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轻工大学2024级MFA艺术设计环境设计方向《乡村空间振兴与发展》课程作业展(二)
发布时间:2025年8月11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1596
乡村空间振兴与发展
课程作业展
班级:2024级MFA艺术设计环境设计方向
指导老师:季岚
#1
“东湖楚韵·共富乡居”
共同缔造理念下的武汉东头村规划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Dongtou Village in Wuhan under the Concept of Co creation
课题名称:“东湖楚韵·共富乡居”——共同缔造理念下的武汉东头村规划设计研究
关键词:共同缔造;景中村;东头村;乡村规划
小组成员及分工:
牛昕怡:前期调研、信息收集、规划策略分析、村庄空间模型和效果图制作、鸟瞰图绘制、展板一、二、三制作
宋溪涛:前期调研、信息收集、场地区位分析、村庄空间模型和效果图制作、彩平图绘制、展板一、二、三制作
设计说明:
本项目以 “东湖楚韵·共富乡居” 为主题,设计通过将 “五共” 机制与楚派文化元素融入景中村规划中,期望实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协同目标。文化赋能乡村的规划设计以 “一轴三区” 空间布局为框架,鼓励村民通过议事会、非遗工坊参与社区建设,增强对荆楚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依托东湖绿道流量,串联民宿集群、非遗体验与滨湖休闲业态,推动 “非遗 + 旅游” 产业融合,既保护滨水生态缓冲带的自然基底,又通过景村联动盘活闲置资源,保存楚派民居与传统技艺的文化根脉。
指导老师:季岚
01.设计导言
以东湖生态保护为基础,荆楚非遗文化为引领,景村联动业态为驱动,打造集生态修复、非遗体验、民宿集群、滨湖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景村融合体。以 “楚韵慢游轴” 贯穿全域,深挖楚派民居建筑基因与传统手工技艺,增加非遗工坊体验、楚味美食市集、滨湖生态观光等沉浸式业态,推动景村流量转化与资源高效利用,实现东湖景区与村落的协同振兴。
02.背景分析
研究背景
在城镇化与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景中村作为城市建成区内的景区村落,面临生态保护红线约束、建筑风貌杂乱、村民参与缺失等复合型矛盾,传统“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已难以平衡保护与发展需求。武汉东头村地处东湖景区核心区,其“景村割裂”现状折射出同类村落的共性困境:生态缓冲带保护与开发利用如何协调?本土文化基因如何在规划中活态传承?村民主体意识又该如何激活?
上位规划
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空间布局规划
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武汉规划以 全域旅游大发展为主线,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都市旅游和乡村旅游为主题,打造武汉旅游升级版,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生态分级保护规划
东头村占据东湖景区15%的滨水生态缓冲带,《东湖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明确限制开发强度。需在建筑改造、景观营造中遵循 “保护优先” 原则。
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东头村用地分类构成
响应《武汉东湖“十四五” 规划》“景村融合标杆”要求,需解决生态保护红线约束、村民参与缺失等复合型矛盾,传统“自上而下”规划模式难以平衡保护与发展需求。
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东头村村庄六要素
上位规划战略
国家政策支撑
国家倡导 “五位一体” 全域旅游,力图使景区与景区外协同发展,发布相关指导意见,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推动旅游业多维度转变,为东头村依托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宏观导向,鼓励创新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产业融合。
市级政策支持
《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保护与发展 “十四五” 规划》将景村一体发展列为重点任务,提出到 2025 年实现 “宜游、宜业、宜居” 的目标,是落实 “美丽武汉 美化环境” 战略的重要节点。这为东头村在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内实现景村融合、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明确了方向与任务。
地区政策支持
2025 年发布的《关于推进东湖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以景区中区试点改革、全域增绿等为突破,推动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通过 “微改造” 提升旅游服务功能。该政策为东头村在生态保护前提下,进行村落改造、发展旅游服务业提供了具体的地区性政策指导与实施方向。
