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25届毕业设计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设作品选登
发布时间:2025年7月11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116
本次毕业展以“和美艺设·共涂未来”为主题,集中展示了2025届本科毕业生在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领域的优秀作品,共设8个展区:1.非遗故事·古韵今说;2.非遗技艺·匠心薪传;3.非遗美食·味溯乡愁;4.地域文博·藏见新知;5.地域印象·风华印记;6.文创市集·艺汇青春;产品设计·行韵新构;环境设计·境塑未来。学生作品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与敏锐的文化触觉,展现出对传统文化传承、地域文化激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理解与创新思考,体现出艺术设计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的积极探索与成效。
和美艺设·共涂未来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01
旅“涂”有礼—当涂旅游文创设计
—视212 赵佳慧 指导老师:安姗姗—
旅游文创产品作为旅游的衍生品,不仅能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能扩大当地的知名度有利于当地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安徽省当涂县(古称“姑孰”)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拥有很多历史遗迹、传统民俗文化,为旅游文创设计提供了丰富素材。旅“涂”当涂旅游文创设计将分为四个系列进行设计,分别为年礼系列、旅游景点系列、李白系列、文化系列。
左右滑动
02
这“礼”是马鞍山—马鞍山旅游文创设计
—视升232 高辰宇 指导老师:安姗姗—
本系列旅游文创以马鞍山为创作蓝本,以极具辨识度的IP形象李小白为核心载体,将自然景观、人文风情,特色美食与IP形象完美融合。通过创新组合,让游客们充分感受到马鞍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为迎接马年的到来,特此为IP形象设计了充满节日氛围的贺岁造型,以趣味变装形式展现非遗魅力,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结合马鞍山方言特色,创作了一系列诙谐幽默的表情包,将极具地域特色的方言词汇融入IP形象的形态演绎中,让马鞍山城市文化深入人心。
左右滑动
03
涂城烟火”民俗文创品牌形象设计
—视211 汪洋 指导老师:毕钰阳—
“涂城烟火”品牌依托于马鞍山当涂县民俗文化发展背景下,以当涂县民不同的俗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品牌设计及相关 文创应用让当涂县民俗文化能继续展现在大众面前,品牌塑造了当涂民俗文化由传统文化向年亲的潮流文化创造性发展,通 过品牌的塑造让更多的人了解当涂的民俗文化,将当涂的民俗文化体现在设计当中。
左右滑动
04
《穿越四季的旋律》当涂民歌绘本设计
—视升231 鲍梦然 指导老师:毕钰阳—
本毕业设计以绘本为载体,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找与传承的故事:村史馆的老音乐盒因乐符散落而失声。读者受邀踏上一场穿越四季的旅程,分别在春、夏、秋、冬四个篇章中,寻回蕴含在《清明鼓》、《划龙船》、《熟透的庄稼一片黄》及《点大麦》四首经典当涂民歌中的旋律碎片。通过视觉化的叙事,作品旨在引导读者感受当涂民歌的独特魅力与季节律动,最终见证音乐盒重焕生机,传递文化传承的永恒主题。
左右滑动
05
灵韵傩舞−非遗视域下三圣傩舞盲盒设计
—视212 蒋雯洁 指导老师:高家欣—
本设计以非遗傩舞文化为内核,创新融合Z世代潮流审美,打造兼具文化深度与收藏趣味的盲盒系列。笔者深入解构三圣傩舞面具的图腾纹样与宗教符号,通过现代设计语言进行转译:在造型上采用Q版比例,保留傩面夸张的眼部轮廓与额饰特征;色彩体系突破传统傩戏用色,采用符合当下青年审美的流行色;功能设计上首创"模块化傩面"系统,磁性吸附的眼部零件可组合出丰富表情变化,武器配件采用插拔结构实现动作姿态转换。六个形象通过服饰、姿态差异化呈现神格特征,在传统巫傩文化与现代潮玩语言间建立超时空对话。
左右滑动
06
《星河璀璨·玉启凌家滩》主题绘本设计
—视212 周雪 指导老师:贾学松—
以儿童绘本形式展现5500年前凌家滩先民的制玉工艺(选料、切割、雕刻)与玉龟占卜习俗,通过场景化插画(祭司、星空)传递史前文明。画风采用大地色系与粗粝质感。本次绘本创作旨在以儿童及大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打破考古知识的专业壁垒,将凌家滩的玉器文化、聚落形态、原始信仰等珍贵文化遗产转化为生动的视觉叙事,让古老文明焕发新生,激发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
左右滑动
07
《运漕:裕溪河畔的时光驿站》主题绘本设计
—视211 张冉冉 指导老师:贾学松—
《运漕:裕溪河畔的时光驿站》的创作是以现代导游在运漕古镇讲解为开端,引导读者走进古代的运漕,以故事主人公的梦为线索穿连整个故事。通过绘本这一载体,将运漕古镇的文化、徽派建筑、民俗活动与日常生活场景相融合,用绘本独特的艺术魅力呈现。故事的结尾又回到了现代古镇商铺的遗址,与故事的开头相互呼应,能够吸引不同年龄层的读者关注,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呼吁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历史古迹的兴趣,培养他们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
左右滑动
08
瑞狮祈愿——当涂九井狮子灯品牌形象设计
—视升233 闫欣怡 指导老师:刘妍—
