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艺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智汇」2025届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 环境设计专业室内方向篇
发布时间:2025年8月5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871
DESIGN
2025
艺术设计学院
智 汇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
环境设计专业室内方向篇
启智慧之门 探未知之境
以设计之语 述时代之梦
时光飞逝,转眼间又一批艺术设计学院的同学们完成他们大学旅程的关键一站——毕业设计。这不仅是对过往所学知识的系统梳理与深度融合,更是他们向世界宣告自我艺术主张与创造力的璀璨时刻。本次「智汇」毕业设计作品展,共展出609件作品,我们挑选出一系列优秀毕设作品线上展出,为你开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一同见证毕业生们用创意与才华书写的青春华章。
本期让我们一同来欣赏环境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的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1.
“光影相随”皮影戏非遗文化展馆空间设计
指导老师:杨彬彬
作者:任晓淼
作品介绍:
展馆主要展示复州皮影戏的起源、演变、制作工艺、技术和技能,展馆以传承与创新为核心,通过传统技艺和手工艺品的展示,传达文化价值与历史。设计理念是光影相随,汲取皮影戏表演的灵感。将光影融入到空间设计当中。突出光影与皮影的紧密发生关系,旨在营造一个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气息的展示空间。
2.
“来乐佳鲤”新派闽南文化艺术空间设计
指导老师:杨彬彬
作者:李羿乐
作品介绍:
本方案以地域性、交互性、保护性为出发点,享受宁静艺术与体验精神滋养为目标,融入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强调文化属性。在用材上采用新旧结合理念,将传统符号新表达,尝试复古与现代的碰撞。实现非遗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突破,同时通过空间媒介建立起与大众生活的深度链接,以此抓住消费者的追求观,迎合游客文化体验需求,满足多元业态,打造闽南朋友圈,城市新地标。
3.
河南汴京非遗文化民艺馆设计
指导老师:柳志宇
作者:任畅
作品介绍:
本案立足于“历史与现代对话,传统与创新交融”的设计理念,希望通过空间设计将开封浓郁的非遗文化变得可视化、可感化,把“再现、再造、再生”当作空间设计的核心,助力非遗技艺回归现代生活,激发民众对非遗的热情,进而培养新一代非遗传承人。通过动态与静态、传统与科技相结合的形式,打造一个集展示、交流、体验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传承类空间。
4.
河南南阳“三顾·卧龙”文化馆空间设计
指导老师:柳志宇
作者:唐雪蕾
作品介绍:
本案基于优化和创新河南南阳文化馆的展览形式和内容,通过对当地水文地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名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结合成语典故“三顾茅庐”这一要素,将三个方面的文化内涵以“三顾”的方式融入文化馆空间设计中从而展示南阳文化,同时采用“叙事重构+技术赋能”的方式,构建“三顾”文化体验序列,实现传统文化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参与的当代转译。
5.
垂直象限·微缩自然—绿色微农场体验馆空间设计
指导老师:陈妍
作者:李洋、孙振华
作品介绍:
本项目以“垂直农业+生态循环”为核心,打造五位一体的创新微农场。水果与蔬菜种植区采用立体水培、模块化种植架等垂直技术,节约空间的同时实现四季高产;生态餐厅以透明厨房为亮点,现摘现烹零距离供应新鲜蔬果;自然教育馆设置种子实验室、VR农耕体验区,提供亲子科普与研学课程;加工坊将剩余原料制成酵素、果干等衍生品,搭配直营展销区构建产销闭环。五大场馆通过绿色科技与场景互动,重新定义城市农业的可持续生活模式。
6.
方圆弄心灵体验馆空间设计
指导老师:陈妍
作者:魏佳媛
作品介绍:
《方圆弄心灵体验馆空间设计》以“动静相济,五感共生”为核心理念,融合中医阴阳平衡理论与现代环境心理学,打造创新型疗愈空间。项目选址大连金石滩商业综合体,针对都市人群心理亚健康问题,通过1400平方米的“方中嵌圆”太极拓扑结构,划分静态修复区与动态体验区,形成阴阳平衡的空间格局。设计整合动态光影、五行音乐、草本香氛等五感协同疗愈系统,结合AR情绪识别与智能环境调控实现个性化干预。地域文化元素如松木、渔船龙骨等融入空间,塑造文化认同感,兼顾快速减压与深度冥想需求,为“健康中国”战略下的疗愈空间设计提供跨界融合新范式。
7.