03.基础研究
区位分析
东头村位于武汉市东湖磨山景区,西临鲁磨路,北临植物园,南部与东部直接面向开阔的东湖水域,村庄主街与东湖绿道直接相连。自然环境优越,处于东湖风景区内,周边有 东湖植物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的潜力,但目前存在村落风貌与景区规划愿景不协调的问题,需要进行环境改造和产业优化 。
乡土文化特征:
东头村作为景中村,仍保持着浓厚的乡土属性,包括传统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等,这些具有鲜明乡土特色的元素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
自然地理资源:
东头村周边有东湖的浩渺湖水、翠绿的湖岸线以及四季变换的自然景色,还有大片的绿化植被,绿化面积高,空气清新,环境宜人,为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的绝佳场所。
建成环境分析
土地资源
农田以零散菜地为主,种植蔬菜、水稻等,因村民自建房与菜园扩张致耕地碎片化,部分被临时非农占用。土壤受东湖湿地影响,以潮土和黏土为主,肥力较高,但长期小农经营或致局部板结。
水文资源
东湖是重要水源地,部分水域达Ⅲ类标准,但受旅游业和周边农业活动影响,存在富营养化风险,需关注氮磷超标。东湖兼具景观、灌溉、旅游功能,需平衡开发保护。沿岸缺少连续滨水步道,部分区域被侵占。
居民聚居点
因历史性土地抢占,呈 “挤占式生长”,房屋间距窄,采光不足,空间利用率低,建筑密度高且无序扩张,建筑品质低,私搭乱建多,缺乏统一风貌空间。
居住建筑
立面风格多样,有传统灰色水泥砂浆墙面、欧式精致小洋楼、简单刷白墙面等,质量有差异,风格缺乏连贯性与美观性。
乡村道路
未形成系统,主干道呈鱼骨状,无环线,未合理分级,内部道路混乱;未实现人车分流,行车与步行流线重合,出行有危险;可达性不强,多道路被占道建设,存在 “断头路” ;停车场稀缺,私家车多停路边空地。
乡村卫生
按规定卫生站应在半径不超1公里设一处,东头村目前无村卫生站。有两座具备公共卫生功能建筑,一座为疫情防控用,一座是东湖绿道配套无害化生态公厕,功能和风貌较好。
乡村服务设施
缺少为居民和游客服务的社区中心、游客中心。民宿因配套不足、环境品质低,未形成产业链,需改造空间以发展民宿及配套产业。
村庄空间构成
交通集散空间集中于村口广场、主干道交叉点及临时停车场,村内水泥路窄,仅满足日常出行;乡野景观空间以滨水湿地为核心,南部古树林与季节性油菜花田是打卡点,但河道有垃圾堆积;非遗文化展示空间汇聚了江西漆艺师吴星等匠人,也是 “马口窑烧制技艺” 的重要传承地;农业种植空间 采用传统技术,抗风险弱,设有采摘体验项目;当地民居保留泥墙青瓦风格,街巷沿东湖绿道延伸,呈 “宅田交错” 格局,主街和巷道有相应宽度尺度 。
经济概况
产业基础及居民收入
种植类型: 东头村农业以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和经济作物(如蔬菜、油菜)为主,邻近水域兼有水产养殖。
从业人口: 结合前期人口调研,务农人口占比达64%,但受老龄化影响,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
收入水平: 以小农经营为主,农业收入普遍较低,且易受市场价格波动、自然灾害影响,经济贡献有限。
东头村属复合型产业资源型村落,当前产业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农业收入占村民年度收入50-60%,制造业占15-25%,文创旅游业占10-15%。产业类型覆盖第一产业为果蔬种植、水产养殖、第二产业为文旅结合的轻工业、家庭作坊、第三产业为旅游文创、餐饮民宿。
资源方面,文化资源含楚文化、革命文化,兼具观赏性、体验性与经济性;景观资源包括田野、湖泊,属性占比各有侧重。资源开发可带来经济效益,如餐饮、农产品销售、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方向倾向康养度假与休闲文创。
气候分析
武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整体呈现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的特点。
景观资源评价分析
武汉东湖东头村北临植物园,南与东直面 东湖水域,植物景观丰富,骑行线路可赏湖光天色,晴好时能拍水天一色美景。村落布局体现荆楚传统特色,有赫尔露营农场、树下咖啡小院等新兴休闲景观,自然、文化与休闲景观组合度高。但村庄空间形态杂乱 ,自建房与菜园生长无序,部分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公共基础设施缺失,景观管理也有欠缺。
04.概念策划
实施路径
东头村的发展规划基于内外部条件调研,内部涵盖人文、环境等,外部涉及区位、历史等。从生产、生活、生态、历史维度进行资源整合,依据 “共同缔造” 理论,以村民、游客、政府为主体,遵循需求、问题、效果导向,分别开展陪伴式共建、全要素共享、睦邻社共管、多主体共谋,挖掘村庄活力,贴合村民游客需求。
目标定位
总目标:依托东湖生态本底,以“楚风楚韵”为文化内核,通过闲置空间活化、非遗产业导入、景村动线串联,建成集“生态保护示范、非遗体验标杆、村民共富样板”于一体的特色村落,成为湖北省“非遗 + 旅游”融合发展试点村、武汉市景中村改造示范项目。
子目标:
东湖生态绿廊守护地;
荆楚非遗活态传承驿站;
景村联动文旅经济圈;
楚派民居风貌样板村;
规划定位
①景村协同与公共服务职能(公共服务职能):作为磨山景区“景中村”之一,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如游客厕所、休息区)覆盖率不足;村民生活需求与游客服务需求存在重叠。
