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翻译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2025届本科优秀毕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
发布时间:2025年5月3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436

艺术与设计学院简介
艺术与设计学院以“高尚教育”为引领,以“读书、做人、变革、奋进”的校训为指导,以“博学创新,德艺双馨”的院训为方向,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实施“专业+外语+创新创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外语和实践能力强的艺术类实用性专业人才。下设“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共四个本科专业,在校生2400余人。经过多年发展,环境设计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17个,校外实习基地13个。艺术设计实验中心为省级优秀实验中心。
目前学院现有学院共有教师90余人,硕博士学位教师占92.3%以上,高级职称教师占29.6%。近20年的办学,形成了一支专业性强、年龄结构合理的梯队型教师队伍。
近年来,教师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经费累计超过1300万元,发表南大核心、北大核心、科技核心、SCI、EI等核心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4部,获批专利27项,实现专利成果转化1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58项,科研反哺教学奖2项,研究报告被政府部门采纳1项。
近年来学生获得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奖项1500余项,其中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互联网+、好创意、未来设计师、大学生艺术展演、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米兰设计周、全国美育教学成果展评等,通过比赛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近五年来,各专业平均就业率85%以上,本科生考研率逐年上升,2025年上线率为43.58%,专升本上线率保持在80%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艺术与设计学院
2025年4月
亲爱的同学们、朋友们:
在2025届毕业设计展“归零·创生”启幕之际,我谨代表艺术与设计学院,向所有倾注心血、勇于突破的青年设计师们致以由衷的赞赏与期许。
在这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艺术与设计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回应着社会的脉动。青年学子们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蓬勃的创造力,将人文关怀、社会责任与前沿技术融为一体,用设计语言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答案。本次毕业展以“归零·创生”为主题,既是对传统的解构与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大胆探索与重构。
在环境设计领域,同学们以空间为媒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将可持续理念融入设计实践,赋予场所新的生命力;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他们以图形、色彩与文字为武器,传递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让信息更具温度与力量;产品设计专业的作品则聚焦用户体验与技术创新,将功能与美学完美结合,展现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匠心智慧;而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者们,更以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叙事,拓展艺术的边界,引领我们走进充满可能性的未来图景。
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同学们的汗水与才华,也承载着学院对艺术教育的坚守与期许。愿你们以此次展览为起点,始终保持“归零”的勇气和“创生”的激情,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芒。祝愿2025届毕业生前程似锦,在艺术与设计的道路上,永远心怀热忱,步履不停!
——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前 言
产品设计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涉及创意、技术、商业和用户体验等多个方面。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具备了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包括设计思维、技术知识、商业意识和创造力。通过这些研究内容和四年的实践学习积累,设计出既满足用户需求又具有商业潜力的产品。
“蔬畅”乡村智能蔬果配送车设计
作者:郗娟娟
导师:马平(教授)
作品介绍:
这款智能蔬果配送车适用于乡村地区,旨在为乡村蔬果配送提供高效、便捷、环保且智能化的解决方案,结合乡村实际需求与现代科技,打造一款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配送车辆。车辆外观采用蜂巢式的仿生设计,可切实分散行车时空气的阻力,减少能源的消耗,在配送模式上,创新性地采用子母配送方式,主配送车承担长距离干线运输,抵达指定区域后释放小车,由小车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大幅提升配送效率,同时降低整体运营成本。配送车厢设计成类似蜂巢形状,既最大化利用车内空间,方便蔬果分类存放与装卸,又增强车辆结构强度,使其更适应乡村复杂路况。
《“蔬畅”乡村智能蔬果配送车设计》静态展示

“握福”虎符文化系列文具设计
作者:张玉涵
导师:马平(教授)
作品介绍:
本系列产品灵感源自虎符文化,是一款以虎符为主题的文房用具设计,通过文房用具这一载体,将虎符的威严与神秘和文房用具的儒雅气质相融合,运用虎符“合二为一”的特点,将这些元素文房用具中,色彩以深棕色为主,点缀黑色和金色。功能上更注重实用性,使用这款产品,感受古代文人的儒雅与虎符的威严,激发使用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生机。
《“握福”虎符文化系列文具设计》静态展示

