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23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本科毕业作品 (上)|大脑花园 Brain Garden 2023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染织与服装设计系以建构东方设计学为理论基础与设计实践的“东方时尚”为学科建设发展目标。“艺术美学”为品质标准,传统活化,科艺融合”为教学双刃,坚守 “可持续” 理念为价值指向。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为产教融合优势,围绕“设计系统与方法”“产品设计与商业管理””传统文化与传承活化””科艺融合与材料创新”四大教学与研究方向,汇聚专业教师、国际师资、产业顾问的综合师资团队,设置互为跨界融通,指向社会价值、面向未来发展的课程体系。秉承“社会关怀、人文关怀、民族关怀”的育人担当,致力于培养“专业综合型”与“精神内核型”兼备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引领国内专业发展方向,彰显全球影响力。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以“时尚系统与社会”“文化遗产与未来”“材料科学与技术”作为核心研究方向,重点关注“可持续设计”“东方文化与本土话语”“纺织材料创新”等方面的研究。

 

本届服装设计作品围绕艺术、哲学、科技领域的前沿探索,关注生存危机、文化异化、社会关怀、身体语言、情感障碍、未来试验场等话题。综合展示出服装设计专业对学生服装整体设计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展现出强调艺术创意与观念创新,培养具有宽视野、活跃性与系统思维的服装设计人才的最新成果。

 

 

 

2023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甲班

毕业作品展示

 

01身体限制

 

作者:赵栩阁指导老师:陶音

 

作品介绍:我的毕设作品“Physical Limitation”来源于大一“身体感知”选修课程的进一步研究——我想研究人类在非常规状态下的日常行为所表现出的身体空间及其行为轨迹的变化。从而进行了一系列身体行为的实验,并以服装作为实验的载体。我将胳膊关节处与木板捆绑在一起,进行穿脱衣服的动作,记录衣服在行为中所产生的变化以作为服装廓形的一部分。通过将身体动态绘制成二维图形,再进行三维空间的转化,以充气面料的形式包裹身体,呈现身体行为与空间的关系。

 

导师评语:这组作品试图探索人类在非常规状态下的日常行为所表现出的身体空间及其行为轨迹的变化。设计师通过一系列身体行为的实验,提取身体动态变化形成的二维图形进行三维转化,用身体艺术的感知去追寻衣服在人体中的流动,并运用充气面料包裹式的设计,为整个系列增加了较强的立体感廓形表现以及鲜明的艺术特色。

 

 

02死星

作者:贾茹

指导老师:陶音

 

 
 
作品介绍:纸扎文化作为一种民俗艺术,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厚的文化背景,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兴起,这种艺术形式也在随着葬礼仪式的简化而渐渐淡化,非遗文化传承迎来危机。纸扎文化作为丧俗文化的重要部分常常被曲解,恐怖化和符号化,其宝贵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却总是被忽略。虚拟服装设计作品《死星》以纸扎文化为灵感,结合作者本人对于爱与死亡的思考,运用3D建模,生成艺术等数字技术进行视觉转化,探索纸扎文化在数字艺术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导师评语: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工具的变革,伴随着时尚要素的重新整合,时装不再局限于传统固有的形式。出于对成衣制作难度与最终表现效果的考虑,贾茹同学的毕业设计运用Style3D软件,通过建模的方式呈现了服装设计。该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作者曾经对于死亡的视觉想象,以“星星”这一元素作为主要廓形,在设计上极富想象力。在这组虚拟时装中,作者使用了大胆前卫的色彩,将高饱和色彩与单色相碰撞,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03手势!手势!

作者:黄灵钧

指导老师:陶音

 

 
 
作品介绍:我的灵感来源于手势文化非常出名的意大利。在廓形设计上,我从手势文化中首先提取二维图形,再设计为三维廓形。在纹样设计上,我追求鲜艳与丰富,体现人民的生活态度与情感流露。应对虚拟服装自带的未来感效果,在实体服装制作中首先将创作重点放在了面料改造上。我通过文本调研了解到意大利地区南北方的方言差异与之对应的手势,按照不同手势的立体形态创作出多种折纸方式,运用到了打印纹样后的各个面料中。并且按面来以“一字型”或“X型”整齐排列,按照色彩顺序和花色分布有规律排位,展现出渐变效果。 

