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AI+《设计形态》研究生课程展:张雨凌作品

发布时间:2025年5月6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453

2024级设计形态课程作业展

DESING

Form _

课程名称 | 设计形态

班级 | 2024级艺术设计C班

专业 | 艺术设计

一年级 |2024-2025 第二学期

课时 | 48 学时

课程作业:

AI辅助设计形态练习

AI辅助设计形态生成视频

设计形态课程文献研读

设计作品形态分析

设计形态

“设计形态”属于设计研究的“形态学”基础学科。本课程《设计形态》以形态研究为基础,从形态要素的角度出发,研究形态的造型规律,掌握形态创作的方法,最终导入设计应用,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在形态造型方面的分析、研究、创新和应用能力。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的选修课程,适用于工业、产品、环境、视觉传达等不同设计专业。课程注重设计思维、研究与实践并行,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强化学生灵活运用设计形态基础知识的能力。

任课老师

吴文治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作者

24级设计硕士生 张雨凌

 

01

课程作业1

 

AI辅助生成路径:

AI辅助生成建筑系列

A4折纸基础形态

平衡中寻找流动,将对称结构转化为动态,平衡理念,阶梯式上升契合现代设计哲学

 "三角为锚" 突出三角形作为基础结构单元,的稳定性,暗合折纸的多边折叠原理

用三角形几何的呼吸间构筑永恒平衡,几何的呼吸"将静态结构拟人化,形成韵律美感

加上“未来主义”以及“可持续”等关键词生成图片

不断更换关键词生成满意的图片后,提取出满意的形态

参考完AI生成的建筑形态图片后决定选用多边形折纸与建筑形态进行结合

在渲染效果图的过程中,保留了形态的大体感觉,因为主题是折山叠水,那么在渲染过程加入的提示词与生态、可持续设计、“山水城市”为关键词,并且依然加入最初在折纸的三角元素,给人稳定感以及折纸几何的空间呼吸之美,同时呈现效果也结合了马岩松山水城市的理念。

设计说明:

该概念建筑空间为“折山叠水”,以折纸技法中的“折叠"为基本操作单元,将建筑体量分解为多个模块化单元。每个单元通过参数化设计生成独特的几何形态,既暗合传统山水画的皴擦笔法,又形成可持续建筑的生态表皮。单元间通过可装配和拆解的结构连接,与1851年的水晶宫博览会的玻璃与钢铁的相似处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实现空间形态的灵活转换,呼应山水城市的动态平衡。空间界面采用数字化山水纹理,通过参数化算法将《干里江山图》的青绿意象转化为三维褶皱。光影设计强化“折山叠水”的时空层次,晨光中,折纸结构投射出山水长卷的剪影;暮色里,模拟水墨晕染的渐变效果。行走其间,恰如步入可居可游的山水幻境。

展板展示:

 

01

课程作业2

 

AI辅助生成路径:

AI辅助生成建筑系列

除此之外,想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又触发了我的另一个想法,最近看到了有关于25年日本特大地震风险的预测与预警,让我深思是否有快速搭建的避灾所或者避难所,亦或者是灾后的临时住所?那么看到我的折纸形态是运用三角形这个几何形体的,三角折纸我们都知道是具有稳定性的,那么是否能伸缩快速拆除搭建,在不同场景里是否又不一样的作用?于是继续把思考与Deepseek以及chatgpt结合,运用AI绘画提示词又生成一下图片,让我有了作为一个设计师的伦理思考。

将避灾所想法融入课程,需紧扣“形态构成”理论,通过手工与AI技术,全面展现功能与美学的平衡。

将避灾所想法融入课程,需紧扣“形态构成”理论,通过手工与AI技术,全面展现功能与美学的平衡。

灵感初源:折纸x生存:受到折纸结构“轻盈中蕴含稳定性”的特质启发,我尝试将折纸逻辑与应急避难空间结合:折纸的三角形构造既象征“希望的萌芽”,也是结构力学中的稳定单元;折委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内敛的生存本能,如昆虫之茧、龟壳之缩。

设计说明:

在极端气候与灾害频发的青景下,人类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与挑战。《折生——荒界底护》是一个基于灾难应对情境下的概念性避难装置设计,灵感源自折纸结构的稳定性与灵活性,以不规则形态,构建出一个既具视觉张力又富有生存策略的异域底护所。

设计采用三角支撑单元,结合模块化折纸逻辑,强调在资源有眼的荒芜环境中快速部署与自我适应的能力。结构犹如在废墟边界中蝼缩而生的“异形茧壳”,以轻盈包裹厚重现实,象征着“折盈”与“重生”之间的张力。外观不规则却有序,寓意灾难之后对空间秩序的重新建构。避难所如一座临时的“生命容器”,将人类的脆弱与希望包裹其中,为身处“荒界”中的个体提供一处心理与物理的避风港。在“折中生存”的状态下,重新定义人与环境的关系。

展板展示:

 

02

概念视频

03

文献研读与创作报告

 

 

04

设计形态分析

 

- 吴文治人居环境设计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