计。这不仅是对过往所学知识的系统梳理与深度融合,更是他们向世界宣告自我艺术主张与创造力的璀璨时刻。本次「智汇」毕业设计作品展,共展出609件作品,我们挑选出一系列优秀毕设作品线上展出,为你开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一同见证毕业生们用创意与才华书写的青春华章。

本期让我们一同来欣赏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的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1.

大连旅顺龙王塘渔村滨海空间景观设计

指导教师:宋晓楠

作者:苗梓煜

作品介绍:

滨海渔村作为乡村渔文化的重要载体,正面临着空间同质化,功能单一,文化不鲜明以及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渔村空间如何将珍贵的渔村文化和本土色展现,是本次景观设计力求解决的困境之一。本次方案中通过渔文化叙的景观手段,力求实现乡土文化的现代传承。在乡村振兴与乡村宜居的语境下,如何解决乡村公共空间功能单一的问题是本次设计方案需要解决的第二个核心问题。因此需要依托于乡村公共空间,将为乡村居民提供生活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作为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思路。

2.

乡村振兴视角下大连迟家沟村景观改造设计

指导教师:宋晓楠

作者:黎进宝

作品介绍:

聚焦乡村振兴视角下,迟家沟乡村采摘景观更新设计立足于该村谷地地形,针对现有采摘区设施零散、景观单一、农旅融合不足等问题,以产业融合、生态宜居为导向,通过地形梳理构建采摘景观带,将果树种植与石砌田埂、木质栈道结合,形成四季有景的采摘动线。设施设计注重适农化与体验化,融入竹编果篮等乡土元素,配套果香休憩亭、阡陌观景台,兼顾村民生产便利与游客采摘体验。项目旨在通过景观与设施的系统性适配,推动种植、采摘、体验景观链,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与生态价值转化。

3.

“趣野”——潘大屯复州河滨水空间景观设计

指导教师:鞠慧慧

作者:尹缆可

作品介绍:

在城镇化与生态保护并存的大背景下,作为城郊过渡带的潘大屯复州河滨水空间面临着生态退化、功能滞后、文化价值缺失等问题,设计以“趣野”为主题,通过系统性保护与更新策略,将自然野趣与人文活力融为一体。基于实地调研,提出“保护性修复、文化性叙事、互动性体验”三大原则,规划野趣探索区、滨水休闲区、趣农体验区和生态保护区四大功能区。

4.

大连普兰店区梦溪绿道滨水公园景观设计

指导教师:鞠慧慧

作者:刘久易

作品介绍:

本设计位于大连市普兰店区海口路与海湾路交汇处东南侧。近些年,城市环境面临生态挑战,如滨水空间破碎化,绿地系统不完善和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现有公园设施陈旧,功能单一。梦溪绿道滨水公园建设是协调生态修复与城市发展的关键策略。设计以“生态优先、文化传承、以人为本、景观融合”为理念,打造集生态养护、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滨水公园。

5.

大连旅顺东龙王堂村滨海广场景观设计

指导老师:潘韦妤

作者:梁炳麟

作品介绍:

在景观设计中,水波纹是本次设计的主要元素,通过对水波纹形态及形态的提取,水波纹被创新性的提炼,兼具动态感、美感的曲线是设计的主要元素,它们是海水波动的象征,凝结着大海磅礴的力量,为广场的整体的规划布局提供了别样的韵味。水波纹就是广场空间划分的界限,整合广场空间通过水波纹的引导,各个区域独立又和谐,视觉特征独特且明显。

6.

旅顺口区柏岚子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改造方案

指导老师:潘韦妤

作者:闫依娜

作品介绍:

本设计关注旅顺口区柏岚子村公共空间景观的改造设计,借助深入调研和创新设计,改善柏岚子村公共空间现状,提升村民生活品质,给游客提供一个能亲近自然、体验渔村文化的特别场所,打造出有鲜明海洋文化特色的乡村空间。设计时尊重村庄自然禀赋与人文历史,有效利用海洋资源,在保留原有生态基础上,优化功能布局,提升景观品质,提高村民凝聚力与渔村活力,同时为柏岚子村提供融合自然景观、文化体验与休闲活动的独特空间。

7.

