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设计与媒体艺术系2025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7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381
<视觉传达设计>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设计与媒体艺术系2025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以“Ctrl + Living:未定义的日常”为主题,关注日常生活与学习场景的现实样态,并提出至少三种层面的思考。
首先为凝视日常,探寻在技术语境中的生活场景,如社交、消费、娱乐与出行等。其次为信息接受,关注媒介传播的载体与接受方式的延异。再次为重构边界,直视虚拟空间、现实空间与物理空间的交融样态。
本主题期望通过哲学思考回归于设计驱动,通过作品探索信息接受主体——“人”的价值方位,“他们”在历史的、生活的、技术的和数字的等不同介质中的“日常”。此时,日常思考的厚重感、真实感与现实感表现如何,数字技术的价值旨归何方,重新思索科技如何重塑日常,探寻人与技术共生的生活边界与意义 。它们以开放式命题的方式,为学生带来多元的思考与设计路径。
优秀毕业作品
-本科生-
作者姓名|罗艺镈 李美琪
作品名称|浮生梦记
指导教师|李翔 蔡端懿
作品简介|作品围绕《浮生六记》《闲情偶寄》《中国美学通史:宋金元卷》等传统美学著作,参考其中对生活美学的追求及相关故事情节,将着眼点定于宋代生活美学。作品结合中国传统美术风格与现代科技元素进行视觉提炼与创新,展开探索类游戏的交互设计。当代生活存在高压内卷,年轻人在时代浪潮中前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对意境的追求?如何探索、发现并领悟生活中的细微美好?这些正是我们希望通过作品带给观者的思考与感悟。
作者姓名|宋佳韵 陈芷瑶
作品名称|出逃异托邦
Escape from the Lavatorium
指导教师|赵帅 黄晨
作品简介|作品针对“网络厕所”这一数字化暴力新形态,通过构建心理压力场的空间转译模型,将抽象的“网络厕所”暴力元素转化为可感知的物理交互系统。通过Unity引擎的实时渲染、音效以及现场的3Dmapping投影交互等设计表现手段,实现视觉、听觉、触觉动态的叙事过渡,隐喻数字原住民在认知到暴力机制后的心理重建过程,达到引起人们关注和疗愈部分暴力受害者的目标。
作者姓名|唐振超
作品名称|身在民韵
指导教师|何宇
作品简介|在传统演出中,观众多为被动接受者,而《身在民韵》交互式演出则希望通过交互设计,将观众转变为积极的演出参与者。
作者姓名|杨琳彬
作品名称|菌织万物
Loom Bloom
指导教师|许亮
作品简介|《Loom Bloom》(菌织万物)是以真菌微观形态为灵感来源的文创品牌设计,以“腐化中的新生——生命转化之美”为核心叙事主题。设计打破“腐朽=死亡”的传统认知,从真菌在生态系统中作为分解者的角色出发,将菌丝网络、孢子形态等微观结构转化为视觉符号,结合3D建模实现科学可视化,传递“生命循环与资源再生”的自然哲学。品牌理念融合生命哲学与生态美学,通过真菌分解有机物、孕育新生的过程,呼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受众重新审视自然生命的价值。
作者姓名|李碧晗 刘若琪
作品名称|遗梦奇旅
指导教师|李翔 蔡端懿
作品简介|夜风翻动泛黄的密码本,铅笔痕迹在月光下悄悄晕开。毛绒小熊歪倒在书桌角落,而梦境的门,正从模糊的涂鸦里缓缓打开⋯《遗梦奇旅》是一款关于“找回童真”的2D点击类短篇解谜游戏,你将扮演因为忙碌生活而迷茫的主角,随他一同跌入儿时绘制的奇幻世界。
作者姓名|李析泽 曹静怡
作品名称|谣言小镇
指导教师|靳太然
作品简介|谣言小镇是一套双册互动立体书,用实体机关把抽象的谣言辨识变成有趣的具身体验。上册用转盘、海浪机关模拟谣言加工厂,儿童动手组合谣言气泡形象,亲身体验虚假信息是如何产生的;下册化身侦探小队,通过两位角色的引导还原真相。书里没有说教,但每个翻页、拼图都在点明绘本寓教于乐的作用:引导读者理解看清信息比转发更重要。
作者姓名|程悦 胡曾琪
作品名称|再构橙光
指导教师|黄晨 赵帅
作品简介|为缓解环卫工人的身份认同矛盾、中断其可能面临的恶性循环,本设计从“改善环卫工人公益海报宣传形象”切入。首先展现大众对环卫工形象的刻板认知现状,再利用互动行为隐喻解构刻板认知,进而重点探索环卫工在职业角色之外的个体生活故事,重构出积极、真实且多样的新环卫形象。在实践中,本设计以互动海报与交互动画为主要载体,基于真实的环卫图像素材,以高饱和的几何设计风格传递新颖轻松的情感与审美。促进新环卫故事的传播,提升大众对环卫工人群体的了解与认同,并小幅度地向环卫工人群体提供反馈。
