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成果展(一)

发布时间:2025年5月9日 分类:课程设计 浏览量:897

课程简介:《景观艺术设计》为江南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课程注重价值引领、知识传授、问题发现和能力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教学根本宗旨,面对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时代需求,从景观艺术设计解决城乡人居环境问题出发,通过艺术手段强化景观设计对人居环境的重要作用,旨在培养具有系统观和整体观的实干型设计人才。特别注重将思政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融入教学全过程,以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为根基,关注新时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需求,使学生增强作为一名未来设计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

学分/学时:4学分/80学时(1-7周)

课程对象:本科二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居住空间与环境设计

后修课程:城市更新与环境设计、整合创新设计

主教材:史明、刘佳.景观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12

参考教材:刘佳.景观设计要素图解及创意表现[J].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6.1;林瑛.景观设计[J].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1;魏娜.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5

教学内容与特色:《景观艺术设计》课程强调人性关怀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讲求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并重、倡导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兼具。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景观艺术设计理论体系,了解景观艺术设计的原理及各个环节,从而掌握景观艺术设计的原则和系统的工作方法,掌握扎实的设计技能。同时,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帮助同学建立景观尺度感、空间感,认知植物、山石、水体等景观物质要素,观察人在户外景观中的行为特点和习惯,以亲身体验增强对环境的认知。

环境设计2301班 / 指导教师:刘佳

一、课程中理论知识讲授的主要内容

二、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考察与景观节点测绘

三、设计作业:无锡蠡湖大桥公园再设计

作业要求:以无锡蠡湖大桥公园为场地选址,以提供的整体规划图为基础,在整体场地分析和控制的基础上,选择A、B、C、D、E其中一个地块进行详细设计。

◆无锡蠡湖大桥公园基地图

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立体化、教学视角的人文化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首先,教学过程强调分阶段、分层次的设计过程控制,并注重各地块的比较设计,使学生强化“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设计思维,掌握科学系统的设计方法。其次,强化艺术优势,注重艺术对人居环境的提升作用,注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当代传承与转译,以文化和艺术的视角解决场地问题。另外,讲求多元的教学互动与评价方式,持续创新教学手段,实现课程挑战与科学“增负”。强调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习效果的反馈与持续改进。

◆ “宏观”层面的总体控制与分组讨论

◆运用“乐高”种植草模法进行“中观”层面推敲

四、环境设计2301班学生作业展示

◆笔落云烟——之行园/谢一鸣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代表之一无声无息的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体验以及生活情趣,设计遵循古今柔和,生态优先的理念进行景观设计,让人们在城市的喧嚣中也能有一方静心赏宝、放松身心的空间。该景观设计使用空中栈道、阶梯草坪、白色沙地等充满趣味的节点将书法元素结合进园林中,古色古香的亭子更是为整个园区造景提供了富有视觉层次与魅力的休憩之处。书法主题像是给公园披上了一层有着文化韵味的衣裳,整个设计是艺术与空间的结合,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

◆涟动/庄雅鑫

设计以“自然互动 社交休闲”为核心理念,将原有地块引入活水系统,以水为媒,取意“注动”,打造一处人与自然互动、社交与休闲共融的滨水景观空间。通过对水上空间、临水空间和林中空间的设计,营造出多层次的观景体验,同时满足散步、静坐、拍照打卡和儿童玩乐等需求。整个项目以人为本,让游客置身于大自然中,植物设计也大量选用本土乔木与观赏花草,行程四季变化,使整个公园观感层次更丰富。整体设计兼顾生态性、功能性与趣味性,为各年龄段使用者提供了一处活力与宁静共生的城市休闲地。

◆蠡月镜天/王一帆

以“月映万象,境由心生”为核心思想,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月”的天象崇拜、神话叙事、诗词意象、哲学思辨四大维度,构建“虚实相生”的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通过“三重月境”的空间叙事结构,以蠡湖为镜面,倒影天穹明月,打造“天上月-湖中月-人间月”的三重月境,形成集文化传承、生态教育、艺术体验于一体的主题公园。

公园内三大节点:广寒仙亭以《淮南子》神话为基,打造以天宫为灵感的虚实神话月境:望舒台以满月和残月的造型呼应苏轼“月有阴晴圆缺”的哲思,玉轮镜湖荷影映圆月,月影迷踪以竹径银菊构建光影秘境,演绎“天上-湖中-人间”三重寻月诗境。

