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美术学院2025届设计艺术学院本科毕业生获奖作品(五)
发布时间:2025年7月3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914
01
西府共生集—基于西府文化的数字空间设计
作者
席海兰、凌佳雯、翁未央
-
指导教师
陈钟
-
作品说明
“西府共生集”以西府传统文化为根,融合3D打印与AR技术,将西府文化符号转化为互动式展示道具。作品巧妙融合传统与未来,探索出虚实共生的场景系统设计路径,为观众带来沉浸式文化体验。
02
诗以载态——《诗经》文化基因下的动态场域创新
作者
张婧怡、洪彤彤、杨志成
-
指导教师
陈钟
-
作品说明
设计以《诗经》为叙事源点,围绕“自然、劳动、情感、仪式”四种文化状态,构建融合非线性叙事与旋转的沉浸式数字展览。观者化身为“诗态感知体”,在行走中探索传统文化在数字语境下的当代表达路径。
03
大脑情维乐园—沉浸式科普体验游乐空间
作者
唐莹、孙金笛、陈桐悦
-
指导教师
王祁-
作品说明
“大脑情维乐园”沉浸式科普体验的虚拟空间,是基于大脑情绪管理与调节情绪神经递质的多感官设计,通过AR光影、脑电波互动、情绪迷宫等互动形式,让游客看”神经递质流动、情绪调节的实时反馈,破解“大脑黑箱”认知障碍。用游戏化体验推翻”仅用10%大脑“左右脑分工论“等伪科学认知。“大脑情维乐园”不仅是游乐场,更是一座可交互的神经科学实验室,它让公众在欢笑中理解情绪的生物本质,在游戏中掌握心理调节工具,最终推动”脑健康”成为大众常识,为未来人机共生社会奠定认知基础。
04
祈花新韵——非遗缠花复合型商业空间设计
作者
张佳欣、杜嘉慧、吴佳慧
-
指导教师
王祁
-
作品说明
在数字化、体验化浪潮下,传统文化面临从“被观看”到“被体验”的挑战。本设计以“非遗缠花”为核心,打造集文化展示、互动体验、社交休闲与美学消费于一体的复合型商业空间。空间不仅是物理容器,更是文化情绪与个体记忆的发生场。设计采用“多元融合、情境共生”的布局,将缠花与场景化体验、数字媒介、手工互动、艺术零售等元素结合,构建有文化深度与商业活力的公共空间。展厅融合“故事化叙事”与“感官沉浸式体验”思维,通过主题展厅串联缠花的历史、技艺、现代演绎与创意转化,观众以“探索者”身份穿行,建立对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认知。
05
霄游-东方哲思下的未来太空穿戴系统设计
作者
弓孙越、杨馨怡、高天
-
指导教师
张弘毅
-
作品说明
本作品聚焦于未来商业太空旅行舱外活动,是中国面向民用市场的轻量化舱外宇航服系统创新设计。设计深度融合东方美学精髓,凝练“吴带当风”意境,通过游云曲线、疏朗留白与气动飘举的形态语言,赋予在太空舱外场景下灵动飘逸的独特气韵。
06
微干预式深海考古潜水器内饰设计
作者
叶素娟、蔡梦玲
-
指导教师
刘莹
-
作品说明
现有深海载人潜水器内饰存空间布局不合理、操控台易误触、座椅人体工学设计不足、舱壁视野受限等问题。本设计重构布局,优化空间,科学排布操控台,采用人体工学座椅,使用透明舱壁扩视野,考古时借助多重技术实现微干预挖掘,平衡功能性与人文关怀。
07
Wheel Talk-老年无感数据陪伴智能轮椅设计
作者
高思丹、李木千、蔡盛瑗
-
指导教师
王馨
-
作品说明
此创作针对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需求,构建智能化下肢康复训练系统,对推动康复医疗设备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设计突破传统康复设备的被动训练模式,为患者康复训练提供新思路,展现较强的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
08
春风垂直起降飞行器
作者
孙岩、苏乐南、陈箐婕
-
指导教师
雷思梦
-
作品说明
在国家推进低空经济背景下,灵感来自智性未来主义风格与“无界·西美”结合,借以开放式骨架设计以及产品化设计语言来打破人与自然的隔阂,将人们代入全新体验中,通过骨骼外露式结构语言打破物理边界,实现人,飞行器,自然的动态共鸣。
09
CLASP智辅·步启多模态机械臂辅助下肢康复系统设计
作者
李曼钰、汪甜甜、王锦琦
-
指导教师
王馨
-
作品说明
本研究针对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在转移过程中存在护工依赖性强、自主性不足的问题,设计了一种融合人体工程学的机械臂辅助康复设备。该设备采用机械臂辅助技术,实现在患者从轮椅到康复仪器的自主转移。通过高精度轨迹控制与人体工程学设计,优化了转移路径、支撑角度和操作流程,最大程度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
10
城市身影
作者
陶孜
-
指导教师
吴林桦、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