导师评语:基于对远方文明的探索,该作品选取了具有浓厚历史性的意大利手势文化作为灵感主题。设计师将关注点聚焦于立体形态的创作,在廓形设计中通过多种折纸方式努力探索其艺术效果。作品巧妙地将二维图形设计为三维立体,并结合当下迅速发展的数字化技术实现其概念的表达,在艺术与科技结合这方面具有一定的把控能力。

 

 

04

VIAN

作者:范缜婕

指导老师:陶音

 

 

 
作品介绍:未来世界,宇宙孕育出了新的文明新的种族,DOME是一颗遥远的新星球,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世界,这个种族的情绪情感不会有欺骗、憎恨、虚伪等负面词语,服装作为他们传达信息的载体已经与他们本身成为了一体,并有一个新的名字“VIAN”。这是一个乌托邦的世界,服装本身产生了“自我意识”,不在局限于人类赋予它本身的价值,这次的设计将围绕“发光材料”展开,多用具有科技、未来、环保属性的面料,来探索未来服装的多种可能性。 

导师评语:作品从电子发光材料出发,以对未来世界的服装形态的畅想为灵感,传递了一组具有科技感、未来感的服装设计作品。通过对未来“新种族”的乌托邦式想象,赋予服装更多价值。在这组作品中,运用电子发光材料作为编织纤维,探索了未来环保属性的科技面料在未来服装的可能性。作品通过构建一个虚拟乌托邦式族群的世界观,探讨“自我意识”在服装中的体现,也用自我认知的议题与观者进行互动。最后所呈现的服装系列质感材料丰富,服装造型结构严谨,成片视觉效果突出,作品完成度高、富有个性与张力,达到预期要求。

 

 

05JUNKMAN

 

作者:李锴指导老师:陶音

 

 

作品介绍:首先,基于对主题的理解,我选用了拾荒者作为假象角色,对其角色的背景、地位、人物形象进行判定。笔者认为,作为废土中生存的角色,为了应对各种天灾、资源枯竭,以及对于未知生物的防范,那么时常的迁移是必要的,因此本系列的服装类别基本都是户外风的功能性幻想类服装,在本系列的款式选用中,对背包和口袋的设计是核心。 

导师评语:这组作品以一个假想角色——于废土中生存的“拾荒者”为主要灵感源,展现人类文明在气候灾难、资源枯竭等诸多危机下被迫迁移的状态,从而表达对环境现状的反思和人类本身行为活动的思考。设计师基于废土美学、户外风格,以大体量的背包和口袋作为设计核心,运用不同程度的低饱和色彩和面料材质来模拟极端环境,通过对各种“包裹”实验性的混搭,展现出具有科幻感与故事性的多元时尚叙事风格。

 

 

06这里有把椅子!

 

作者:姜澜指导老师:陶音

 

作品介绍:人生有31年都是坐着的,在一间空荡荡的屋子,如果没有一把椅子的话,是无法较长时间停留的。椅子和我们的关系是亲密的,日常生活中画室老师会常说:“站起来,退两步看看画面效果”;爸妈会常说:“站起来,走两步,别老坐着玩手机”;健身教练也是经常说:“站起来,跑两步别再长胖了”。将椅子廓形与服装结合,运用3d打印,激光切割等技术,把服装看成一件可以可以行走的装置艺术。作品想传达理念的是:•传达久坐的危害,呼吁人们多站起来走走,倡导绿色健康生活。

•缓解当代年轻人的焦虑与孤独,给予归属感和安全感。

•针对公共场合让座的社会实践,呼吁人们积极让座,提高社会道德意识。

 

导师评语:“椅子”在社会语境下拥有多重内涵,设计师以生活中的寻常物——“椅子”为灵感源 ,探究人、服装、椅子这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通过提取椅子轮廓造型与服装相结合,运用3d打印,激光切割等技术,将椅子的材料属性、肌理、结构、色彩与集体记忆间的多重对话,邀请大众重新审视生活中寻常到视而不见的物体,给予寻常之物新载体下的生命力。

 

 

07Points out of 68

作者:马吉安

指导老师:陶音

 

 

作品介绍:“3”代表了我们面对图像时联想到的事件、情感、气味,而“68”则是计算机在进行人脸识别处理时,所定位的人面部的68个点。项目灵感源自于我在外婆的葬礼上偶然发现手机相册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将外婆的照片进行了分组,并使我们找到了一些关于她的,但我们几乎已经遗忘的照片,并由此想起了很多回忆。因此我想针对计算机面对图像的人脸识别功能与人对于图像识别的不同进行研究,即探索理性与感性对于图像的不同作用效果,强调情绪对图像处理结果的影响。 