◆蓬·花影照客眠/廖冬梅

“蓬·花影照客眠”方案旨在通过中式园林设计手法,结合自然水体和植物景观,打造一个充满诗意和宁静的休闲空间。设计以荷花、樱花、梅花等为主题,通过游船、小岛、亭子等元素,营造出一个四季有景、动静相宜的园林景观。设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游客提供一个放松身心、享受自然的绝佳去处。整个设计以水为魂,以花为媒,通过流线的引导,让游客在移步换景中感受花影婆娑、水波荡漾的诗意生活。

◆归云岫/王莺燃

设计为以“风、花、雪、月、云”五意象为灵感的主题公园中的“云”主题板块,通过对“云”意象的空间化转译,探索自然景观中的漂浮感、轻盈性与精神归属。本地块主题定名为“归云岫”,取“云栖山岫、归于心境”之意,旨在打造一处动中有静、行中有梦、游而可归的沉浸式景观体验地。“云”在古典文化中,象征逍遥、漂浮、无常而自由。在设计中,将“云”作为空间叙事的线索,通过地形、植物、动线与水体构成多维体验节奏。设计以“步入云境、沉于云心、隐于云岫为三重空间逻辑,引导游人于自然中行走、观赏、沉思,最终抵达内在的静谧。“云”作为本地块主题,强调空间的轻盈、漂浮与时间流动感。登云台位于樱花缤纷的小山之上,三径通曲,引人步入“云起”之境;三澜屿三面环水亭中观云映水,营造“云栖心间”的沉浸体验;浮岫亭藏于假山石间,拾阶而上,似云隐于山,形成一场“入云归静”的精神收束。人在游走中如入云岫,感受自在、松弛与内心的归属。

◆金晖辰影/刘志成

设计以“日落黄昏·时光流转”为核心立意,将中国传统时辰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相融合,打造一处承载时间诗意的沉浸式空间。设计紧扣“酉时”主题,通过文字雕塑、镜面水景、五行植栽等元素,将抽象的时间流逝转化为可感知的光影叙事:浅水池倒映天光云影,雾森系统营造朦胧暮色;栖霞观景台以阶梯式朝向西方,引导游客追踪日落轨迹;金乌花园通过金属装置与金色花卉,隐喻“酉”属金、应秋的哲学意象。公园兼顾功能与美学,设置黄昏市集、暮光草坪等,激活市民的黄昏社交与文化体验。太阳能遮阳棚、生态净水池与耐旱植物群落,呼应自然节律的循环本质。这里不仅是休憩场所,更是一座“时间的容器”,让人在暮色中重拾对天地时序的敬畏,于城市缝隙里触摸永恒。

◆涧竹韵/丁小斐

“新月隐修竹,清风开小亭”。竹作为中国古典映像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之一,给予人们清新幽谧,安神静心之感,当近城市发展过快,多数人整天跟随快节奏而漂泊,安抚燥热的心灵是人群找回生活真谛的钥匙,作者想通过与竹结合的景观设计帮助人们在高楼林立地大厦之间寻到一丝轻松平静的风声,整个设计以山水竹林,放松身心为主题,将地块分为娱乐区,休憩区,观景区,公共活动区四个区块,并将竹林,山水,林荫等古风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游客更加沉浸的置身于自然中,达到心灵的净化和放松。

◆城市绿洲/袁艺铭

在快节奏、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中,人们长期被钢筋水泥包围,身心疲惫,因此人们内心都渴望一片能喘息的自然绿洲。本设计以“逃离城市,回归自然”为理念,打造一个沉浸式的自然体验空间,让人群在短暂脱离城市的繁忙,重获宁静与生机。依据自然主题,基于场地本身地理条件优势,场地整体分为“风行云径”“林间课堂”“湖光十色”“涟漪探趣”“日出剧场”五个部分。其中,D地块“林间课堂”,从生态教育思维出发,打造寓教于林的自然课堂,让人从“触觉”“听觉”“视觉”感触植物的花与果,看到植物的起源,唤醒并找回人与自然最初的连接。