森屿亲子餐厅空间设计
指导老师:陈雷
作者:祁秀月
作品介绍:
亲子餐厅围绕“森林”这一主题,打破传统亲子空间的功能边界,空间设计融合现代自然理念,将森林生态系统的抽象意象转化成为空间语言,通过五感沉浸式体验,规避传统的卡通形象的程式化表达。整体风格以绿色健康环境为主,餐饮空间氛围轻松欢快,让人一进入空间就身心愉悦。为家庭打造沉浸式森林体验空间,让孩子与家长仿佛置身自然,感受与日常不同的亲子氛围,增添生活乐趣与新鲜感。
8.
“沐愈森境”办公空间设计
指导老师:王珊珊
作者:冯嘉欣
作品介绍:
科技飞速发展与城市节奏的加快,职场压力成为影响人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长期处于此环境促使人们出现焦虑与抑郁问题。因此本设计以“沐愈森境”为主题,以满足员工的生理、心理和情感需求为出发点,结合自然元素创造一个集舒适、高效的办公环境。从“森林”中吸取灵感,以“自然疗愈·人本共生”为核心设计理念,突破传统办公空间的机械性框架,通过引入绿植与工位的穿插,实现空气净化与空间美学的双重提升。
9.
曲水流觞半日闲书吧空间设计
指导老师:邢瑶
作者:张若彤
作品介绍:
本设计以“曲水流觞”为理念,针对传统书店功能单一、体验趋同的问题,打造复合型书吧空间。解构“曲水流觞”的山水意象与社交仪式,构建“流动阅读-文化社交-生态沉浸”空间体系。以曲线动线模拟水流,借智能灯光与再生材料演绎传统美学。功能分区形成渐进式体验序列,搭配下沉阶梯、模块化家具和AR导览满足多元需求,通过“古法今构”的设计策略,为都市人营造富有文化内涵与闲适感的精神场所。
10.
和光同尘乡村主题民宿空间设计
指导老师:邢瑶
作者:钟鲁儿
作品介绍: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本设计以 “和光同尘” 为核心理念,探寻自然肌理与人文温度的共生之道。作品选址江西篁岭古村落为基地,打破传统民宿的堆砌感,将乡土材料与现代设计语言融合,打造 “一房一景,一步一韵” 的沉浸式体验空间。设计不仅聚焦空间美学,更希望通过民宿载体,激活乡村文化记忆,为都市人构筑一处 “隐于山水间,心归田园居” 的精神原乡。
11.
关爱留守儿童公益展览空间设计
指导老师:柳志宇
作者:唐雪蕾
作品介绍:
城市化进程中留守儿童成长困境凸显,“童梦不留守” 公益展览空间以 “守护童心” 为初衷,呼吁关注关爱。展览以沉浸式叙事为核心,融合 AI 交互体验:AI 导览引领观众穿梭还原场景,互动屏呈现孩子作品,VR 情感对话模拟真实交流,智能创作区实现跨空间祝福传递。展览以科技赋能公益,搭建关爱桥梁,为留守儿童成长点亮希望。
12.
苗艺书韵书吧空间设计
指导老师:崔菁菁
作者:满胜兰
作品介绍:
伴随精神文化需求增长、文化产业繁荣及科技助力下, 实体书店正转型为集阅读、交流、放松于一体的多元平台。作为城市文化重要载体,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空间设计,为传统与现代、地域之间搭建桥梁。本次书吧设计以台江苗族服饰图案(银饰、几何、动物等)为灵感核心,化平面为立体、静态为动态,融合服饰色彩与现代设计,打造兼具现代感与民族韵味的文化空间。
13.
“丝路驼铃”新疆琼库什台村旅途驿站设计
指导老师:崔璀
作者:张子悦
作品介绍:
本项目选址新疆琼库什台村,依托G577国道原公路养护站进行改造升级。在保留建筑主体结构基础上,通过功能重组植入哈萨克非遗展示、民俗体验等文化元素,整合游客休憩、特色餐饮、车辆维保等服务功能,并引入电子导览系统等智慧模块,打造集文化体验与旅游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驿站。该项目既解决了当地旅游服务断层问题,又为边疆民族地区探索文化赋能型乡村振兴提供了创新实践样本。
14.