导师评语:作品以人与计算机对图像识别的异同研究作为设计灵感,探索理性世界中计算机对图像的人脸识别和人类感性地识别图像所产生的不同表现效果,用服装的视觉呈现向观者述说了情绪对图像处理所产生的影响。在这组服装中,性别符号模糊的廓形尝试与质感丰富细腻的针织面料设计相交呼应,把服装作为宣言,模糊男装与女装之间的边界。最后展现了一组完成度高、商业转化性强的成衣系列设计作品。

 

 

08我以为的白色世界

 

作者:朱畅指导老师:陶音

 

 
作品介绍:基于我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思索,当代社会年轻人躺平、焦虑甚至说对自我价值观的质疑,这些情绪不断展开扩散甚至吞噬自己,一时不知道自己所处在社会的什么位置对自身的价值产生质疑,选择“躺平”渐渐的脱离社会,将自己包裹起来为自己打造了一个绝对安全的世界。灵感来源是睡袋、被子以及破茧过程,睡袋被子和人的姿势形态相关,需要针织的一个立体度来表现于是选择特殊纱线作为创作纱线,对纱线自身结构、材质处理来实现廓形设计可以在设计上更加纯粹,尽量少的使用外物支撑,可以让创作的设计语言更加统一,让设计过程更具有连贯性。 

导师评语:设计师基于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关怀个体精神内核,试图为青年打造具有“包裹感”的绝对安全世界。本设计从材料的视角切入,聚焦针织面料的立体表达。前期进行了大量的材料实验,通过不断地研究,最终选取了具有一定硬挺度的特殊纱线作为创作材料,使其不依靠外物支撑的基础上廓形得以实现。

 

 

09雪球事件3.0

 

作者:祝晨灿指导老师:陶音

 

 
 
作品介绍:地质变迁与气候变化有其内在的循环规律,人类的痕迹在整个地球历史中是显得如此渺小,地球之于我们始终掌握着不可抗的宿命感。据了解目前的研究预测:1.5万年后地球将进入新的冰期,于是本次的设计主题便决定在此基础上展开大胆的想象,结合思辨设计的理念,规划一个“冰期世界”可能呈现的状态并以服装的形式表现出来。根据四个不同切入点分别设计出的或者是融合了几大特点的服装,它们的出发点都不在于探寻当下社会的着装思路与风格,而更像是一个模型,用以陈述或窥见大脑中所设定的未来世界。 

导师评语:该生将毕业设计的创作点聚焦于未来的“冰期世界”,对未来进行构思,并以服装作为载体进行设计与创作。作品从作者设定的世界观中,提炼了对应的元素,并将其作为灵感要素进行转换。这组作品的难度在于廓形的实践制作上,设计师巧妙地运用不同材质的材料,将科技感面料与针织结合,最后作品完成度高,织物肌理丰富,富有未来科技感。

 

 

10造神者

 

作者:解婉莹指导老师:陶音

 

 

作品介绍:这个项目的灵感来源于我在敦煌的一次旅行。我被这些来自千百年前无数信仰者创造的神迹所感动,因为他们耗尽一生去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一个又一个神灵。在参观完很多不同朝代的洞窟后,我发现它们都有自己时代特征,这些特征来源于造神者的衣食住行,但却不仅限于现实世界,他们在创造以现实世界和宗教故事为原型的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我认为他们在造神的同时实现了自我的去世俗化以及神圣化,这让他们成为了自己的神灵。而这种造神似乎还发生在西方的教堂,我想通过学习这些造神者的工作方式以及将人转变为神的过程,去完成自己的神圣化。 

导师评语:作品以造神者作为设计灵感,通过对造神者借助神迹将自身进行去世俗化和神圣化的历史解读,结合西方在教堂描绘神灵世界的表现形式,创作了一组极具故事性的时装设计。在这组服装作品中,用非服用材料制作的线性图案结构,与纯净流畅的长裙装相互配合,呈现了一组具有“神圣”氛围的服装造型。作品借用对造神者的描绘,以服装为载体,创造了一次自我认知的探索之旅。最终作品呈现完整、完成度高、造型语言统一,具有较强的个人风格语言。

 

 

11In a Mood

作者:赖谦

指导老师:陶音

 

 
作品介绍:在当下生活的快节奏和事物发展的瞬息万变下,压力、焦虑、情绪的不稳定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束缚和笼罩着我们。在这种情况下不自觉的通过摄入过多的高热量的食物来缓解情绪,用进食来应对消极情绪的行为就称为情绪性进食。以此为灵感,笔者希望以服装作品来呈现和情绪性进食所对抗的状态和感受,来引起人们对自我身体的关注和思考。 

导师评语:作者从自身视角出发,以服装为载体讲述自己的亲身感受与思考。这件作品的毕业设计以“情绪性进食症状”为设计灵感,将自身的情绪感受通过材料的色彩与纹样进行表达。她大胆尝试不同的针织肌理,对其廓形结构进行探索与创新,在形态塑造上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是富有情感与个性的作品。

 

 

12..&?