◆未央泽/袁圣卿

设计围绕为“新生”概念展开,“新生”是各个层面的概念,不仅仅为新生命诞生,也是精神蜕变、重塑自我的“新生”,“新生”不是某一个瞬间的奇迹,而是一个温和而深刻的过程。被压力裹挟的时代,人们需要的不只是休憩空间,更是心灵可以重新呼吸的栖息地,本地块尝试用自然唤醒感知,用空间引导缓释。每个节点皆承载着心灵旅程的某一阶段,以自然结合人为概念探讨生命在不同层面上的更新与觉醒,引导人完成一次关于自我的“精神新生”。游客在其中行走,不只是在景色中移动,更是在自己的精神地貌中穿行,完成一次内在的重启。愿每一位踏入此地的游客都能在自然的回声中,完成一次关于自我的“精神新生”。

◆流光栖木/张孝婷

设计以光影为笔触,自然为画布,打造一处游离于观实与虚幻之间的沉浸式视觉艺术空间。设计以“光的流动”为核心,通过荧火草坪,空中栈道,镜面樱花林三大主体,构建昼夜迥异的奇幻体验;白昼时,阳光穿透棱镜折射出七彩光斑,与镜面交叠成无限廷伸的樱花林;入夜后,荧光苔藓与主物灯饰悄然点亮,仿若坠入星河密林。游客可穿梭于光影交错的回廊,触摸感应式光墙触发涟漪般的色彩变幻,或在露天剧场观赏以自然无素为灵感的全息叔事演出。设计融合科技与自然,借由光线的虚实、明暗、动静,引发人对空间感知的哲思,重塑森林与光影的诗意对话。

◆陶然砂韵/谭天

“陶然砂韵”紫砂壶文化主题公园是“五色无锡”总主题的紫色部分。以“陶然自乐,砂引为趣”为设计主旨,让紫砂壶的工艺美学与无锡山水的灵秀气质相融合。公园中的植被多有紫叶李,枫树,鸡爪槭,无患子,鹅掌楸等随季节变换颜色的树种,或紫或黄或红的叶子与紫砂朱泥色系相对应。湖畔广场上设置的紫砂壶文化介绍展览墙,隐秘于水杉林间的“陶然居”——陶艺工作室都能对紫砂壶文化进行科普宣传与实践推广,让游客在闲庭信步间了解到紫砂壶相关知识,在俯仰天地时体味砂土真趣。

◆听风吟/张曦尹

“飒飒西风满林间,吹散黄云照暮山”,本设计以风为媒,取其形、声、动三重特性,勾勒出一条流转通透的游览路径。整体布局顺应地势水脉,于疏林草地间织入水面、曲径与空间围合,形构风的流转轨迹。游者随路径而行,目随风动,声随心至,于行进间感知自然节奏与空间节制。节点布局以动静结合,或静观水起风涌,或驻足林下听风低语。风之形可感,风之声可闻,风之意难言却深藏于景之深处,予人以清远意境与心灵回响。

◆听风水畔/户思雪

设计以五感中的听觉为主题,设计了一个声音的公园。风无声也无形,但当风吹过,世间万物便有了动静,发出声音。风吹过榉树林,我们听见叶落的声音;风吹过水面,我们听见水荡漾的声音;风吹过“千铃落樱”,我们听见风铃的叮当;风吹过“幽篁涧”,我们听见簌簌竹叶的摇晃。不止自然的声音,在“听风水畔”,会有孩子的笑闹,年轻人自由的琴音,老人幸福的吹拉弹唱。希望在“听风水畔”,人们可以遇见声音的美好,享受声音的世界。

◆暮雪交辉/魏怡然

无锡气候温和,冬季降雪稀少,然而市民对冰雪景观与冬日氛围有着热切向往。基于此,我们期望在这座城市的湿地公园内,通过人工意象设计,巧妙融入雪元素,打造一处全年可赏、充满浪漫与梦幻色彩的特色空间,满足市民亲近“雪境”的愿望,丰富城市休闲体验。秉持“幻雪生境,融情于景”理念,突破自然降雪局限,运用艺术化、创意性的设计手法,将雪的形态、质感、意境以人工方式呈现,使其与湿地生态和谐共生。在展现雪之美的同时,挖掘雪文化内涵,营造富有情感共鸣、兼具科普与娱乐功能的城市休闲胜地。