②文旅融合与体验服务职能(特殊职能):地处磨山景区核心区,距楚城、朱碑亭等景点直线距离均在1公里内,景区缺乏深度体验项目;村内闲置民居可改造为文旅空间。
③生态服务与景观展示职能(特殊职能):东面临湖且被东湖骑行绿道环绕,占据景区15%的滨水生态缓冲带,《东湖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明确限制开发强度,需以生态保护为首要任务;现状东湖骑行绿道年流量超300万人次,村落东缘临绿道界面具备成为“绿道景观节点”的天然条件。
形象主题
“东湖楚韵·共富乡居”:东头村地处武汉东湖磨山景区,突出对荆楚文化韵味的挖掘与展现,呼应规划中“荆楚非遗活态传承驿站”“楚派民居风貌样板村”等内容,将东湖生态基底与荆楚文化内核相结合,强化村落的文化辨识度。体现通过发展文旅产业实现村民与游客共享、生态与经济共荣的愿景,与 村民共富共享示范社区等子目标紧密关联,展现景村融合、共同缔造的发展理念。
核心策略
楚韵文化空间塑造策略:
①建筑风貌统一:规划将全村建筑改造为楚派风格。
②非遗体验场景构建:将3栋闲置民居改造为“荆楚非遗工坊”,规划木雕展示区、楚绣体验区、漆器售卖区,形成“前店后坊”模式,游客可直接参与手作体验。
景村交通与业态协同策略:
①慢行系统衔接:在村东入口与东湖绿道接口处设置绿道驿站,配置自行车租赁点、休憩长椅与导览标识牌;村内主干道拓宽人行道,铺设统一地砖。
②业态分区规划:规划“一轴三区” ,“楚韵慢游轴”串联非遗体验区、滨湖休闲区、民宿集聚区,与景区观光业态形成互补。
生态宜居环境优化策略:
①滨水景观设计:在滨水处规划“生态缓冲带”,种植芦苇、菖蒲等本土植物,设置亲水平台,种植水杉等本土植物,供游客观赏湿地景观。
②村落环境整治:规划村民活动广场。
闲置资源功能置换策略:
①民居改造指引:明确建筑风格、功能导向。
②公共空间活化:将村东头废弃地块改造为游客活动广场,可举办小型市集。
智慧导览与服务提升策略:
①数字化导览系统:在村口、主干道、景点设置“智慧标识牌”等。
②服务设施配套:在“楚韵慢游轴”入口规划游客服务中心 。
村民参与式发展策略:
①共享空间规划:设置“村民议事角”,可用于召开会议,村民可对民宿改造风格、非遗活动组织提出建议;规划村民文创展售区,村民自制的手工艺品可售卖。
②培训与合作:鼓励村民将自家厨房开放为 “楚味小厨”。
05.全域规划
空间结构分析
功能布局分析
规划“一轴三区”, 楚韵慢游轴为主干道串联非遗体验区,集中3家工坊,设置体验和售卖区域、“滨湖休闲区”在滨水处设置茶饮摊位与观景平台,另设有水杉廊道、民宿集聚区整合现有民宿,与景区观光业态形成互补。
景观轴线分析
主要景观轴线除了串联三区的楚韵慢游轴以外,还有东头村外部的骑行绿道, 串联绿道驿站和村庄楚味小厨餐饮等。次要景观轴线连接村庄南北景观节点,包括活动广场、非遗工坊大棚采摘园与特色农业等,景与村的融合加强村民共治。
道路交通分析
东头村原有宽度为5m-6m的道路系统,未进行人车分流设计,受东头村缺乏停车场的影响而被村民用于停车,实际可用宽度狭窄。本设计对东头村道路改造设计的主道路宽度分为6、8、12m三个等级形成两条环线,拓宽东头村的可达性,满足消防需求。
公共服务设施
根据场地条件,东头村规划设计解决场地缺少部分公共服务设施的问题,在村入口增设停车场、服务中心、村民议事点 等,在靠近游客休闲娱乐的地方增加活动广场等设施 。
滨湖生态区设计
滨水休闲区设计水杉木栈道,栈道沿湖岸线呈“之” 字形延伸,采用防腐木架空铺设,离地50cm,下方保留原生湿地地貌。栈道两侧 密植水杉,株距2.5米,形成秋季红叶景观带,水杉林间混植菖蒲、再力花等挺水植物,丛距1.5米,夏季蓝紫色花穗与水杉绿叶相映成趣。栈道中段设木质休憩平台,采用下沉式设计,低于栈道30cm,四周布置2组防腐木座椅。平台边缘种植高大水杉形成半围合空间,角落点缀菖蒲盆栽与灯柱。
栈道运营实行村民分段承包制,村民负责对应区段的植物养护与卫生保洁,同时可在指定区域设置“楚艺手作摊”展示漆器、绳结等,景区按游客满意度给予奖励。
非遗工坊设计
在东头村内整合三栋民居通过“前店后坊”的模式用以漆器、马头窑、绳结三大非遗项目作为非遗工坊,形成围合式文化空间。
武汉漆器工作室由省工艺大师吴星主持,展示从制胎到髹漆的传统工序,店前展销融入现代设计的漆艺家具与文创饰品。
马头窑工坊内,匠人刘渝南父子保留柴窑烧制工艺,一层为拉胚制作区,二层设迷你博物馆,店前陈列生活陶器与创新瓷砖。
绳结工坊中,传承人将传统编织技法与现代设计结合,创作渐变色彩的立体饰品,店前售卖绳结挂件、摆件等实用品。
三座工坊围合的空地铺设楚式青砖,并设休憩长椅。这里既是村民参与非遗学习、摆摊售卖手作的场所,也是游客的休闲空间。定期举办的非遗集市与公开课,使非遗工坊成为景村文化融合的活力节点。
材料设计
铺装设计不仅是场所功能所需,也是一种艺术表达,是整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针对村内各个功能设计各节点的铺装图案及材质。
1.利用本土建材,就地取材,取于自然而有融于自然 ,选用 生态环保的材料。
2.所选择与整体设计相互协调 的铺装样式,整体和谐自然。
3.楚韵特色凝练成铺装的装饰图案纹样,加入其中能够塑造地方形象,文化意蕴的融入使其避免景观同质化的现象,强调意境和地域性。
06.方案呈现
平面布局
鸟瞰图
东头村景观节点
游客游憩广场
利用闲置空地改造为游憩空间供游客休憩娱乐。
特色农业体验区
利用闲置农具改造景观装置,在稻田中设置栈道观景台
非遗工坊群
以漆器、马头窑、绳结三大非遗项目作为非遗工坊,形成围合式文化空间
水杉木制绿廊
种植水杉等本土植物,供游客观赏湿地景观。
重要节点
村口及活动中心
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楚韵民宿群
楚味小厨餐饮区
绿道骑行驿站
村民活动广场
村庄空间结构优化统筹
08.设计展板
#2
"千年宗祠魂·耕游戴长塘"
湖北省红安县戴家长塘村改造设计