 

作者:郑梓滢指导老师:陶音

 

 

作品介绍:我的毕设主要就是从千禧年会流传的ps合成ufo目击事件或者各种都市传说,那些假说和不能证明存在的事物,但仅凭模糊的描述和影子构造的一系列故事和人物设定。我的毕设就是基于这一个点,但我没有给我这两套服装做任何的设定都是大家给他们杜撰的性格和特点。我最开始只是想拿比较不常用的材料(泡沫棉条)和我最开始选择做服装设计这个方向设计衣服的材料(羽毛)结合。两个衣服也是尽可能拉开差别,看着体量大的实际重量轻,另一个则完全相反。 

导师评语:这组作品以都市中的伪怪谈为灵感,将这些不为人知的虚拟生物带入现实当中。在表达这个超现实的主题时,作者并没有拘泥于怪兽的具体形态,而是将棉条、羽毛等并不常见的材料组织在一起形成粗粝的、富有戏剧性的服装,这种材料的组织与运用增强了代入感,试图引起人们对于记忆深处的都市怪谈的回忆与共鸣。

 

 

13汉字“甲”的演绎再现

 

作者:宗汉石指导老师:陶音

 

 

 
 
 
作品介绍:本次毕设系列的主题为———《甲》。作为“汉字变体”的首站,我选择了“甲”这个汉字,取其文字演变过程中的五个阶段,将每个阶段的字体格式化几何化,形成具有一定图形逻辑的“新字体”,再由此“新字体”进行推演,通过一系列的联想、拆解、打破、重组,从而形成五款连体衣样式。甲”有第一的意思,呼应作者第一次以汉字为线索展开东方范式的探索。“甲”是龟背的象形,古时的甲骨文献在呈现的过程中就是以一块块的龟背形式呈现,这种形式深入人心,它是美观的、大气的、历史的、文明的、民族的、东方的。以这种呈现方式与设计思路进行深挖,探索在东方设计语境下所分立出的中国设计语境。 

导师评语:这组作品灵感源于“汉字变体”,在文字的选择上,独具设计师的巧思。“甲”字作为龟背的象形,在字形、字意上皆具强烈的艺术性与历史文化性,是独属于东方人的文脉与情怀。设计师取其文字演变过程中的五个阶段,通过一系列的联想、拆解、打破、重组,以汉字为引,用服装演绎文字,服中生象,展开东方范式的探索,呈现具有东方意蕴的现代服装造型。

 

 

14戏骨

 

作者:陈艺为指导老师:陶音

 

 

作品介绍:本服装系列以川剧服装为灵感,结合作者本身对传统川剧服装的困境的思考,以现代式的面料搭配手法和服装结构设计对川剧元素进行创新活化,在传统与现代的两重语境下对川剧元素进行“同义替换”,以求最终达到传统川剧服装与现代感共存的效果。 

导师评语:设计师对于当下传统服装的困境有较多个人思考,这组作品以川剧服装为灵感切入点,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承载的丰富审美经验与当代审美融汇于一体。注重服装的结构设计,将川剧元素创新性的转化于服装结构上,在局部进行设计点缀,规律而不张扬,以现代服装设计的造型和手法呈现川剧之美。

 

 

15反叛缪斯

 

作者:徐玮婷指导老师:陶音

 

 
作品介绍:本次我的毕业创作报告灵感来自一个名为《女人》的纪录片,此片围绕着不同阶段不同国家不同层级的女人的心理活动与社会现状展开,以独白的形式来展露女性的成长,成长虽有欣喜,但往往伴随着痛苦与磨难。在我的眼前,这些女人们是破碎而又完整的,他们虽然经历艰难,却散发着坚强果敢的魅力。于是我眼前展露出一个女性角色:在火山废墟中毅然站立的女神形象,诠释涅槃重生的心境,展露坚毅勇敢的品质与内涵。 