◆拾味泊月/张力月

设计以“拾味泊月”为主题,采用味觉为主题,为五感(嗅、触、视、听、尝)的分设计公园。寓意在静谧的月色下,轻拾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味觉之美。设计联合水景,设计了果蔬品摘园、味觉花圃、水边品茶亭、味觉感受广场等多种类别的味觉体验区,打造诗意与趣味共生的味觉体验圣地。

◆逐风之翼/孙可

设计主题灵感源于人类的生命周期:新生、童年、青春、成熟、老年。选取地块的主题是青春。青春是人生中充满挑战与活力的关键时期,我努力让这里的土地展现青春的生机。篮球场与滑板公园为场地增添运动的激情,每一次跳跃、每一道划痕都追逐着风的方向。在樟树、榉树的绿荫下,看柳树随风摇曳。樱花、桂花、梅花等花朵在不同季节绽放,如同青春多彩的梦。希望在这里游客能享受青春独有的逐风之旅。

◆未时/林宥成

设计以“未时”(13:00-15:00)为主题,打造一个融合时间哲学、农耕文化与自然体验的景观空间。未时作为午后阳光西斜的时段,象征着丰收、休憩与时光的沉淀。设计从“五行属土”、“曲水流觞”、“悠闲休憩”三个维度切入,通过夯土墙、陶土雕塑、日晷装置等元素,构建具有时序叙事性的景观场景。空间布局上,“流觞木蹊”作为核心观景节点,结合曲线木阶,引导游客感知光影变化;“昳晷台”为游客提供了z轴上不同的观景体验,与曲线木阶形成场地最好的观景视野;“觞曲岸”以蜿蜒的亲水台面还原曲水流觞的雅集传统;“墒憩苑”则以夯土围合休憩区,营造静谧的午后氛围。植物配置上选用黄绿色系作物与芳香草本,加以黄褐色系作物做点缀,呼应“土润溽暑”的未时特征。整体设计将时辰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游、可憩、可悟的空间序列,让人们在行走间体会“日昳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智慧,完成一场与时间的对话。

◆稚趣踏歌/陈周彤

公园名称取自李白《赠汪伦》“忽闻岸上踏歌声”,踏歌是古代的一种歌舞形式,适合描绘儿童玩耍的场景。公园以人的一生为主题,通过环形生命廊道串联,用植被色彩与地形变化演绎人生阶段,让不同年龄段的游客都能找到共鸣,在自然流动中感受生命延续的力量。主要设计地块地形平坦,草地开阔,作者试图用常绿密林,草坪,浅溪,儿童游乐设施区,沙滩构建儿童自由探索网络,创造安全舒适,多元素的活动空间。

◆辰曦跃动/吴博研

地块景观主题名叫“辰曦跃动”,是以十二时辰中的“辰时”和“运动”为元素的一块充满活力的景观场地;辰时为一天中的早上7点至9点,正是人们晨练运动的好时间;于是在地块中设有多处运动地块(晨练广场,运动草坪,樱花步道,红枫步道,银杏步道,望湖步道),以及休闲地块(亲水台阶,能量补给站,沿湖草坡,水上栈道,出水平台),场地景观植被富有疏密节奏,且有各种不同充满活力的色彩,是周围市民运动休闲的好去处。

◆申栖杉霭·水镜秘境/陈渝隆

“申时,日昳而万物沐晖”,撷取《诗经》中“栖迟”之境,以红杉森林为载体演绎申时(15-17时)光影哲学。设计以“杉为骨、水为脉、石为砚”,通过石滩杉影、雾亭观霭、栈道听溪三大核心场景,构建动态自然剧场——斜阳穿透层叠杉林,在溪石上投射水墨波纹;氤氲水汽沿栈道升腾,与格栅亭台共织朦胧光幕;倒伏朽木的菌丝脉络与苔痕石隙,皆成天然时间刻度。全园以材质触感(木质栈道肌理)、声景层次(溪鸟合鸣)、光影戏剧(申时专属斜射角度)触发五感通联,使游客在行走间感悟“暮色未至而生机渐隐”的东方自然观。区块与其余四时辰园区通过水系、林冠线、晨昏色温渐变形成时空叙事链,五境共构“天时映山水”的沉浸式古典园林当代转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