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境智生 | 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2025届毕业设计展——环境设计:交通文旅篇

发布时间:2025年7月11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610

01

四姑娘山游客中心设计

作       者:毕译丹

指导老师:项立新

设计说明:本项目设计以“融于自然的建筑”为核心理念,力求实现游客中心与四姑娘山环境的和谐共生。将传统单一的售票处拓展为集信息咨询、饮食服务、智慧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运用当地雪山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打造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气息的建筑形象,实现四姑娘山游客中心融于自然、功能优化、空间重构与形象提升,提高双桥沟景区游客中心的服务水平和吸引力,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效果图

02

云衢叠境——

公园城市未来交通一体化枢纽设计

作       者:邓亦轩

指导老师:王   玮

设计说明:本设计结合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与西部低空经济中心优势,构建未来低空交通服务网络体系,实现垂直起降机场与地面交通、慢行系统、地下轨道交通的无缝衔接。融合“站城一体化”理念,将eVTOL垂直起降机场打造成为交通、生态、商业等复合功能枢纽空间,实现建筑与生态的渗透融合,提升城市空间利用率,丰富了城市交通系统环境设计的视角,也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效果图

03

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站台空间设计

作       者:刘惠南

指导老师:胡剑忠

设计说明:本项目以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轨道交通扶贫项目为研究对象,聚焦四姑娘山站、卧龙站、虹口站以及都江堰站的站台空间设计,探索山地轨道交通站点与地域旅游文化的有机融合路径。本设计的核心理念是在满足交通出行的前提下,通过对都江堰至四姑娘山沿线不同站点文化元素进行主题化提取与设计,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与现代交通空间有机结合,使每个站台成为当地文化特色的窗口,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同时增强站台的空间识别力与吸引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效果图

04

人工智能背景下未来高铁站空间设计

姓       名:邱家豪

指导老师:徐笑非

设计说明:本设计以成都西站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与交通建筑空间的融合,通过对比分析、行为模拟及语义解构等方法,探索未来高铁站的智能化、人性化与生态化改造策略。旨在解决既有车站空间效率低下、技术应用与人文需求脱节等问题,构建“AI-空间-行为”协同优化的新型交通枢纽。其理论价值在于拓展智能建筑的空间适应性理论,实践意义则体现为提升成渝地区轨交接驳效率、验证无人化服务技术的可行性,并通过“城市绿洲”理念重塑车站的公共空间属性,为高密度城市更新中的交通建筑改造提供示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效果图

05

往日之影——文旅深度体验背景下

城市漫游街区景观更新设计

作       者:石成骏

指导老师:唐莉英

设计说明:本项目以成都郫县古城遗址为核心,在文旅深度体验背景下探索城市漫游街区景观更新范式。以成都郫县古城遗址所在的古城区展开城市漫游系统的概念构建,通过羊毛算法、干扰模块等参数化技术,以算法驱动城市路网与空间形态的生成。整理文献,总结考古成果,围绕郫县古城这一史前遗址的文化属性,对遗迹夯土结构、地质断层、古建痕迹、文物等一系列历史层积物,布局虚拟AR场景,同时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的实时反馈交互,桥接虚拟与现实的逻辑关系。秉持最小化干预和最大化开发为原则,最终生成现实漫游与数字漫游相融的城市漫游系统新概念。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效果图

06

文旅休闲体验导向下的

农科村游憩步道场景营造

作       者:宋时玲

指导老师:王   玮

设计说明:本项目以“文旅休闲体验”为导向,旨在打造一条集生态观光、科普教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游憩步道。设计在保留场地原生农田肌理与植被群落的基础上,形成“川派盆景展览馆”“盆景艺术体验工坊”“林荫休憩”等节点。步道选用钢结构框架、预制混凝土构件等现代材料作为主体结构,同时结合竹钢、防腐木等生态材料,串联景观节点与休憩平台,营造四季可游、可学、可玩的沉浸式乡村场景,实现自然生态与文旅休闲的有机融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效果图

07

文旅交融视域下洛带古镇景观设计

作       者:闫俣辰

指导老师:徐笑非

设计说明:本项目以“文旅交融”为核心理念,在深入挖掘洛带古镇客家文化精髓与地域特色基础上,将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景观空间。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升级基础设施、打造特色景观节点营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从文化传承、生态修复、产业升级、社区赋能四个维度重构古镇景观空间。既满足游客对古镇文化的探寻需求,又为当地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环境,突破传统“观光+消费”的单一模式,转向“文化沉浸+生态体验+科技赋能”的复合型发展路径,实现文旅互促、古镇焕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