“A gardenia flower, a thriving and beautiful rural area in the tertiary industry”:Landscape design of Dongmenzhai Vill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
课题名称:千年宗祠魂·耕游戴长塘——湖北省红安县戴家长塘村改造设计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规划;研学基地设计;宗祠文化
小组成员及分工:
赵欣雨:前期调研、展板排版、总鸟瞰、总平面图及分析、研学基地区域设计、建模、前后期分析图。
罗佳浩:前期调研、前后期分析图、建模、节点面图及分析、排版。
设计说明:
传统宗祠作为承载村落文化生态系统的核心物质与精神载体,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空间形态退化、功能属性弱化、文化传承断裂等系统性危机。本设计以湖北省红安县戴长塘村为典型研究样本,基于文化生态理论框架,系统解析宗祠文化在历史演进中的生成逻辑与当代转型困境。深度挖掘宗祠文化的历史脉络、空间特征及社会功能。针对当前面临的挑战,通过重塑文化认同强化精神纽带,实施生态修复改善空间环境,推动产业振兴激活经济活力,构建传统宗祠保护与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为同类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范式。
指导老师:季岚
1
场景背景解读
上位规划
构建“双城驱动、三区协同、多点支撑”集约型城镇发展格局
将中部宜居县城打造成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将南部新城打造成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形成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三区:粮油种植区、健康生态种养区、传统优势作物种植区。九园:包括红安苕现代农业产业园、红安三产融合康养园、红福食品花生产业园、老君眉茶产业园、将军红油茶产业园、红安健康菜园红安精品果园、红安道地药园、红安贡家河秀美田园。多基地:老君眉茶种植基地、中药材基地、花生红苕基地、果蔬基地、畜禽基地。
“一主两副、多点支撑”
一主:黄团浠一体化发展区率先融入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重点承接以光谷(武汉新城中心)为主体的大型企业制造与研发机构、高新企业、高等院校、文化创意产业转移协作。两副:麻城市和武六市2个市域副中心城市发挥枢纽功能,形成支撑形成沿江高质量发展带和大别山绿色生态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多点:重点建设红安县城、罗田县城、英山县城蕲春县城、黄梅县城5个县城和巴河新城散花-兰溪新城、蕲州新城、小池新城红安南部新城5个新城
区位分析
太平桥镇位于红安县西南部,与武汉市黄陂区接壤,是红安距离武汉最近的乡镇。湖北省红安县太平桥镇戴家长塘湾地理位置位于武汉市东北部,东临麻城,地理位置优越。驾车仅需1小时左右就能到达武汉。
场地分析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戴长塘村受其影响,四季分明。冬季受大陆冷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平均气温在 2-6℃之间,1 月气温最低。夏季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高温多雨,7、8 月平均气温达 27-30℃,极端高温可达 38℃以上,降水集中,月降水量可达 150-200 毫米 。春秋季节是过渡阶段,气候温和,气温在 15-25℃之间,春季回暖较快,万物复苏,秋季天高气爽,昼夜温差逐渐增大。
光照条件:该地区年日照时数约为 1800-2000 小时,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在水稻、红安苕等作物的生长关键期,充足的光照能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降水特点:戴长塘村年降水量在 1100-1300 毫米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 40%-50% 。充沛的降水为农业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利于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种植 。然而,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容易引发旱涝灾害。
研究背景
传统古村落形成时间早,建筑环境、选址格局等变动小,留存着大量历史信息,像建筑、街道布局能直观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特征,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实物见证。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2025年)进一步要求到2027年实现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40%,重点推进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整治与文化遗产活化,戴长塘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