“玲珑雪”——广西石井村农旅共享空间设计
指导老师:崔璀
作者:徐盈
作品介绍:
石井村农旅共享空间设计是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以茉莉花文化为内核,通过对地域文化的表达和多元人群的需求响应,打造的有温度有活力的乡村共享空间。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意象与现代乡村共享农旅融合空间的设计相结合,构建有文化根脉、生态底色和人群温度的空间。
15.
“田间”高速服务区餐厅设计
指导老师:张子豪
作者:马戊臣
作品介绍:
本方案以沁阳神农山服务区为项目基地,以“回归土地、感知自然”为核心概念,将高速服务区从传统功能性空间转化为承载地域文化与田园美学的沉浸式体验场所。通过“田间”意象的现代化诠释,打造一个让旅客短暂休憩时能感受土地温度、缓解旅途疲惫的生态空间。本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6.
“重塑·焕界”——再生家居产品卖场复合业态空间设计
指导老师:原泉
作者:刘硕忠
作品介绍:
《“重塑·焕界”——再生家居产品卖场复合业态空间设计》聚焦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以2938㎡复合空间为载体,融合再生家居产品售卖、技艺展示、临时展览与互动体验,打造“环保+商业+文化”多元业态。项目将情感叙事与环保理念结合,以“旧物新生”传递人文价值,探索传统卖场转型路径,为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消费模式提供创新实践。
17.
“绿创·食间”——绿色低碳理念的生态餐饮空间设计
指导老师:原泉
作者:钟财智
作品介绍:
《“绿创·食间”——绿色低碳理念的生态餐饮空间设计》以绿色低碳理念为核心,融合现代餐饮文化与绿色建筑理念,采用绿色技术、可持续材料和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功能与美学,实现节能、节水、低碳等目标,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环境负担之际,为顾客呈上一个健康、宜人且有高度可持续性的用餐体验。
18.
“星斗挂垂杨”航空主题文化体验中心设计
指导老师:周诗琦
作者:吴泽
作品介绍:
本方案以航天历史作为主题切入,从航天事业这个关键出发点着手开展设计,目标是借助空间展示与体验的具体方式,达成文化艺术和视觉表达二者的融合,打造出一个既能激励大众又能传承航天精神的展厅空间,让青少年在航天知识科普区了解航天事业,产生对航天事业的向往,让成年人回顾航天人努力的历史,让航天爱好者直面航天历史的全程与精神。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为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培养人才力量。
19.
蓦山溪中式餐饮空间设计
指导老师:化越
作者:胡敏
作品介绍:
本方案灵感来源于宋代山水画杰作——《溪山秋色图》,以中式风格为基调,提取画中山水元素进行装饰和设计,运用插花、挂画、光影、借景,打造一个简单、自然、温和、清逸而高雅的餐饮环境,通过精选的材质、独特的布局和精心的细节处理,最终形成具有时空对话特质的餐饮空间形态,在延续中式美学精神内核,让顾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沉浸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情感共鸣之中。
20.
松郁·自然韵味主题餐厅空间设计
指导老师:化越
作者:李冉
作品介绍:
本设计是将自然元素作为核心设计理念,旨在打造更加和谐、舒话的就餐环境。视觉上给予人清新自然之美,如置身大自然,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诠释。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够触动心灵深处,让人们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都市生活的压力与疲惫。自然元素的融入,不仅体现了餐厅对顾客的人文关怀,更是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一种温柔抵抗。
21.
