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AI+《设计形态》研究生课程展:汪嘉桢作品

发布时间:2025年5月6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421

2024级设计形态课程作业展

DESING

Form _

课程名称 | 设计形态

班级 | 2024级艺术设计C班

专业 | 艺术设计

一年级 |2024-2025 第二学期

课时 | 48 学时

课程作业:

AI辅助设计形态练习

AI辅助设计形态生成视频

设计形态课程文献研读

设计作品形态分析

设计形态

“设计形态”属于设计研究的“形态学”基础学科。本课程《设计形态》以形态研究为基础,从形态要素的角度出发,研究形态的造型规律,掌握形态创作的方法,最终导入设计应用,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在形态造型方面的分析、研究、创新和应用能力。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的选修课程,适用于工业、产品、环境、视觉传达等不同设计专业。课程注重设计思维、研究与实践并行,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强化学生灵活运用设计形态基础知识的能力。

任课老师

吴文治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作者

24级设计硕士生 汪嘉桢

 

01

课程作业1

 

AI辅助生成路径:

AI辅助生成建筑场景重构

设计说明:

本设计命名为吹影镂尘,"言之如吹影,思之如镂尘,圣智造迷,鬼神不识"。比喻工艺精细到不见行迹。最终建筑设计为北京非遗文化博物馆,整体建筑以棕白二色为主,体现非遗的古老文化与现代交相融合的感觉。内部空间设计采用分层空间叙事的方法分为三层。一层:非遗的永恒舞台入口大厅以“天工开物”为灵感,悬浮的透明展柜如云纹流转,引导观众进入永久展厅。展厅采用“移步易景”的叙事布局,将景泰蓝、雕漆、昆曲等经典非遗项目按“材、技、意”三重维度解构展示。报告厅以折纸艺术为顶棚造型,兼具声学功能与视觉隐喻;休息区植入微型庭院,竹影婆娑间营造“观物取象”的东方哲思。二层:濒危的呼吸与新生濒危非遗展厅以“时间轴”为线索,通过交互投影与实物档案对比呈现技艺的消逝危机。临时展厅采用模块化可升降展墙,适应皮影、绒花等不同主题的沉浸式布展需求。咖啡厅特设非遗体验角,观众可在此品尝仿古茶点,参与活态工坊,实现从“观看”到“触摸”的认知转化。地下室:文明的秘藏与再生珍品鉴赏室以“金匮石室”为概念,采用低反射玻璃与智能调光系统,对缂丝、古琴等脆弱文物实现“可望不可即”的仪式化展示。藏品库房引入恒温恒湿的“非遗细胞舱”,办公室区域则通过透光云石隔断,暗示工作人员“于暗处守护光明”的职责。

展板展示:

 

02

概念视频

03

文献研读与创作报告

 

 

04

设计形态分析

 

- 吴文治人居环境设计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