场地分析
整个村落座北朝南,是是典型的“燕子地”。全村四周建有寨墙东、西、北有寨墙(抗战时期被毁)建有三个寨墙门,寨墙内建筑格局分5个南北走向,3个东西走向巷道构成。每条巷道5—6户居民不等。建一总巷道门谨慎。巷道用山石铺成,地下构筑有纵横交错的排水沟道,入室为鼓屏阁扇,厅屋中间有天井采光。雨水四水归池,步入正堂,构有龙门撑架,架下鼓屏阁阁扇,木阁楼互通,屋外前檐用当地材料青砖敢脚石建成,雕檐画栋,用蓝料颜色绘有腾祥图案,屋顶两端建有典型荆楚居民风格龙形兽台。
产业分析
收入类型:太平桥镇以农业为主导,戴长塘村参与全镇的粮食、油料种植及干鲜果基地建设。2005年全镇人均收入1933元,近年通过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2019年,村内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示范行动,拆除危旧房、改建花坛,推动“花园式村庄”建设,反映乡村治理与生态振兴的实践。以粮食(稻谷)、油料(菜籽花)、果树(杜树,杏树)为主,收入与从业人口:农业劳动力占居比约50%,农业经济综合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约45%。
二三产业结构:二三产业目前发展相对薄弱,尚未形成显著的特色或规模。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村内无,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村内产业基础薄弱,目前村民的收入主要以传统农业与外出打工为主,二三产业是待开发的状态。
土地流转与村集体收入:部分放置给企业和大户种植,租金约为年每亩600到700元;村集体主要来源于土地租金,项目承包分成等。
历史文化分析
村落形成:村内周八家垸始建于元末明初青墙黑瓦、石巷幽深,排排徽派建筑整齐划一,见证村落悠久历史。1987年撤区设乡,长塘村改称戴长塘村,隶属太平桥乡。1999年撤乡设镇,隶属太平桥镇至今。
政策扶持与规划引导:2013年,戴长塘村入选湖北省传统村落名录,政府投入资金 120万元,对12栋古民居进行修复,恢复传统元素。于2021年10月列入红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晋升为中国传统村落,获得中央财政专项保护资金200万元。
环境建成意愿
凝聚多方力量,建强为民服务
构建“村党组织+塆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三级组织体系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广泛参与、多方力量融入的乡村治理局面,凝聚共同缔造的强大合力。
就业压力:村民外出务工流动性明显,进城工作者主要流向武汉,广东等;少有人数在镇上实现经营性创业,非农业劳动力占比接近50%
村庄绿化:绿化工作对村落形象的美观性和舒适性改善获得了较高认可。有一定提升,还可以在绿化种类、布局上进一步优化
公共设施:通过清理垃圾、拆除违建,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但部分村民反映公共设施维护不足,文化广场健身器材损坏未及时修复等问题
乡村产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餐饮、住宿等消费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价格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多创业。
卫生交通:希望建设村级卫生室并开通至镇上的公交班车解决就医和出行难题。
2
人群情况解读
人口分析
全村户籍人口1276人,常住人口仅70人。面临人口外流挑战,但通过返乡创业支持政策试图缓解空心化问题。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约35%,中青年人口占比约50%,青少年占比约15%。
就业:主要分为农业劳动力(种植)、外出务工人员、经营店铺(太平镇)、在校学生。村民外出务工流动性明显,进城工作者主要流向武汉,广东等;少有人数在镇上实现经营性创业,非农业劳动力占比接近50%;
就医:就医质量较低,远离大型医院,依靠村卫生室综合服务。
调查反馈
调查揭示传统村落改造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仍面临保护与发展的多维挑战。数据显示,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呈现明显民生导向,道路修缮、水电改造等基础工程成为村民最迫切诉求,反映出改造需从"形象提升"向"功能优化"深度转型。在文化传承方面,表演类非遗的群众认知度显著高于静态手工艺建议通过沉浸式体验场景构建,推动文化资源向文旅产品的创造性转化。
问题汇总
产业瓶颈:目前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特色产业虽有发展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农产品附加值低,缺乏深加工产业,市场竞争力弱未能充分挖掘乡村资源潜力。
基础薄弱:村内道路多为窄小的乡村小道部分路段路况不佳,与外部交通干线连接不畅,物流运输成本高,影响农产品外销和游客进入。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匮乏。村卫生室医疗设备简陋,药品有限。缺乏文化活动场所和休闲娱乐场所。
开发矛盾:作为中国传统村落,部分古民居、祠堂等建筑年代久远,因缺乏维护资金和专业修缮技术存在安全隐患。缺乏科学规划和专业指导,对传统民俗文化挖掘和传承不够。