“新生”地震救援车设计
作者:何文菊
导师:刘腾蛟(副教授)
作品介绍:
在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中,地震的破坏力往往超乎想象。地震过后,坍塌的建筑物、断裂的路面和瓦砾堆积等复杂地形障碍常使常规救援车辆难以顺利抵达被困人员位置,从而导致救援时间延误。因此,本课题以仿生螃蟹为原型,设计出一辆具有强大地形适应能力的救援车。该车辆对现有地震救援车辆设计的缺陷对其做出改良,通过块面化设计,配备生命探测仪、环境摄像头及自主避障系统,能够快速定位被困人员,并规划最优救援路径。双机械臂设计分别用于打通生命通道和实施防护措施,使车辆能够适应多种灾害场景,并协同救援队伍高效完成生命搜救和物资补给任务,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次伤害风险,更好的保障救援人员和被困人员的安全。
《“新生”地震救援车设计》静态展示
“援舟”模块化海上救援设计
作者:高雨朦
导师:刘腾蛟(副教授)
作品介绍:
这款产品以海星形态特征为设计灵感来源,然后和模块化救援产品功能要求相结合,完成造型简化、抽象及功能化设计。主色调以红色、黄色、蓝色为主,将色彩心理学与功能性需求相结合完成色彩搭配设计。通过对色彩比例的合理配置与细节设计,使产品既有高辨识度与视觉吸引力,又能通过对色彩进行心理暗示来增强用户操作体验与安全。通过模块化连接技术与高效能源管理,这款产品在复杂海况下可以表现出色,大幅提升救援效率与成功率。
《“援舟”模块化海上救援设计》静态展示

面向新兴人群的智能座舱创新设计
作者:张敏盈
导师:姚民义(教授)、王博瑾(助教)
作品介绍:
面向新兴人群的智能座舱设计以“用户为中心”,重构传统驾驶空间为融合娱乐、社交与休憩的“第三生活容器”。整合多模态交互(语音、手势、生物反馈)、人工智能与动态空间布局,打造360°旋转座椅与零重力悬浮形态,支持会客、露营等场景快速切换;仿生海洋色彩与智能光效模拟自然生态,结合生物传感器实时优化环境,提升情感化体验。设计聚焦Z世代需求,融入5G云游戏中枢与车际互动竞技功能,通过模块化硬件与可回收材料践行可持续理念,兼具科技感与环保价值。以“生活客厅”为原型,突破工具化边界,将座舱转化为承载年轻人个性化表达与即时社交的移动空间,为智能出行提供兼具沉浸感与人文关怀的创新解决方案。
《面向新兴人群的智能座舱创新设计》静态展示
“童行”残疾儿童滑板车设计
作者:李萌
导师:姚民义(教授)、王博瑾(助教)
作品介绍:
为通过设计让每一位腿部残疾儿童增强社交兴趣,降低其自卑心理,同时帮助他们更方便地出游,和正常儿童玩耍并辅助其探索环境,与人互动,参与生活和社交发展。不仅关乎残疾儿童个人的生活质量与独立性提升,更关乎社会整体的包容性发展与人文关怀。建立足够的自信心,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同时,本研究应用包容性设计理念,探索了可穿戴及外骨骼技术在人文关怀领域新的可能性。帮助助行动不便的儿童更轻松的移动,提升他们的活动能力。座椅的高度,扶手和脚踏板可以调节,以适应不同身高的儿童,提高了儿童使用产品的舒适度。配备宽大轮胎,防滑踏板和稳固的框架。确保使用安全出行,配有刹车系统和可日常穿戴养护关节的外骨骼产品,不仅做到了辅助支撑滑行,更是做到了养护关节的作用。采用轻质材质材料,方便携带和运输,可折叠,节省空间,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关怀性,并融入仿生设计与下肢外骨骼相关理念。
《“童行”残疾儿童滑板车设计》静态展示

“百宝酷”多功能婴儿车设计
作者:张雨芯
导师:姚民义(教授)、杜亚琪(助教)
作品介绍:
此款婴儿车目的是为孩子和家长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使用者不仅只有婴儿,还要考虑家长的实用性。以腰果为睡篮的原型,采用仿生形态的设计手法,由于腰果侧脉两面突起外部呈卵圆形,将宝宝包裹在里面,提升安全感。婴儿车强调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材料上采用轻质合金材料,保证婴儿车承重能力。座椅可360度旋转、提篮可拆卸能满足多样化需求。骨架的折叠设计方便上下扶梯楼梯等能够快速折叠和展开操作,可折叠的遮阳篷,在不需要时可收纳起来,减少空间占用,体现实用性的同时也考虑到了便携性。在婴儿车骨架处增加多个可伸缩部分,皆可控制推手的长度座椅为宝宝提供舒适便利的出行。
《“百宝酷”多功能婴儿车设计》静态展示

童趣—儿童家具设计
作者:王娟
导师:蒋硕(讲师)、杜亚琪(助教)
作品介绍:
本套“童趣”主题儿童家具,集实用、安全、环保于一身。智能桌用环保木材,手工雕刻自然花纹,不规则边缘搭配渐变涂装,有内嵌凹槽。桌腿仿树根,侧面的迷你植物墙自动浇水,桌面按钮能互动。配套椅子靠背是叶子形,带软垫,桌椅均可升降。儿童床的支撑板由木头排齐,可拉长变大,床板拉出能储物,满足孩子成长不同需求。儿童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儿童家具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其活动特点,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因此,家具材料的选择、结构的稳固性及边角的处理都应符合相关安全标准,以保护儿童的健康与安全。
《童趣—儿童家具设计》静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