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2025届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

发布时间:2025年8月12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343

01

作品名称: 隐逸园——东湖村综合服务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

作者:张旭阳

指导老师:康思斯

设计说明:隐逸是避世隐居的意思,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内心普遍浮躁。根据东湖村现状问题,设计东湖村综合服务中心,通过中国古典园林室外造园的设计手法与解构手法相结合运用到室内空间当中去,来串联各个功能区域,园中有园,综合服务中心给人一种归山隐居的感觉,放下内心的浮躁,躲得片刻宁静,在服务中心行走仿佛给人一种游园的感受,顾名思义服务中心起名为隐逸园。

02

作品名称:常缘龙厝——常源村板凳龙文化历史智能互动博物馆设计

作者:江宗晟

指导老师:陈凯达

设计说明:本设计以传承常源村板凳龙文化为核心,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建筑采用木材、石材与竹编,色调以木质色、米色、土黄色为主,搭配红色为辅,呼应地域特色。功能布局涵盖前厅、文化背景区、制作工艺区、手工制作体验区、虚拟影像展示区、图书陈列区、AI互动体验区、炮楼网红打卡区及观影区。通过智能导览、AR、VR等科技手段,实现观众与历史、文化、科技的全方位互动,助力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的标志性建筑。

mmexport1754016788031.jpg

mmexport1754016791724.jpg

03

作品名称:泽岐落雪——盐造雪景介入南方泽岐盐场再生设计

作者:林靖雯

指导老师:黄博洵

设计说明:泽岐盐场再生设计,针对产业衰颓引发的生态荒芜、文化断层与空间失活困境,创造性提出“盐造雪景”核心策略——突破南方无雪局限,利用盐的无污染与可塑性,将废弃盐田低成本转化为雪山、冰川等超现实雪境景观。规划形成四大功能区:①海滨公园区激活社区日常;②盐造雪景区以盐堆地形、空中栈道与骑行道构建沉浸体验;③盐火表演区创新非遗,以盐晶燃烧打造夜间奇观;④入海口景区借盐造雪山与观海塔强化海陆联系。设计融合“磁带循环”视觉隐喻,黑红唱片配色道路串联历史与现代活力,旧建改造则保留记忆。以“盐造雪景”引流,衍生文旅、文创、民宿、餐饮经济;通过非遗活化(盐火表演)与社区参与推动盐脉文化传承,最终实现“生态—文化—经济—社区”四维共生。

mmexport1754016812439.jpg

 

04

作品名称:蜂潮——连江县东洛村渔排文旅空间改造

作者:陈柯男

指导老师:郑洪乐

设计说明: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海洋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产品的同时也提供了巨大的海洋服务价值。但随着我国部分渔业开发方式的不合理,传统的木质渔排阻碍了海洋文旅经济的发展。本方案定位在福建省东洛村渔排的改造,东洛村作为传统渔村,存在着渔排杂乱美观性差,渔排抗风险能力差,服务类区域数量少,且功能分区不明显,产业类型单一等问题。本次将采用蜂巢六边形和潮的概念对现有渔排空间进行整合,通过优化渔排外观、改善渔排结构、植入文旅概念等措施,打造一个在渔排上集生产、消费、观光、体验的四合一的综合海洋旅游空间。

 

05

作品名称:古道盐旅——基于泽岐盐文化视角下的沉浸式景观设计

作者:魏心月

指导老师:邱婷

设计说明:本研究以“古道盐旅,人文道生”为设计理念,聚焦于传统制盐之道和闽盐历史之道的沉浸式盐工视角叙述,将“盐晶体”作为象征符号,通过盐田为脉、古道为络的分层整合,来实现盐文化记忆的延续。通过建立盐旅文化景观与当地生活的互动机制,重构盐村文化景观,以“盐旅之道”推动盐村从单一的生产空间转向文化体验、生态循环、社区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实现闽盐文化的创新性保护与活态传承。

mmexport1754016830111.jpg

mmexport1754016834047.jpg

06

作品名称:夯土之上——常源村街巷空间更新设计

作者:林佳昕

指导老师:黄博洵

设计说明:本设计以常源村当地居民为主要人群,村内居民主要生活的街巷空间为研究对象,确定以夯土这一当地具有传统工艺的材料为媒介,衔接街巷空间的新旧变革。同时根据当地居民日常动线研究,确立街巷内主干道,线性串联沿途空间,更新使用空间为主,激活闲置空间为辅,利用现代夯土材料的可塑便利性,辅助修整场地原始夯土材料,减少更新对原生场地带来的“刺激性”。

mmexport1754016838054.jpg

mmexport1754016842249.jpg

07

作品名称:致喜——基于传统节庆习俗的常源村公共空间活化设计

作者:董晓宇

指导老师:张艺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源自对常源村民在节庆场景中的行为模式与情感需求的深度观察,以节庆期间人的行为模式与情感需求出发,推演出一套以“庆”系列为核心的场景系统,形成节庆空间的功能网络,并在兼顾节庆与日常使用的基础上,构建可持续、可参与的空间体系。

mmexport1754016846367.jpg

 

08

作品名称:流光叙——光影叙事视角下后龙村社交空间再生设计

作者:杨芯蕊

指导老师:张艺

设计说明:“流光叙”旨在重构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后龙村的公共空间,以“光影叙事”为线索,构建后龙村公共空间的昼夜功能转换体系与光影设计方案。设计从公共空间切入,日间保留农耕晾晒等生产功能,夜间转化为灯光艺术与市集娱乐场所,运用太阳能技术实现能源循环,将节点串联为沉浸式体验路径。设计融合现代装置与传统民俗,打造生产、生态、文化三位一体的可持续景观,吸引游客前往以改善后龙村的“空心化”窘境,帮助后龙村恢复生机。

mmexport1754016854636.jpg

mmexport1754016858602.jpg

09

作品名称:此间记忆—基于地域文化的下浦村更新设计

作者:何麒鹏

指导老师:刘诗琦

设计说明:“此间记忆”的设计选址坐落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下浦村。该方案以土地记忆、人的记忆、生产生活记忆三线合一,为主要脉络,打造一个宜居且具有自身特色文化的传统乡村,设计一个具有传统风格,集美观性、活动性、生态性的乡村相关配套设施。同时,注重当地特色文化及产业,利用闽南传统元素,激活本土文化基因,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代路径,进行一个带有闽南传统意义的改造,唤起村民的记忆,带动村民的积极性,给游客带来便利性。

mmexport1754016863029.jpg

 

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过30年的办学积淀,聚集一批以教授和海内外名校博士为主体的师资力量,形成了艺、工、农等多学科交叉的教学体系。专业汇聚艺术与 科技 力量,聚焦 室内和 景观两大领域,以解决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各种环境空间设计问题为己任,致力于培养从事设计实践、管理与教学工作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