人员流失:受城乡发展差距影响,年轻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大多外出务工或求学,本村人才匮乏,致农业新技术推广、产业创新村集体经济薄弱,自身积累有限政府财政支持难以满足全部需求资金缺口大,制约村庄发展。
主题定位
以“千年宗祠”为文化锚点,凸显戴氏宗祠承载的千年文脉与宗族精神,强化文化认同感;以“生态”为发展底色,呼应倒水河生态景观带与百年古树群的生态优势,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承载历史厚度,彰显时代价值。
发展构想
文化性空间与传统村落文化基因1+1模式
文化目标:恢复“三纵九横”街巷确保青石板路、古桥、水塘等公共空间的历史原真性。
空间目标:提升古建筑居住舒适度在不破坏风貌前提下引入现代厨卫设施
产业目标:打造古村文化体验区提升旅游收入占村集体收入。带动返乡青年就业。
发展策略
产业融合与特色发展:以本土特色农业(红安苕、红安花生)为根基,激活传统文化产业,形成“一核多元”的产业集群。成立村集体产业合作社,整合红安苕、油茶等产品,打造戴长塘古村严选,通过“企业定制+旅游购”双渠道销售。
农旅融合与多元化发展:以古村落空间为载体,串联农耕文明、生态景观,开发沉浸式体验环线,实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村民参与与共享发展: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产业发展与规划实施,共享发展成果,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村民可通过三种方式获得收入——农房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租金、务工薪酬;村集体收入的部分纳入“村民福利基金”,用于医保补贴、学生奖学金。
3
设计策略解读
空间结构分析
设计策略
围绕 “学趣智享,怡然自乐” 理念,从定位、策略、场地三个维度,构建乡村发展框架,推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
四大规划定位:明确 “研学基地、游客引入、智慧农业、儿童友好” 发展方向,以研学为引擎聚客,借智慧农业塑特色,凭儿童友好拓客群,形成互补协同的定位体系。
四大规划策略:作为落地路径,“片区空间改造” 优化物理环境;“智慧农业升级” 赋能产业;“吸引游客获利” 打通增收渠道;“保障村民生活” 锚定发展根本,确保规划惠民生。
四大规划场地:是策略承载空间,“智慧农业” 落地产业升级,“自然生态” 做优本底,“研学基地” 承接教育体验,“村民生活” 保障居住需求,实现功能分区与场景落地 。
设计愿景
围绕古村发展痛点,从设计愿景、定位及功能关联出发,构建文旅融合、生态发展的乡村规划框架:
古村建设:指出古村 “缺少缓解压力场所、儿童缺少活动空间、儿童缺少自然空间” 问题,明确规划核心痛点 。
设计愿景:以 “亲子互动、寓教于乐、亲近自然” 为方向,提出 “寓教于乐促实践、回归自然体验野趣、智慧农业倡健康、文旅融合保生态” 目标,锚定规划价值导向 。
功能关联逻辑:通过 “研学、自然、亲子、放松” 四大场景(如研学含种植 / 心理等,自然含踏青 / 阳光等),串联古村资源,构建体验闭环,回应设计愿景 。
设计定位:依托戴长塘村 “红安县东南部、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丰富” 基础,明确以 “宗祠(文化场所)” 为核心,打造 “研学基地、宗祠更新、智慧农业、文旅融合” 四大功能,推动 “改善村民生活、呈现独特农业景观、传承乡村文化” 发展 。
建筑重建策略
纵向划分基地改造、功能改造、改造手段、建筑结构、建筑立面5大板块,涵盖整体复绿、功能重构、材料循环等具体策略,以保护优先、功能复合等为核心逻辑,为传统村落改造提供分层实施、技术可落地且延续文化的模板,让古村改造兼顾保护、焕新与实用,推动老建筑新生、古村落复兴 。
总平面图
农旅融合串联樱花风景道、晚枫桥、石光水廊等核心景点,设计“四季体验”游线:春季樱花写生研学、夏季古塘垂钓、秋季梯田收割与晒秋市集、冬季宗祠年俗。
古韵长塘游览动态线:停车场樱→樱花风景道(人在花中走,如在画中游)→晚枫桥(立于高处,细看枫林水乡)→石光水廊→长塘文化广场(村落核心公共空间)→文创市集主题游览路线设计。
稻田生态线:停车场→古塘(配备传统木船)→梯田农事体验(春插秋割,亲子家庭为主)→鱼鳞坝
研学体验线:鱼鳞坝→农趣菜园→育苗基地→山林徒步(油茶观赏地,两侧种植观赏树),配套露营地等康养项目→社区食堂→停车场。
节点大样图
铺装分析
铺装设计是满足场所实用功能的基石,是镌刻于大地的艺术诗篇,作为景观空间的重要视觉语言,为村内各节点量身定制独特的铺装材质方案深度挖掘本土自然资源,选用源于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建材,在降低运辐成本的同时,确保景观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以整体设计风格为纲频精心挑选与之呼应的铺装样式,使各节点自然衔接,营造出浑然天成的视觉体验。
效果图
村庄主入口
樱花观景道路
稻田公园
鱼鳞坝
时光水廊
长塘文化广场
手作市集
社区食堂
游客服务中心
祠堂文化馆
展板排版
01
02
03
#3
农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设计
——以武汉新洲柳河村为例
Rural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课题名称:农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设计——以武汉新洲柳河村为例
关键词:农文旅融合;乡村景观;乡村旅游;公共空间;