大连泉水社区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

指导老师:赵芸鸽

作者:王茂顺

作品介绍:

本案以“生态宜居、活力社区”为核心理念,聚焦大连泉水社区老龄化突出的现状,将适老化与无障碍设计贯穿始终,通过创新景观规划打造集养老、娱乐、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空间。设计融入养老设施综合体、屋顶花园、儿童游乐区、老年五感疗养区等亮点,在46000㎡的场地内实现功能性与美学性的有机结合——既有满足老年人需求的无障碍通道、康复疗养区、健康监测设备,也有适配全龄段的儿童活动空间、文化活动中心,更以生态设计提升社区环境品质,让社区不仅成为居民日常休闲的港湾,更成为展示大连城市温度的窗口,为城市社区更新提供“以人为本”的实践样本。

8.

大连金州永安大街北大河公园景观改造设计

指导老师:赵芸鸽

作者:沈乐怡

作品介绍:

本次改造是以"生态、文化、活力"相融合的理念,对城市滨水公园的换新重塑。在生态层面,并未完全推翻所有,而是在原有的材料基础上进行翻新修复。选取适宜的乡土植物种植,不仅能改善生态,还能一定程度上形成有观赏性的景观。文化上,挖掘金洲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设置文化墙,展现金州古城的兴衰变迁,能够让来访者在游览中深刻感受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活力营造方面,规划了多个功能区域,能够满足市民日常需求。在这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年轻人的活力奔跑、老年人的悠闲漫步交织在一起,让公园成为凝聚社区活力的核心。

9.

湿地奇遇记—东方湖探险式湿地景观设计

指导老师:刘岳

作者:范梦楠

作品介绍:

本设计以大连市庄河市东方湖湿地公园为载体,深度挖掘剧本杀这一新兴社交娱乐形式的互动与沉静特性,将其创新性的融入湿地景观设计之中。年轻群体对于社交娱乐的互动性、沉浸感需求日益增长。剧本杀的场景化叙事、角色扮演机制与之高度契合,以此重构湿地空间,打破传统景观设计的固有模式,为游客带来全新的游玩体验,极大提升公园的吸引力与公众参与度,有效促进游客之间的社会交往与文化交流。

10.

庄河市张屯水库候鸟栖息地生态景观保护性设计

指导老师:刘岳

作者:刘宇暄

作品介绍:

本设计旨在通过生态修复以及景观设计的手段,融入场地当中,探索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新模式。设计以大连市庄河市张屯水库为案例,基于场地的地域特色以及场地特征,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核心理念,探索构建“生态修复—文旅融合—社区构建”的乡村振兴模式。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业,带动乡村振兴,反哺周围居民收入,为城市打造新的特色名片,提高城市文化旅游,带动经济发展。

11.

隔海望潮—普兰店平岛村露营地景观设计

指导老师:曲岩

作者:邢智博

作品介绍:

该景观设计深度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引领,将绿色发展的时代命题深度融入每一处设计细节。从整体规划到局部雕琢,始终围绕生态优先的原则,让自然肌理与人文构想相互交织,形成一幅动态平衡的生态画卷。

在 “人、景、物” 的共融层面,设计突破了传统的割裂式布局,实现了建筑、配套设施与景观环境的有机统一。建筑形态顺应地形走势,如同从自然中生长而出,既满足功能需求又不破坏生态完整性;配套设施采用环保材料,其造型与周边植被、水体等景观元素形成呼应,仿佛是自然景观的延伸部分。这种全方位的融合设计,让整个空间呈现出浑然一体的和谐美感,使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便利,又能时刻沉浸在自然氛围中。

12.

