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毕业季|本科生作品展|公共艺术与空间设计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5年7月7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356
▼ 学生作品 ▼
张悦 Zhang Yue
作品名称:《种点-公共艺术计划》
作品阐述:
设计围绕面对城市化进程下代际融合的新生活方式这一问题展开,探索公共艺术介入社区的可能性,以参与式社区、社区花园以及公共艺术的手段来实现社区共治共益。通过工作坊形式、艺术装置搭建、邀请花店、多元介入,打造艺术化的社区花园。目前已完成8次工作坊的活动、艺术装置搭建、种植手册等。未来计划持续关注和介入社区。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八次活动工作坊开展 | 装置设计搭建
▼剪辑视频截图
▼展览现场
肖诗扬Xiao Shiyang
作品名称:《剧场》
作品阐述:“在实验室里的科技会怎么改变人们的生活。”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等事故,皆展现了道德的进化速度完全不比技术发展速度。
▪️基于现代社会的生态浩劫,人类该如何自处?
▪️真菌能否作为关键参与者重复地球生机?
在《剧场》中,我以真菌对场景的侵蚀过程为媒介,构建了一场文明崩溃后的生态剧场。通过四个分剧场来表现“物质-文化-文明-信仰”的需求曲线的崩塌,这种生物性侵蚀并非单纯的破坏,而是一种“生态再编码”:废墟在菌丝网络中转化为腐殖质,成为新生命循环的起点。 观众直面被真菌吞噬的餐桌、锈蚀的窗框与坍塌的书架时,被迫思考:当文明引以为傲的产品在生物代谢中化为尘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体系是否同样不堪一击?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展览现场:
▼分剧场Ⅰ
陈明炜Chen mingwei作品名称:《屿海共鸣——海岛复兴计划》作品阐述:本设计聚焦广东汕尾屿仔岛,在国家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保护战略下,探索渔村振兴与文化身份重塑路径。针对海岛“空间失语”现象——物理空间与文化记忆断裂、情感叙事消弭,通过全岛文化普查与多元主体调研,揭示老者守根、青年求变、游客忆野趣的多元情感矛盾,直指岛屿叙事能力衰退的困境。设计依托屿仔岛与凤山妈祖景区的地理呼应,构建“符号转译-空间对话-记忆激活”三层策略:提取妈祖信俗、渔船形制等文化基因,转化为“折纸船观景台”“台风名碑”等艺术载体;通过世俗-记忆-信仰的立体叙事闭环,重建空间对话场域,唤醒集体记忆。项目旨在以设计激活海岛内生叙事力,守护文化独特性,使屿仔岛成为传统与现代持续对话的活态载体,探索乡村振兴中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共生之路。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栗晔Li Ye
作品名称:《“穹架剧场”——湖州南山村工业遗存更新设计》
作品阐述:本项目把湖州南山村废弃厂房作为载体,探索公共艺术介入工业遗存更新的创新路径。设计顺应南山村“艺术在南山·大地艺术季”的发展契机,构建公共艺术与当地乡村的文化对话交流。保留原有厂房的工业肌理,打造叙事性剧场艺术装置,形成时空交叠的场所记忆。把废弃厂房转型变成集艺术剧场、乡村集会、文旅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公共空间剧场,验证了公共艺术作为触媒在工业遗存再生中的多维价值,延续了场所的工业文脉记忆,激活了乡村公共空间活力,依靠艺术生产重构工业遗存与当代生活的精神联结,为工业遗存更新提供了可操作的策略样本。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展览现场
梁丹琼Lang Danqiong
作品名称:《逝波》
作品阐述: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生态系统失衡与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作品聚焦“气候创伤”这一具有人文与生态双重维度的议题,探讨了纪念性公共艺术介入下的城市气候记忆空间设计。纪念性空间作为城市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集体记忆与情绪链接,也是引发公众共鸣与推动生态意识觉醒的重要平台。本次设计选址于中国重庆市朝天门广场,依托该地长江与嘉陵江交汇的特殊地形与历史背景,空间系统分为江岸基部、垂直轴线通道与上层广场三大部分。空间内设置以“生物能量”与“人群能量”为核心的双轴叙事路径,一方面反映极端气候下物种锐减与生态灾难,另一方面记录城市居民对环境变化的情绪反应与集体记忆。通过空间组织、艺术装置与参与机制的综合介入,作品在面对气候危机时,尝试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结构,引导公众以纪念的方式回望环境创伤、思考生存处境、激发生态共情,赋予朝天门以新的公共性与文化警示价值,成为“生态纪念性空间”实践的城市样本。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展览现场
初义杨
Chu Yiyang
作品名称:《织梦街区》
作品阐述: 《织梦街区》是一个运用增强现实技术打造的都市开放治愈空间,通过在真实城市环境中叠加虚拟的幻想生物与自然元素,为高压生活下的都市人创造触手可及的情绪疗愈体验。这个项目将北京五道口区域的建筑立面转化为会呼吸的生命体——地铁站上栖息着的幻想守护兽 ,写字楼玻璃幕墙爬满的幻想藤蔓,商圈广场散落着的幻想毛绒精灵。使用者只需用手机扫描街角的二维码,就能唤醒这些温柔的"城市居民",通过最简单无成本的方式获得即时的心灵慰藉。通勤时段的减压互动、午休时刻的冥想引导、深夜归途的温暖陪伴,让科技关怀融入城市生活的每个缝隙。这些看似微小的数字生命,缓解了城市焦虑与孤独感,让冷硬的都市空间重新获得了令人安心的温度。《织梦街区》不仅是一次技术创新,更是对"如何让科技承载人文关怀"的温暖探索,它证明即使是最繁忙的都市角落,也可以成为抚慰心灵的秘密花园。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剪辑视频截图
▼视频节选▼展览现场
李祎飞Li Yifei
作品名称:《Persona Matrix身份矩阵》
作品阐述:
Persona Matrix身份矩阵是一件实时媒体装置,通过社交头像的多维标签系统,构建数字身份的可视化秩序。
将头像图像与描述性文本融合,经过抽象化、编码化、符号化转译,形成图文绑定的信息系统,围绕三个动态语言,在多层嵌套的屏幕装置中实时演绎,达成对“身份结构的层次感”和“非线性视觉信息”的回应。
整个系统强调“数据准确性”与“视觉形式节奏”的结合,揭示线上社交中身份建构的复杂性、局限性和模糊性。
作品材料:屏幕
户家傲
Hu Jiaao
作品名称:《像素呼吸/Pixel breathing》
设计说明:设计灵感来源于成长的城市里,曾经熟悉的绿地正在一块块被高楼替代。说不清的失落——是土地的变化,是自然与记忆一起被覆盖的过程。在这个信息化、高密度的都市环境里,高楼林立之间,那些曾经连绵的群山也被雾霾和建筑遮住了轮廓,只有在偶尔的晴天里才依稀可见。这些细节触动着我。在这片水泥森林中,自然并没有完全消失,它只是被压缩、被隐藏了起来,依然在某个角落顽强地生长着。正是这种城市与自然“共处却对立”的状态,于是,我想通过我的行动,装置艺术去表达这种关系的想法。不是控诉,也不是说教,是通过参与和交互的方式,让观众重新“看见”城市背后的自然,思考我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态之间是否还能找到平衡。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平面语言
▼展览效果
▼结构组成
图 文:公共艺术与空间设计工作室
主 审:田海鹏
编 辑:刘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