小组成员及分工:
霍田佳:部分前期分析、规划策略分析、旅游空间规划设计、文化空间规划设计、后期模型制作、旅游、文化、生活空间效果图制作、鸟瞰图制作、2张展板制作
侯浩东:部分前期分析、产业空间规划设计、前期模型制作、产业效果图制作、彩屏图制作、1张展板制作
设计说明:
本次设计以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徐古街柳河村为例,分析场地现状,探究文旅融合的具体措施和景观设计策略。根据文旅融合的概念出发,以大峡谷漂流为轴,重新规划乡村景观设计,提高柳河村的旅游竞争力,增加乡村旅游的生命力,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指导老师:季岚
01 村庄概况
区位分析
1.场地位置
本项目位于武汉市新洲区徐古街柳河村,徐古街道地处新洲区东北部,东与麻城市夫子河、团风县贾庙乡毗邻,南与道观河管理处、旧街街道,西与三店街道、潘塘街道接壤,北与麻城市白果镇相连,距新洲城区21千米,总面积85.39平方千米。
2.场地交通
柳河村位于徐古街东侧,村湾南侧有将道线和道将线两条红旅线, 东侧有S241与S206相接北侧有S206与S325相接,西侧有沙柳线和S118与S325相接,对外交通便捷。村内银河湾、 门坎山湾及沙垇湾现存7m宽的红色旅游线和沙柳线。门坎山湾有一条宽5m的沥青主路贯穿其中, 另有两 条宽7m及4. 5m的沥青路与红色旅游线相接。
历史沿革
柳河村位于新洲区(原属黄冈地区,1983年划归武汉),可能地处举水河或倒水河流域,历史上水系发达,曾是农耕和渔业的聚集地。村落依山而建,山脉相连 ,柳河村位于革命老区徐古街 ,大别山余脉红旅线穿村而过 ,拥有众多革命遗址 ,村内现存一处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碑 , 红色文化底蕴丰厚。
村民结构和需求分析
1.村民结构
柳河村辖10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湾,350户,人口大约在1000-1500人,基层组织村“两委”成员:5人,实行分工合作与交叉任职。青年、妇女、民兵、纠纷调处等团体,协助日常管理。村内设有柳河小学,另有徐古镇绿化小学、延安希望小学等教育资源。低保户与五保户覆盖困难家庭,困享受低保52户,五保户5户。
2.需求分析
柳河村以老年人为主,少部分中年人和儿童,急需提高农村安全饮用水质量,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农村饮用水实现自来水全覆盖;需要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加强村民联系;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加大乡村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发展农村5G网络;科学布局农村公厕,统筹推进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和农村户厕无害化改造,厕所粪污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加强河塘沟渠整治,消除黑臭水体。实施“扫干净、码整齐、清通透”行动,常态化推进村庄清洁行动“五清一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展村湾小微环境整治。
产业资源分析
02 背景分析
上位规划
规划用地分析
1.武汉总体规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时的殷殷嘱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生态文明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落实“长江大保护”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以生态保护红线为核心,将山、水、林、湖等自然生态要素划入生态空间,保证其连续性和完整性。统筹安排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乡村建设等空间。构建“两江三镇、六轴六楔、北峰南泽”的国士空间基本格局,依托黄陂、新洲等北部山区,以及蔡甸、江夏等南部湖译,形成“北峰南泽”的生态格局。
2.柳河村总体规划
依据传统村落内古村居,多做微改造、精提升,使传统村落“修旧如旧 ”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村落” 真正做到“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
以徐古山下农文旅融合项目统领全村产业发展, 以打造徐古大峡谷水域旅游主推乡村旅游,发挥徐古山下农文旅融合项目带动示范作用,围绕峡谷漂流打造茶乡柳絮水上乡村 ,丰富旅游业态 , 带动服务业就业和民宿产业发展,建成“漂游茶香,红旅华章”为主题的山水相连、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
03 村庄概况
社会概况
村庄管理机制
村民意愿
建房需求
环境资源
村庄现状分析
1.公共服务设施
柳河村目前有村委会一处,村小学一处,书屋一处,三个小商店,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碑。
2.村庄绿化
村庄整体景观基础较薄弱 ,杂物未进行收集整随意堆积 ,村庄入口标识不明显需进行提升改造 ,老街沿线缺少景观打造 ,缺乏供村民休憩娱乐场所。
3.村民住宅
村庄内部建筑农居住房多为自发建设 ,缺乏统一规划设计 ,建筑立面差异较大 , 新老建筑样式对比强烈 ,造成村庄整体风貌较差。 并且存在一些乱搭乱建的情况。