导师评语:这组作品以纪录片《女人》出发,围绕“女性的力量与苦痛”主题,呈现一位在火山废墟中毅然站立的女神形象,诠释涅槃重生的心境,展露坚毅勇敢的品质与内涵。设计师以暗黑性感为主要的设计风格,结合对女性成长的深度思考,运用解构主义强调局部造型特征的设计手法,以此来塑造重生主题下刚柔并济的性感缪斯形象,使整个系列具有隐喻的力量感与反叛精神。

 

 

16ALPHA

 

作者:温雨妮指导老师:陶音

 

 

作品介绍:本次服装设计作品主题名称为《ALPHA》,它是希腊字母表的第一个字母。其在希腊字母表中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像亚当夏娃在人类中一样,是最初始的存在,无法在被超越的存在。Alpha代表着各种意义上的强无敌,在人类领域中,他们在大型机构身居高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是领袖人物。我想要通过服装去表达我心目中独立、自由、坦荡的形象,也就是用服装作为载体去表达我心目中女性Alpha形象是怎么样的。主题《ALPHA》让设计系列带有一些古典气质的同时,也和现代材料相结合的创新尝试。 

导师评语:女性的身份在服装中已经是经常被提及的灵感。但是这一组作品的设计师再一次给予了这个问题新的视角,她利用多种材料的混搭以一种超越时间的视角来设计。在她的服装上你可以看到现代与古典、崭新与陈旧的交错结合,用这种视角呈现的女性也拥有了独特的不拘泥的魅力。

 

 

17向最高点触摸太阳

 

作者:许未未指导老师:陶音

 

 
 
作品简介:在此次毕业设计中主要尝试将交互设计应用进服装中,利用编程技术接收紫外线指数来控制电流进行面料移动以及水冷降温,在防晒服装的设计方面提供一个新的方向来替代传统防晒服装,并且使其装置更加智能化,方便携带。并且在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的同时启发在服装与跨领域科技应用上的尝试。 

导师评语:这组作品针对防晒服装设计进行了新的探索。设计师尝试将交互设计应用于服装中,利用编程技术接收紫外线指数来控制电流,进行面料移动以及水冷降温,运用服装设计的语言将智能装置便捷化嵌入服装本身,在技术上延生服装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边界,实现“人衣交互”。是服装与新技术共生的显性能量,也是需求与情感的隐性人文关怀。

 

 

18向死而生

 

作者:罗歌指导老师:陶音

 

 

作品介绍:人生是有限的,对于死亡做到不逃避,感悟“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死观。将“向死而生”作为思想内核,是因为我的家人在最近几年相继确诊癌症,通过我的切身感受,学会如何与死亡和解。将病人必定面临死亡时内心丰富的挣扎抗争心理用立体书的形式运用在服装上。运用立体书的机关结构打开与闭合的形式,把人的心理历程变化在服装结构版型上表现出来,调动服装穿着者的感官与肢体动作,与服装进行互动。 

导师评语:这组作品与学生自己的生活深度相关,由于家庭的一些变故她对于“死亡”有了更多的体悟,她将这些记忆作为服装的灵感。而他服装的结构来源于立体书,打开他的服装就像打开他的回忆——翻开了一本精彩的立体书。这种结构的转化是有趣而富有灵性的,这种动态的视角让她所创作的服装更具立体型与造型感。同时丰富的材质也让模特在穿着服装时更加具有互动性

 

 

19群鸟飞离我身

 

作者:黄婧妤指导老师:陶音

 

 

作品介绍:《群鸟飞离我身》平静地暴露着我在虚无中绝望、混沌又暴烈的精神状态,我成了鳏夫这件事,谁也没有告诉。我只是兀自清洗了她的身体,每天为她梳妆、替她穿衣,她穿着我缝制的衣服,似有不满却又无可奈。我们就这样生活,从没考虑过对错。我喜欢不生长的、机械的东西,如今我们再也不会争吵,她成了另一个我,和我有着同样的思想和行为,我们会永远在一起。

我主观地认为我有一位妻子,她可能是我心中的另一个声音,也可能是我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她的存亡将我困于与她共度一生的精神牢笼中,我被她拖累一生却不自知,误以为这就是爱与厮守。

 

导师评语:作品以虚构形象“我的妻子”为设计灵感,用感性的叙事手法讲述这个虚构人物与“我”之间的情感交互、互相影响并最终成为另一个“我”的故事。作品用服装作为载体、辅以服饰品一同叙述,用具有手工感、残旧感的设计手法让这个虚拟形象得以在服装的语言下还原出来。作品浪漫地展现了一组视觉效果丰富、极具故事性的时装,是一组完成度高、富有个性和张力的作品。

