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境智生 | 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2025届毕业设计展——环境设计:城市更新篇
发布时间:2025年7月11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187
01
琴屿浪阶·居家养老背景下社区出行空间
适老化设计
作 者:管珊玉
指导老师:胡剑忠
设计说明:"琴屿浪阶"是立足于青岛湛山社区的一项适老化出行系统设计实践,以"山海交响,步履从容"为核心理念,系统梳理社区内老年人从家门口到城市空间的出行链路。项目通过"单元门-小区门-街道-城市"4级渐进式节点布局,将10个关键空间节点编织为安全、舒适、富有归属感的出行网络,解决老年人在出行途中的多种问题,建设让老年人放心、安心、舒心的生活港湾,让更多老年人逐渐走出家门,进入社区,享受美好生活。
设计提取海浪的柔美曲线与崂山叠石的稳健肌理,在单元入口的无障碍坡道、社区路径的导视系统、街道休憩点及公交站台的等候座椅中,以流线形态与自然材质构建山海意象。从单元门扶手的防滑波纹处理,到街道转角处层叠的石阶花坛,每个节点均兼顾功能性与美学表达,既化解台阶高差隐患,严格搭建全社区无障碍道路,又通过微地形营造创造邻里交流契机。项目最终以"浪涌琴屿"的空间叙事,让老年群体在每一次出行中感受山海庇佑,实现从"家门口"到"城市客厅"的无缝衔接,重构社区养老生活的尊严与温度。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效果图
02
近零耗能川味药膳素食餐厅设计
作 者:陈可瑞
指导老师:徐笑非
设计说明:本作品是一项针对成都地区近零能耗川味药膳素食餐厅的设计研究。设计旨在将传统川味药膳文化与现代绿色建筑理念相结合,通过深入分析成都独特的气候条件,采用被动式设计策略如自然采光、通风和高效隔热,以及主动式节能技术如太阳能光伏和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建筑的能源自给自足。同时,设计巧妙融入药膳文化元素,通过植物景观、文化装饰和健康餐饮体验,为顾客打造一个舒适、健康、富有文化内涵的就餐环境。作品不仅展示了近零能耗建筑的技术可行性,也为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提供了创新平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效果图
03
青年引力场—基于场景理论的青年
友好视角下工业遗址空间微更新
作 者:胡书畅
指导老师:唐莉英
设计说明:以场景理论为核心,融合青年友好城市与工业遗产活化理论,构建“空间-文化-社群”三位一体更新框架。聚焦工业遗址的场所精神转译与青年行为需求的动态适配通过文化符号再造、弹性空间机制、事件驱动运营,激活历史空间的当代价值。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效果图
04
儿童友好视域下社区街道景观更新设计
——深圳龙岗儿童友好街区概念方案
作 者:林晓玥
指导老师:唐莉英
设计说明:本项目以深圳龙岗鸿基社区为实践载体,针对高密度城市中儿童活动空间不足、社区街道适儿化缺失等问题,提出“儿童友好视域下社区街道景观更新设计”。基于“儿童友好—改善交通—停留空间”三位一体框架,通过空间重组、功能复合、安全提升等策略,重构街道景观与儿童活动的互动关系。通过交通优化、景观节点植入及植物配置,激活闲置空间,形成兼具通行、游戏与社交功能的复合型儿童友好街区。方案为高密度城市社区适儿化改造提供实践参考,助力儿童友好城市政策落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效果图
05
森间慢行、茶烟绿巷——
场所精神视域下社区商业街街景重构
作 者:刘 瑷
指导老师:唐莉英
设计说明:设计主题是重塑“森间慢行、茶烟绿巷”街区,打造一处深植社区记忆与成都肌理的文化共生场所。设计以文化传承为根基,空间活力为脉络,多元共生为目标,营造一个超越单纯消费、容纳丰富生活场景的社区精神家园。它将使沉淀的岁月痕迹与鲜活的当代生活共振,让成都的悠闲气质与社区的温暖人情在绿荫茶香间自由流淌,最终生长为一个承载集体记忆、激发文化创造、滋养多元日常的“有温度的社区文化共同体”。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效果图
06
破界·重生——基于极限运动项目的
工业场址再生设计
姓 名:吴静涵
指导老师:刘永黎
设计说明:随着大众健身意识的提高和极限运动文化的兴起,人们的运动需求越来越多样。本设计以废弃造船厂为研究对象,基于工业遗产再生理论与景观设计手段,结合极限运动场地需求,通过保留工业建筑肌理、植入组合式运动场地、优化场地流线与安全设施,使历史与运动交织融合,推动工业遗址从工业空间回归城市生活空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效果图
07
天全县城市脉动体育公园——
全健康视角下运动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作 者:杨 晨
指导老师:刘永黎
设计说明:本体育公园项目采用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通过优化运动设施与生态环境的结合,创建一个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空间。设计通过考虑人的健康环境健康及物种健康三大维度,全面提升公园的功能性和互动性。结合生态修复技术、绿色基础设施及多感官体验模块,为不同年龄和健康状况的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运动和休闲场所。
公园内的设施布局经过精心设计,既满足了日常运动需求,也注重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每个区域都结合自然元素和社交空间,通过步道、健身器材亲水平台等设施,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体育活动空间,也促进了社区的互动与交流。整体设计理念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提升居民的身心健康提供了多维度的解决方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效果图
08
都市驿站——
城市流动人口居住地规划与设计
作 者:周馨怡
指导老师:徐笑非
设计说明:《都市驿站 —— 城市流动人口居住地规划与设计》以武汉中华路码头片区为载体,针对流动人口居住空间碎片化、文化认同弱等痛点,创新采用立体交通网络串联模块化户型,通过错层连廊构建 “交通 + 社交” 复合场景,提升空间利用率 30% 以上。设计提取码头锈钢板、波浪线条等文化元素转译至建筑表皮与公共装置,强化地域记忆。引入屋顶绿植、雨水回收系统及社区智能 APP,构建生态与数字化管理体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