本次设计的名称“瑞狮祈愿”既源自九井狮子灯,寓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又蕴含当代年轻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标志设计以与九井狮子灯历史进程相契合的篆书为基础,经过巧妙变形,形成品牌的独特标志。IP设计则融合了南北狮的特点,推出了涂小南和涂小北两个生动的小狮子形象。品牌整体色彩以荧光色为主,色彩灵感源自九井狮子灯的主要色调,并通过调整明度和饱和度进行创新,这种潮流的色彩更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从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
左右滑动
09
文旅视域下当涂大青山桃花节品牌形象设计
—视升232 惠捷 指导老师:苏琴—
本作品以“当涂大青山桃花节”为切入点进行品牌形象设计,通过标志与IP形象的系统化构建,确立核心视觉符号,并基于传播需求,进行辅助图形、主题插画、宣传海报、UI界面与导视系统等内容的设计,以塑造具地域性、识别度的文旅品牌视觉体系,打造兼具地域文化内核与现代设计语言的品牌视觉生态。
左右滑动
10
一不小心回到古代—护河镇见闻录
—视升232 李诗文 指导老师:苏琴—
本作品立足于当涂县护河镇的自然生态与古镇文化资源,围绕其山水环境、传统建筑、非遗民俗等内容展开视觉创作,通过绘本图像叙事手法展现地域文化魅力,赋能乡村文化传播。绘本以一位古镇文化爱好者“阿护”为主角,因神秘光芒穿越至安徽当涂护河镇,在桃花村桃花节、詹村魁星楼、万山村徽派古建、青山村米酒作坊、龙居村琉璃瓦窑村落间穿梭,与各村守护神互动,体验非遗技艺、节庆民俗。故事以“穿越探索—文化体验—古今传承”为主线,用新国风插画和AR技术,带读者沉浸式感受古镇的徽派建筑美学与传统文化魅力。
左右滑动
11
“凌玉滩印”凌家滩玉文化IP形象设计
—视升233 沈子豪 指导老师:王成—
本次设计以凌家滩玉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物玉人为主题,根据立姿玉人和坐姿玉人进行创作,从中提取玉人的形象特征作为IP形象设计的基础,融入马鞍山的城市特色:李白文化,马钢文化,洗浴文化,美食文化。赋予IP形象更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意义。通过IP形象以及相关延展插画、海报、文创设计连接凌家滩与当代城市精神,实现文化遗产的年轻化传播。
左右滑动
12
“有源相玉”凌家滩文创设计
—视升232 孙涵粤 指导老师:王成—
本次设计从凌家滩文物出发,对文物造型、纹饰图案、线条走势进行提取。主要以玉龙、玉鹰、玉人、玉璜、玉璧、玉冠造型为主要呈现方式,通过提取文物轮廓造型作为设计元素,设计出三个IP形象、一系列卡通形象以及纹样设计。2个延展设计为海报和包装设计。旨在通过“有源相玉”凌家滩文创设计,让文物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与对其感兴趣或者产生共鸣的受众“相玉”,每一个接触、购买凌家滩文创的人都是与凌家滩“有源”的个体,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凌家滩文,延续文化记忆,激发探索兴趣。
左右滑动
13
“遗留采茶”当涂采茶灯纹样文创设计
—视升231 张晴晴 指导老师:魏伦—
当涂采茶灯,起源于明末清初,属于地方戏剧,在当时较为兴盛。然而,随着现代化社会变迁,“采茶灯”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几乎被遗忘。希望通过对当涂采茶灯的深入研究与文创设计实践,激发更多人对这一传统戏剧的关注。
以当涂采茶灯为核心元素,结合现代审美与实用功能,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其中安徽地区有着深厚的纸牌游戏文化,选择纸牌作为文创设计的载体,符合当地人民的娱乐习惯和文化偏好。同时,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当涂采茶灯元素与纸牌结合,更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深度挖掘和创新表达。因此内容上选取当涂采茶灯经典曲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草桥结拜》选段、《采茶姐妹》、《跑马灯》、《大补缸》选段进行人物元素分析,对其进行纸牌文创设计。
在纹样设计上,选取了当涂采茶灯曲目《十二月花》中的花卉图案,如桃花、荷花、菊花等,每种花卉不仅赋予产品丰富的文化寓意,还与采茶灯人物形象相结合,增强了视觉上的吸引力和情感共鸣。其中桃花寓意爱情,荷花寓意高洁,菊花寓意长寿,这些纹样元素可以很好的融入到纸牌的设计中。
设计内容采用人物、纹样以及当涂的地方特色建筑凌云塔、金柱塔、黄山塔等元素。使每张纸牌都承载着特定的人物形象、传统纹样和地方建筑,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让玩家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了解和接触到当涂采茶灯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左右滑动
14
衖见衖晚--含山六街村文旅品牌形象设计
—视211 万翔 指导老师:夏倩—
本作品围绕含山县六衖村“石头部落”非遗文化,以“垒石技艺”为核心元素,构建了涵盖品牌LOGO、IP形象、导视系统、文创产品与数字交互平台的系统性文旅品牌视觉体系。作品通过提炼石材纹理、结构美学与地域文化符号,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路径,塑造具有识别性与传承价值的乡村文旅品牌形象,赋能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播。
左右滑动
15
《金牛洞的试炼》民间故事绘本设计
—视升232 邓浩芹 指导老师:夏倩—
本作品将马鞍山“金牛出渚”民间传说改编为国风绘本,融合金牛、白龙、九头凤等在地神话角色,重塑地域文化叙事。设计以采石矶景区为创作背景,配套开发文创产品如明信片、抱枕与手机支架,拓展文化传播形式。作品以青少年教育为切入点,推动非遗的趣味化、视觉化传承,唤起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