旧港新辉—大连满化码头遗址景观设计

指导老师:曲岩

作者:周旭杰

作品介绍:

本设计深植于满化码头百年工业记忆的深厚土壤,循着 “旧港新辉” 的历史脉络,系统铺展这座工业地标从起源、演变到技艺传承的完整历程。那些承载着岁月印记的煤斗、铁轨与老吊车,不再是闲置的工业残骸,而是被精心转化为鲜活展品,静静矗立间诉说着昔日港口的喧嚣与辉煌。 设计巧妙运用声光电技术构建多维叙事空间,当光影在老物件上流转,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仿佛穿越时空回响耳畔,让参观者沉浸式触摸工业历史的温度。以海浪为核心设计语汇,将锈迹斑斑的工业肌理与流动变幻的灯影有机交织,锈蚀的钢铁与灵动的光影形成强烈视觉碰撞,既保留了工业遗产的粗犷质感,又注入现代艺术的灵动气息。

13.

绿韵林畔——大连金州滨海景观公园设计

指导老师:马素英

作者:彭思安

作品介绍:

本设计以“绿韵林畔”为主题,聚焦于大连金州滨海景观公园设计,旨在通过创新景观设计,打造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城市滨海公园。设计内容涵盖五大核心区域:雨水收集区利用透水草砖和下沉式设计收集雨水,补充地下水;林下休闲区以高大树木为天然屋顶,提供静谧的休闲空间;儿童休闲区注重安全性与趣味性,并采用环保材料和富有创意的设施;观海区通过阶梯式设计,让游客获得不同的观海视觉体验;滨海休闲区增设栈桥,采用防滑防腐木地板,确保游客安全。同时,设计还包括广场活动区、生态科普区等,通过科学合理的道路分级规划,将各节点串联起来,提升公园的整体可达性和游览体验。通过这一系列创新设计与生态保护理念的融合,我们成功打造出一个具有绿、韵、林、畔元素,充满文化美学价值与活力的城市滨海公园,不仅提升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也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4.

大连卧龙泉滨水绿地景观

指导老师:马素英

作者:刘馨艺

作品介绍:

本设计以“和谐共生”为设计理念,通过明确的功能区划分和景观元素设计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为大众提供一个亲近自然、感受文化的理想场所。充分考虑滨水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一些必要的生态修复工作,可以增强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加注意整体布局的和谐统一确保各个景观元素之间相互呼应形成流畅的视觉效果。滨水绿地景观设计旨在创造一个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够展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通过精心设计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美感还能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15.

旧忆新颜——大连缘起1983工业景观设计

指导老师:吴倩

作者:赵文彬

作品介绍:

以“旧忆新颜”为核心,让工业遗址在时光流转中保持生命力,通过保留工业基因、植入当代功能,将大连1983年工业旧址转化为兼具历史叙事与社区活力的复合型景观空间,探索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再生路径。

16.

基于文化记忆下的大连市城子村文旅景观设计

指导老师:尹国华

作者:陈昌鑫

作品介绍:

当城市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时有不少地域文化记忆逐渐模糊,加强文化建设迫在眉睫。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如何重塑和传承文化记忆,成为文旅发展的关键。本设计着眼辽南渔村地域文化,以大连市城子村约5万平米区域为试点,把探索文化记忆融入景观设计的效果。基于“文化记忆”理念,设计聚焦辽南渔村文化景观,并深入多个辽南渔村调研,挖掘出众多独特的辽南渔村文化记忆元素。结合传统渔村建筑风貌和民俗特色,营造沉浸式文化氛围,让游客能真切感受辽南渔村的历史底蕴。

17.