作者姓名|梁旭鸣
作品名称|连接
指导教师|李文愉
作品简介|三个热爱游戏的普通青年的故事。
作者姓名|高军 林欣仪
作品名称|瞳游
指导教师|王蓓
作品简介|《瞳游》系列的儿童立体书包括以四季为主题的四本立体隧道书。作品将儿童的众多户外活动与游戏,按照四季轮换的时间概念进行划分,旨在有效地帮助儿童认识自身活动与自然变化间的关系,认知四季的不同自然特征,让儿童群体在新奇的阅读体验中产生户外活动的兴趣与亲近自然的意识。
作者姓名|何照君
作品名称|数字世界的童年
指导教师|王莉莉
作品简介|《数字世界的童年》是一部关注儿童成长与媒介环境的原创动画短片,讲述了主角菜菜在高科技世界中迷失自我,偶然穿越至自然世界后,重拾童真与情感温度的故事。作品通过双重世界设定,探讨儿童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平衡,引发观众对数字时代童年状态的思考。
作者姓名|贺一鸣
作品名称|偶然驻足
指导教师|李贞
作者姓名|沈凝浓
作品名称|魔方
指导教师|李文愉
作品简介|作品始于对理想与现实割裂状态的体悟,聚焦科技文明的双重性。作品以未来废土为基底,通过能源魔方、角色编号等设定,探讨技术发展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辩证影响,叩问技术理性下的人性价值与文明走向。
-研究生-
作者姓名|王婉格
作品名称|“启明星”弱视儿童视觉训练服务设计
指导教师|何宇
作品简介|“启明星”弱视儿童视觉训练服务设计包含训练系统、测试系统与宣传系统三部分,从需求动机层、游戏结构层、内容表现层构建分层设计框架,贯穿儿童的训练与治疗全阶段,通过游戏化设计策略提升儿童的训练依从性与视觉功能。
左右滑动查看海报图集
作者姓名|陈思言
作品名称|食趣园
指导教师|许亮
作品简介|本设计通过构建多层次家庭食育体验模型,打造了“食趣园”品牌并提出了相应的工具包实践方案,为儿童家庭食育提供了一种趣味化、系统化的体验途径。希望通过该设计实践方案可进一步探索该模型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以推动家庭食育教育的广泛实践与深化发展。
作者姓名|谢嘉颖
作品名称|万物诗歌
指导教师|许亮
作品简介|本设计以《诗经》为实践对象,研究在多元媒介视域下汉字图形动态化设计方法。以《诗经》为主题的设计实践作为示范案例。旨在探索传统文化如何在多元媒介视域下更加有效地传承与传播,为传统文化提供现代化转型的新思路。观者可以通过展示的二维码扫码体验VR动画。
作者姓名|周婧
作品名称|“活水之源”——成都活水公园生态净水信息可视化设计
指导教师|黄晨
作品简介|“活水之源”信息可视化海报设计采用流程式信息架构,顺应自然水流的空间走向,自上而下系统地呈现了从污水输入到清水输出的完整净化过程。
作者姓名|Alis Michelle Huang 黄玉芳
作品名称|塔克西拉犍陀罗艺术博物馆视觉形象
指导教师|黄晨
作品简介|作品以塔克西拉博物馆为个案展开深入剖析,同时也是对犍陀罗艺术于视觉形象设计领域的深度思考。研究从视觉形象设计视角出发,致力于挖掘犍陀罗艺术的文化符号,以此提升塔克西拉博物馆的辨识度,助力其文博事业的稳健发展。
作者姓名|谭伶俐
作品名称|倾听无界
指导教师|陈小林
作品简介|《倾听无界》H5公益广告通过平等对话视角重构公众对听障群体的认知,以“缺陷不定义人生”为价值导向,通过沉浸式互动场景展现其积极融入社会生活的需求,运用手语动画、多感官协作游戏等趣味形式,让用户在自主探索中感知听障者突破沟通壁垒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作者姓名|马颖
作品名称|碳碳镇计划
指导教师|王蓓
作品简介|《碳碳镇计划》是一款面向学龄儿童的环保类功能游戏。该游戏旨在通过趣味性的游戏互动优化儿童在环境教育中的学习体验,并教授儿童环保知识、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助力新生代力量的培养。
主办单位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承办单位
四川大学美术馆
展览时间
2025年5月6日—5月9日
开放时间
10:00—18:00
展览地点
四川大学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