 

 

20STRUGGLE

 

作者:陈逸之指导老师:陶音

 

 

作品介绍:在西医盛行的今天,中医文化正逐渐被人淡忘,而将中医文化中的元素纳入服装设计,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方式,同时中医文化中富含的美学理念与哲学观点也对设计师有着很深的启发。在我们刚经历完一场漫长的疫情,我认识到中医在这场疫情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在与严重的疫情进行抗争,故拍摄的大片命名为《Struggle》。这一系列服装主要运用中医中的元素进行参考设计,并进行解构建构形成新的元素,主要方式为钩针设计,在织片中加入柔软的羊毛与铁丝,体现中医中“阴阳对立统一”这一哲学思想。 

导师评语:这一组作品设计师聚焦于中医文化,用自身独特的视角解读,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解构和创新,努力发掘传统中华文化之美。本组设计选用具有冲突感的材质和传统手工艺,追求矛盾的同一,形成一组风格特征明显的作品,将传统与时尚兼容,饱含设计师对生活的观察和对哲学的思考。

 

 

21质料的厚度

 

作者:陈郑文指导老师:陶音

 

 

作品简介:绘画和服装除了最常被提及的图像属性,还有通过质料的厚度体现的难以被直接看见的创作过程。本次毕业创作作品意在将艺术的关怀性,通过质料的比喻,以服装设计为成果传达给观众,探索服装设计和艺术的目的和边界,并通过作品,尝试以弱化目的性的、艺术家的角度去谈论更多艺术家所主导的设计本该有但被掩埋的更多价值意义。拆卸后拼装的雨伞骨架和被切割的画布都有残酷的裸露感,象征他者的审判,而纱织结构在形式象征和穿着舒适度上都增添服装属性,给予不同者、被异化者以关怀,并在服装和绘画的领域之间建立一个更有人文关怀的有机弹性结构,助推现代体系去中心化的波澜。 

导师评语:作品以诗歌和西方绘画作为创作灵感,以服装设计作为载体,将创作服装的过程视作寻辩自我认知的方式。作品中的骨架结构和残败的图像受绘画的启发,创作了一组具有哲学反思、自我思辨的服装作品。在这组服装中,结构主义的创作手法不仅体现在创作灵感中,服装的材料、结构与造型也通过古典式的结构主义方法,塑造了符号化的图像与质感丰富的材质。最终呈现了一组含有诗意的、哲学思辨的服装创作作品,富有较强的个人风格。

 

 

22旧土新神

 

作者:王芷钰指导老师:陶音

 

 

作品介绍:本系列作品名称为《旧土新神》,一直以来,人们对九歌神话的研究从未停止,当代的九歌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本系列设计用现代服装设计的眼光塑造九歌文化服饰,使其符合现代的审美变化趋势,提取当代九歌文化服装元素,将或喜或嗔又豪放多情的神明,用细腻清新的笔触融入灵动与奔放兼具的浪漫主义元素。设计这一系列服装,对九歌文化进行继承与创新设计的同时,也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导师评语:这组作品以现代服装设计的视角和语言来演绎九歌神话,给予其艺术上的新角度。设计师运用多样的钉珠与层叠的纱质面料形成空间对比,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将九歌神话中的众多神明融入灵动与奔放兼具的浪漫主义元素,从服装图案效果以及颜色廓形中较好的呈现出清新的美感。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23毕业展以“大脑花园”为题,视觉形象以文字符号为主体,线条与块面互相交织,锚点和路径共同勾勒出字体轮廓造型,追溯数字时代独特的的设计符号。自由生长的线条与绚丽的花朵共同构建数字花园,交错的枝干如神经网络盘根错节,在“真实”与“数字”间构思设计的维度。缤纷的色彩象征着毕业生们迸发的创意,在这场毕业盛会中展现出新生代的美学思考。 

The 2023 graduation exhibition of the School of Design at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titled "Brain Garden," features a visual representation primarily composed of textual symbols. Lines and blocks intertwine, while anchor points and paths collectively outline the contours and shapes of the fonts, tracing the unique design symbols of the digital era. Free-growing lines and vibrant flowers together construct a digital garden, with interlaced branches resembling intricate neural networks, contemplating design in the dimension between the "real" and the "digital." The profusion of colors symbolizes the graduates' bursting creativity, showcasing the aesthetic contempl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in this graduation ceremony.

 

关注 关注
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