“纸韵新生”——庄河非遗剪纸文旅小镇景观设计

指导老师:尹国华

作者:汤一凡

作品介绍:

本设计对庄河步云山村进行升级改造,意打造一个非遗剪纸文旅小镇,并探讨如何把景观设计手法介入到非遗与旅游发展融合来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国家级非遗的庄河剪纸,正面临技艺断层、载体单一等传承困境,急需通过空间载体创新实现活态传承。文旅小镇在这背景下应运而生,经过深入的线上、线下调研分析了庄河剪纸的历史文化背景、周边环境及现状,采用优先保护原则、非遗活态化创新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重点突出非遗文化的活态化传承与创新。

学生感悟

在设计龙王塘渔村的景观时,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改造不仅是空间的重塑,更是对历史记忆与生活方式的延续。渔村的文化根脉深植于海洋,因此,设计不是简单的美化,而是要让景观成为“会说话的载体”——通过码头锈蚀的铁锚等,让游客在行走间触摸渔村的灵魂。

—21级环境设计2班 苗梓煜

毕业设计的完成,不仅为学业画上了圆满句号,更成为成长路上一次深刻的磨砺。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困境与突破的交替,让我懂得每一份成果都汇聚着无数次的尝试与坚守。感恩导师和同学的帮助,这段经历让我更有底气迎接未来。愿带着这份积累,在新的征程里以所学为帆,逐梦远方,不负青春。

–21级环境设计6班 梁炳麟

在大学第四年的尾声,我顺利完成了我的毕业设计。这段毕业设计的经历,不仅是对大学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检验,更是一次磨砺成长的机会。在柏岚子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改造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景观设计与自然禀赋、人文历史相结合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确了作为一名设计者的责任与担当。

–21级环境设计3班 闫依娜

四年的专业学习在毕业设计的打磨中画上句点,《大连泉水社区综合体景观规划设计》的每一笔蓝图,都是对“明德、精艺、崇实、尚美”校训的践行,更是对“思政铸魂、立德育人、大爱情怀、守正创新”大艺精神的诠释。设计不止于美学,更在于用专业守护每一份生活的温度。感谢母校提供的实践平台,让我在艺术设计的学习中始终扎根现实;感恩导师的悉心指导,让我懂得将“大爱情怀”融入每一处细节。

–21级环境设计2班 王茂顺

在大连金州永安大街北大河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城市公共空间所承载的多重意义。从最初对场地的调研,到挖掘地域文化元素、构思设计方案,每一步都充满挑战。看着曾经单调的滨河公园逐渐被赋予生态与文化的活力,能够深切体会到景观涉及的价值所在——他不仅能美化景观,更能为城市注入灵魂。期望改造之后,能继续传承历史,照亮金州更美好的未来。

–21级环境设计4班  沈乐怡

毕业设计作为我大学生涯的终极挑战与实战演练,不仅是对我所学专业知识的一次全面检验,更是我个人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让我经历了深刻的蜕变与历练。那些为了完善设计方案而熬夜奋战、反复推敲论文细节的日子,虽然充满了挑战与艰辛,却也让我深刻领悟到,成长的真谛往往就蕴藏在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之中。

–21级环境设计2班 彭思安

这场设计于我而言,是一次谦卑的学习——学习如何让历史不沦为标本,让创新不显得突兀。那些保留的管道、重构的厂房、植入的新业态,最终都指向一个朴素的愿望:让这片土地既记得来时的路,也容得下现在的人。愿改造后的空间,能成为老人晾晒往事的长椅,年轻人碰撞灵感的角落,孩子们触摸历史的游乐场。更愿这份“旧忆新颜”的实践,能为更多工业遗产的重生提供一点微光—都有机会在时光里,重新长出生活的模样。

–21级环境设计5班 赵文彬

在设计完成之际满心的感恩如泉水涌出一般,向每一位给予支持与帮助的人致以最诚挚的谢意。诚挚感谢指导老师,整个设计过程中老师凭借严谨的教学态度、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独到的见解指引方向。并且每一次交流都受益匪浅推动设计不断突破实现质的提升。在设计期间工作室的伙伴们不仅积极建言献策为项目推进助力更收获了珍贵的情谊。

–21级环境设计4班 陈昌鑫

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愿这些优秀的毕业生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继续秉持对艺术的初心,用设计创造更美好的世界。也希望些优秀毕业设计作品,能为你带来灵感与思考,让你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