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毕业季|本科生作品展|未来媒体交互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5年7月7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542

张馨冉

作品名称:《茧缚》

作品介绍:

作品以“束缚与释放”为核心主题,提出以3D打印技术与LED灯光结合的“茧”状互动装置艺术创作。装置通过茧状结构象征个体内心的情绪束缚,通过感官互动的方式,使观众与装置产生交互触发灯光色彩、色调、亮度以及形态的变化,从而引导观众实现情绪转变。

3D打印技术提供了复杂的结构与动态表现可能性,而LED灯光则以颜色与光效动态传递情绪,引导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和反思自身的情绪状态。这种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表达方式,不仅实现了情感的传导与共鸣,更为解决当代社交困境和情绪输出提供了新的创意视角与情感疗愈路径。

细节精选

石天怡

作品名称:《深瞳海域》

作品介绍:

本片以海洋环境保护为主题,探讨实拍贴图与虚拟三维技术在穹幕影像中的融合方式,并分析其在内容构建、视觉叙事、情感共鸣等方面的应用潜力。海洋穹幕影像作为一种融合实拍贴图与虚拟3D建模的综合视听形式,不仅强化了观众的沉浸体验,也拓展了环境叙事的传播边界。通过案例研究与技术流程拆解,本文指出该融合形式在增强环境议题传播效果、激发公众环保意识。

唐晶一

作品名称:《小岛上的小鸟》

作品介绍:

这是一个目标为逃离小岛的半开放式游戏,玩家将以小鸟时的视角对去人类化的世界。体验鸟类的紫外线视觉和磁场感应,寻找能源,并逃离这座剥夺了鸟类飞行能力的小岛,在这个过程中,动物体验会唤醒对人类行为的批判意识,让我们重新与非人类生命之间的伦理和权力关系。

胡雲华

作品名称:《时域》

作品介绍:

在我的作品《时域》中,钟表不再是时间的象征,而是被解构的对象,时间不再流动于一条线,而在多维中跳跃、堆叠、并行,我用球幕创造了一个时间的容器,用五维结构打破因果的顺序,最终用倒放关闭了时间的逻辑,却打开了感知的裂缝。我并不试图告诉观众“时间是什么,而是邀请他们体验另一种可能的时间,一种不必前进、不必统一、不必被钟表定义的时间,一种可以跳跃、折叠、同时存在的多维时间。

张轲雯

作品名称:《左进右出》

作品介绍:

《左进右出》是一部基于球幕媒介的实验动画,构建了一个拟人化的“脑内事务所”,呈现我处理复杂事务时脑中各部门荒诞却真实的反应过程。通过意识流叙事,在沉浸式空间中展开一场轻松幽默的思维之旅,传递“摆烂也是一种哲学”的松弛态度。

彭湘寒

作品名称:《瞳》

作品介绍:

《瞳》以二维手绘动画和费纳奇镜为艺术表现形式,以球幕沉浸式空间为载体,展现生物目光的互相交织与吞噬,构建起生命权力关系的视觉隐喻。作品希望通过这种对“凝视”的展现,让观众在感受不同生物目光力量的同时,反思自身在世界中的观看方式。“当你在凝视他人时,他人也在凝视着你。”

孟久媺

作品名称:《聚乙烯溪谷》

作品介绍:

一部水色拼贴影像诗。对城市的感知在树脂溪流中溶解。半透明图层的霓虹灯之间,整个世界是永远渲染不到100%的界面。

从自我出发 感情化地表达青年亚文化在都市景象下形成的安全阀效应。

将145bpm的爱意倒入聚乙烯溪谷,夜晚发着光的水母就会浮上表面。

亲密的塑造关系是一个静音的人和自然循环般的無重力幻想。

尹如燕

作品名称:《容错 Fault-tolerant》

作品介绍:

本交互装置作品以生物多样性与神圣化为核心主题,通过动态光影与灯光交互,探讨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装置采用透明玻璃器皿与动物骨骼结合,构建象征性的“圣物匣”,隐喻自然与文化的双重性。光影通过旋转水波纹板投射流动影像,象征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灯光交互由红外传感器触发,揭示神圣化表象下的复杂性。观众在参与中体验视觉的层次变化,引发对自然认知与文化符号的深度反思。

王佳怡

作品名称:《缝名体·Medea》

作品介绍:

本作品以古希腊悲剧《美狄亚》为背景,通过交互软雕塑形式构建了一个由”女儿”、“妻子”、“母亲”三重社会身份缝合而成的新生物。选用花朵、脊柱子宫、孕肚、脐带、乳房等生物形态元素,既呈现了女性身份的阶段性特征,又暗示了身份之间的延续与冲突。

作品核心概念“缝名体”探讨了女性在父权叙事中的命名困境——拒绝被传统身份定义,而是通过身体的缝合与重构,完成一场自我命名的仪式。这件从神话裂缝中诞生的无名之躯,既是对传统叙事的解构,也是对女性主体性的重建尝试。

弭骏依

作品名称:《观无》

作品介绍:

“观”是主动的观看,“无”是空性与未显之物。

整件作品可理解为观众在主动遮蔽中进入“无”的界面,从而看见“潜在的世界”。

以“遮蔽即显现”作为交互逻辑,通过手势触发投影变化,引导观众探索隐藏在感知背后的世界面。四个影像空间围绕“观看决定现实”的命题展开探讨,呈现出一个由观看行为所建构的感知世界。引导人们跳出自己沉溺的世界圈,换个角度看世界,世界因为我们的观看而不同,并不止眼前被困住的处境。

陈洁怡

作品名称:《虚空中的血肉——我们所栖居的实体》

作品介绍:

结合徐冰艺术卫星驻地项目,通过AI影像、声音和互动实验,我聚焦脆弱性和痛感,探索了生命在物质与虚无之间的张力。人类的存在以血肉为载体,无论施加多少外部保护,在冰冷的宇宙中却依旧近乎赤裸、脆弱、渺小。鲜红的血肉在机械的卫星上播放,与黑色的宇宙碰撞,象征着人类脆弱生命与宏大宇宙的对抗与融合。影像以闭环形式构成,结尾与开头呼应,象征生命在解构与重塑之间的循环,既短暂又永恒。

秦宇卿

作品名称:《万花镜》

作品介绍:

在天、地、人之间,在轮回的四季里,于幻想的星河下,是千万朵有灵的花。本球幕影片以民族绣花为灵感,构建出数字花境,创造穹顶下的视觉之诗。

宋莱怡

作品名称:《环形法庭》

作品介绍:

《环形法庭》是一部基于球幕媒介创作的实验影像作品,灵感来源于“迦南受诅”的经典故事。作品通过实拍演员的凝视与静止姿态,结合面部纹饰与服装对比,构建出一个围绕“目光、规训与身份”展开的视觉结构。观众置身于球形空间中,被环绕的影像所注视,从而体验从观看者转变为被观看者的心理位移。本作试图探讨观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社会判断,同时也构建一个关于边缘身份与自我认知的沉默空间。

唐佳文

作品名称:《焦虑的房间》

作品介绍:

本作品通过对“焦虑”情绪的交互性建构,尝试探索观众在装置环境中的主动性行为与被动感知之间的矛盾关系。作品利用视频、声音、感应器三者之间的即时反馈机制,将观众日常动作转化为装置反馈的触发信号,在“靠近”“移动”等简单行为中嵌入复杂的情绪逻辑。通过错落分布的多个屏幕与可感知的“噪音生成链”,作品建立起一个层层累加、无法逃避的沉浸式交互空间,使观众在不自觉中成为焦虑氛围的“制造者”。

余泽泰

作品名称:《步入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

作品介绍:

“一个更热情更短暂的夏天开始了。这些炎热白日虽然漫长,却如旗帜般燃烧,在熊熊火焰中消逝。短暂潮湿的月夜连着短暂潮湿的雨夜,一如梦境倏忽幻化,激荡着一周周的光华。”,“指挥星辰,将血液流淌的节拍、视网膜上的彩漩与世界相融”…

用球幕方式将文字意象视觉化,带领观者进入赫尔曼·黑塞笔下中篇小说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的视觉世界。

陈秋彤

作品名称:《记忆解码》

作品介绍:

南方拆迁中潮湿的低矮房子形象,常以梦境般的状态游离于我的意识之中。本作品以梦核等互联网美学中的情绪与视觉投射为出发点,构建一场可被感知的潜意识梦境。

叶涛

作品名称:《日食病》

作品介绍:

我发现我不能离开太阳,我信仰太阳,赞美太阳;我发现我不能停止进食,我遵从于我的本能;我发现我自始至终矛盾,我信仰太阳,亵渎太阳;我也许得了一种名为日食的病

《日食病》,一段将日食行为妄想现实化的球幕影像。

图  文:未来媒体交互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