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加载99%】室内建筑设计工作室 2025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

发布时间:2025年5月24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768

 

 

99%,张力迸发

期待盈极,绽即抵达

1%,臻境无涯

破界为门,艺海无涯

9

室内建筑设计工作室

Interior Architecture Design Studio

室内建筑设计工作室在承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建筑装饰设计,公共以及居住空间室内设计的研究活动,致力于结合社会项目实践的工作室教学培养模式,项目进课堂,课题论实践。培养面向各建筑/装饰设计院、院校、装饰工程公司及房地产开发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才。

室内建筑设计工作室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

《梅园村品牌化陶艺工坊空间设计》——柴子安

《城市边缘公交换乘空间改造设计》——方一恒

《基于地方文化遗存保护和重塑的老屋营地设计》

——刘禹

《以剧场为核心的工业遗迹再利用》——楼炎青

《绿色开放共享的皂里湖骑行驿站空间设计》

——马奕睿

《数字时代的品牌服饰零售空间创新型设计》

——王悅

《新浦海塘超级渔货加工厂体验空间设计》

——吴子洁

《小型海塘图书馆空间设计》 ——郑诚

展览开始

《梅园村品牌化陶艺工坊空间设计》

姓名:柴子安 指导老师:周韦纬

作品说明:

本作品选址位于浙江省慈溪市梅园村,该村两面环山,风景优美,自然条件优越,曾作为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辉煌一时。

设计主题:通关观摩瓷器的制作过程,我提取了陶坯制作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步骤并转换为新的设计语汇融入到我的作品中去,同时作为一个在农村中的文化地标,我又提取了泥土、涟漪等带有乡村文化的元素融入到该作品中。

核心理念:打造一个具有陶艺、茶咖、创意艺术、研学,并能传承乡村文化精神,凝聚村民文化认同感的公共空间建筑。

《城市边缘公交换乘空间改造设计》

姓名:方一恒 指导老师:钟俊杰

作品说明: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边缘换乘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常出行的需求,形象陈旧落后,功能不完善。作品项目将通过调查和研究来设计一个符合公交运行以及人流换乘的空间,再结合城市更新大背景下挖掘不同的人群需求和当地文化特色,在改善城市精神风貌的同时打造一个能够提升居民出行幸福感的建筑空间。

《基于地方文化遗存保护和重塑的老屋营地设计》

姓名:刘禹 指导老师:顾帆远

作品说明:

通过一系列公共空间的恢复、改造和创造,激发当地文化遗产的复兴,化墟为园,从孤立的老屋走向编织的场所。建造体系的不同显得营地建筑有些各自孤立,单体建筑的存在感需要被弱化,而营地的整体场所体验需要被加强。将原本完全内向的老屋由此呈现出“内向型院落”和“外向型风景”并存的空间感受。对松阳民居聚落的乡土建构体系展开研究,梳理与当地自然资源、气候环境、复杂地形、生产与生活方式及文化特征相适应的空间型制和稳定的建造特征。

《以剧场为核心的工业遗迹再利用》

姓名:楼炎青 指导老师:顾帆远

作品说明:

本设计聚焦于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对话。以慈溪钢材仓库工业遗存为载体,通过保留原始结构柱与顶部框架,将代表慈溪发展的海塘聚落布局类型中的鱼骨状与十字形植入原建筑,实现建筑肌理与海塘聚落空间基因的现代转译。内部以红色元素串联社区型文化空间,通过声学优化的多功能剧场、排练厅及天台剧场等复合场景,激活围垦文化记忆。以工业遗产再生推动老城文化复兴,打造兼具历史厚度与当代活力的城市文化新容器。

《绿色开放共享的皂里湖骑行驿站空间设计》

姓名:马奕睿 指导老师:周韦纬

作品说明:

设立骑行驿站,为骑行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平台,既可以推广骑行文化,弘扬运动精神,又可以响应绿色低碳号召,促进景区焕发生机。骑行俱乐部的设计和功能以安全、便利为核心,项目不仅关注骑行者的基础需求,如休息、补给、维修、交流等功能,还希望通过空间的合理规划和设计,使骑行者能够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数字时代的品牌服饰零售空间创新型设计》

姓名:王悅 指导老师:顾帆远

作品说明:

时代快速发展,传统的品牌服饰零售空间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革命,应不再局限于是一个商品交易的地点,更应该是一处体验式零售空间和社交中心,或是拥有不断变化的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展示空间。

以过去和未来交织,梦境与现实碰撞。以空间叙事和视觉谜题的设计手法打造一个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创新超现实设计风格的地标性品牌服饰零售空间建筑。

异样的碰撞使空间就像梦中一样,无数熟悉的元素以从未见过的组合方式呈现于眼前,丰富的材质在此创造性的交织,共同构建出一个充满复古时尚感与怪诞个性的超现实空间。

《新浦海塘超级渔货加工厂体验空间设计》

姓名:吴子洁 指导老师:钟俊杰

作品说明:

后疫情文旅复苏背景下,针对慈溪新浦十一塘滨海区文化彰显不足、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以共生理念构建渔货加工厂体验空间,激活青瓷、围垦等文化基因。设计顺应潮汐地形高差,采用负建筑手法将三层体量隐入自然,形成“旧文化-新加工-真品味”连续性叙事空间。

白色主体建筑通过模数化展陈、玻璃幕墙与遮阳格栅系统,实现虚实共生的光影表达。一层临湖设咖啡休闲区,二层以腌制工艺实景走廊串联文化展厅与海鲜餐厅,三层屋顶花园强化观景交互。渔网、船帆等元素转译于空间细节,结合潮汐节奏打造“游望”动线,引导游客感知滩涂民俗与饮食文化。项目以文化符号重塑海滨地标,延伸渔港功能,推动慈溪边缘区文旅升级,强化地域认同与生态韧性,为滨海城市更新提供轻干预范式。

《小型海塘图书馆空间设计》

姓名:郑诚 指导老师:钟俊杰

作品说明:

海韵书堤”以杭州湾潮汐为脉络,以“共生”为核心,融合慈溪围垦、青瓷、移民文化于空间叙事,通过阶梯退台、悬挑观景台呼应海塘历史;玻璃幕墙引入自然景致,潮汐窗框定格时光流转。立体分层打造开放共享的“文化磁场”,生态技术回应自然节律,使建筑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精神容器,重塑人与土地、文化的深层共鸣。

展览现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