4.基础设施
柳河村基础服务设施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设计,目前能勉强满足村民的日常活动需求。
SWOT分析
1.场地优势
第一地理区位离城区较近,多条线路通过,交通便利,也属于近郊旅游黄金区;
第二具有优质的自然资源,同时村落红色文化丰厚,文化旅游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场地劣势
第一村中景观公共空间较为缺乏,供村民游憩、聊天、集体活动的空间较少;
第二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够,村落的水体作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并未对其进行生态加旅游结合打造;
第三当地区位优势较为明显,但村落并未有良好的第三产业,为村庄的发展提供支撑,比如民宿住宿、文创产品等。
04 规划策略
整体规划
设计目标
以徐古山下农文旅融合项目统领全村产业发展, 以打造徐古大峡谷水域旅游主推乡村旅游,发挥徐古山下农文旅融合项目带动示范作用,围绕峡谷漂流打造茶乡柳絮水上乡村,丰富旅游业态 , 带动服务业就业和民宿产业发展,建成“漂游茶香,红旅华章”为主题的山水相连、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
设计定位
理论引入
发展策略
柳河村位于革命老区徐古街,大别山余脉,红色文化底蕴丰厚,新洲区规划的红色旅游公路穿村而过,发展红色旅游,打造特色节点。
打造新洲大峡谷漂流水域旅游主推乡村,围绕峡谷漂流打造茶香柳絮水上乡村,将会满足散步、休憩、野餐、嬉戏,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恩赐。
围绕油茶田、漂流等休闲业态推进农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底,以文旅产业为核心的农文旅融合生态圈。
05 核心设计
总平面图
柳河村的景观结构根据上位规划、场地性质、草图构思及周边人群需求,将场地分为三大主线和多个景观节点。
1.旅游
通过漂流景观节点形成柳河村景观旅游体验带;
2.红色文化
柳河村红色文化底蕴丰厚,新洲区规划的红色旅游公路穿村而过,发展红色旅游,打造特色节点。
3.产业
以农业为基地,将油茶田通过改造设计了采摘体验、露营区、观光带等,丰富旅游体验。
鸟瞰图
为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自然资源布局以及农业、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将总体设计分为三大块功能区。
1.农业观光体验设计
柳河村种植业以油茶为主,依据村庄特色种植物油茶,设计农业景观,以油茶田为依托设置了集休闲、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农业体验。既增加村民收入,提升村庄整体环境,又能使游客体验农作的快乐,沉浸式感受乡村的生产方式,浸入自然景色的怀抱。
2.红色文化广场设计
柳河村村内有多处红色文化遗址,综合地理位置与文化内涵选取了一处位于中心村的红色遗址旁的废弃场地进行景观设计,将红色文化植入到广场景观的节点中。文化广场不仅作为红色文化的宣传与保护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休闲活动的场地,通过文化赋能,既盘活了村庄的土地资源,又改善了村庄的风貌。
3.漂流景观设计
柳河村内的中心村位于漂流河道的下游,并且有一处现有的游客中心,对此现状进行规划设计,根据休闲、娱乐、观光等需求,沿漂流河道设置了不同功能的景观节点,分别为亲水平台、休闲休憩区、商业街等,为村民和游客提供高质的休闲观光环境。
节点分析
漂流区
休闲休憩区是针对游客漂流过程中需要休憩、补充能量的需求进行设计,其中包括了休闲阶梯、食品售卖区以及休闲座椅,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在休憩的同时,既能补充能量又能观景,也为村民提供了一定的收入。
亲水平台位于漂流的中下段,水流平缓可以让游客观水景,体现自然风光。亲水平台的设计也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法则,以确保游客的安全行和趣味性,放心的进行游览观光。
居民生活区
休闲活动广场主要满足全年龄段的休闲活动需求,增加村民生活的品质,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民俗文化广场以传统民俗文化宣传为主,传承乡土文化记忆的同时,为村民提供活动场地。
景观营造是针对柳河村的现状,为提升整体的村容村貌设计的乡土景观,运用当地的特色植物集群,丰富生物多样性,灵活运用柳河村的特色农作物油茶树,融入到景观中去,体现柳河村的特色,增强游客的认知,吸引游客购买天然农产品,以增加村民经济收入,改变柳河村乡土文化景观缺失的现状。
红色文化体验区
柳河村村内有多处红色文化遗址,综合地理位置与文化内涵选取了一处位于中心村的红色遗址旁的废弃场地进行景观设计,将红色文化植入到广场景观的节点中。红色文化广场主要设计了四处节点分别为入口景观、树阵广场、中心广场、红色文化宣传栏和现有的一处卫生间。
休闲产业区
柳河村种植业以油茶为主,依据村庄特色种植物油茶,设计农业景观,以油茶田为依托设置了集休闲、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农业体验。既增加村民收入,提升村庄整体环境,又能使游客体验农作的快乐,沉浸式感受乡村的生产方式,浸入自然景色的怀抱。
06 展板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