山东济宁中华传统礼仪体验馆设计
指导老师:刘爽
作者:袁洋
作品介绍:
本设计以“礼序再造·时空共生”为核心,针对传统礼仪文化传承难题,融合儒家文化、现代科技与地域特色,打造集文化展示、互动体验、教育传播于一体的礼仪体验馆。通过数字化长卷、全息投影、AR技术等创新手段,重现冠礼、祭礼等传统礼仪场景,增强年轻群体参与度,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与活态传承,助力济宁文化强市建设。
由于篇幅有限,展示部分作品
学生感悟
在“光影相随”皮影戏非遗文化展馆设计中,我感受到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每道光影、每幅皮影,都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此作品旨在传承复州皮影戏这一非遗文化,并探索空间设计的新理念。愿展馆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让更多人体验光影的魅力,传承中华文化,启迪心灵,照亮未来。
—21级环境设计6班 任晓淼
四年时光淬炼,终将设计理想注入这方空间答卷。感谢导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引领我在环境设计领域突破阻碍,更以包容与鼓励支持我在每一次方案推敲中淬炼匠心。感恩父母以无声的守护筑起坚实后盾,使我能心无旁骛地沉浸模型建构。感谢同窗挚友在深夜灯火中相伴,以创意碰撞化解设计困局。愿这段以设计丈量世界的旅程,成为未来深耕专业的序章,以此感谢所有照亮我设计之路的星光。
–21级环境设计6班 李羿乐
回首四载韶华,大学之旅让我不断成长。感谢恩师刘爽老师以渊博学识为舵,指引我突破创作迷雾——从概念构思到技术深化,严谨的学术态度与跨学科思维让我领悟设计不止于形,更需承载人文温度。今虽别离,但您言传身教的匠心精神将永驻心间,助我在未来设计中坚守文化根脉,以空间书写东方美学新章。
–21级环境设计5班 袁洋
回首大学时光,感恩师友相伴,每一份努力都化作成长的印记。青春是敢于追梦的勇气,是跌倒后爬起的坚韧。愿学弟学妹们珍惜当下,勇敢尝试,在探索中认识自己,在挑战中突破极限。记住:成功不必在我,但功力必不唐捐。未来路上,保持热爱与谦卑,脚踏实地,也仰望星空。无论走向何方,愿我们始终心怀善意,不负青春,不负时代!
–21级环境设计6班 李冉
大学是片温润的土壤,我们都曾在这里带着懵懂播下种子。那些在课堂上迸发的灵感、在社团里碰撞的火花、在实践中摔打的痕迹,终让我们读懂:成长从来不是按图索骥,而是敢于跳出舒适区的果敢。愿学弟学妹们别困于标准答案,多去触摸未知的边界——在试错中校准方向,在挑战中雕刻锋芒。请相信,每滴汗水都有重量,每个清晨的奔赴都藏着答案。带着这份热气腾腾的勇敢,去拥抱属于你们的山海吧!
–21级环境设计6班 胡敏
站在时光的渡口回望,四载春秋酿成一杯清酒。那些教室里的晨昏、梧桐道的光影、熄灯后的夜谈,终将成为长河中的浪花。感谢师友以智慧浇灌迷茫,感恩挫折让羽翼渐丰。青春不是终点站,而是奔向旷野的启程票。愿我们携少年热忱扎根泥土,以成熟心智仰望星空,在风雨中长成自己的屋檐,于平凡处守护不灭的星火。此去山高水远,自有明月相随。
–21级环境设计4班 吴泽
四年的大学时光如白驹过隙,毕业设计《河南汴京非遗文化民艺馆设计》不仅是我专业学习的结晶,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感谢母校大连艺术学院提供的广阔平台和丰富资源,让我在艺术与设计的海洋中自由探索;感恩导师的悉心指导与同窗的并肩协作,每一次灵感碰撞都让我受益匪浅。未来,我将始终铭记“明德、精艺、崇实、尚美”的校训,以设计为笔,续写文化传承的新篇章。愿母校桃李芬芳,永葆艺术教育的活力与温度!
–21级环境设计5班 任畅
四年求学生涯转瞬即逝,此次毕业设计不仅是我这四年努力的结晶,更是对地域特色与室内设计融合的探究。感谢母校提供的良好环境和丰富资源,让我能够尽情地施展才华。感谢我的导师,她不仅用她的智慧和知识指引我走过学术的迷雾,更以温柔和鼓励的光芒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愿母校桃李满园,培育更多追梦人在未来绽放光芒!
–21级环境设计5班 唐雪蕾
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愿这些优秀的毕业生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继续秉持对艺术的初心,用设计创造更美好的世界。也希望些优秀毕业设计作品,能为你带来灵感与思考,让你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