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毕业季|本科生作品展|人居环境系统 未来艺术研究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5年7月7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755

人居环境系统·未来艺术研究工作室

展区内本科生毕业生成果展示部分

01

李泉霖

《记忆存档》北京798艺术区工业记忆存储空间模块重启计划

《记忆存档》是一套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混合现实空间叙事系统,以整个园区为尺度,结合虚拟互动与实体装置,构建了一场沉浸式探索游戏。 玩家可以在园区内寻找散落各处的“遗迹”。通过扫描装置上的二维码,玩家能够唤醒798艺术区曾经的声音、影像与故事,并与虚拟人物展开互动,上传自己的互动与行动过程,共同组成798艺术区的记忆网络。

在设计的叙事世界观中,夜晚是记忆重塑的时间:数以万计的光纤自地底生长而出,穿梭于街道与建筑之间,记录白天发生的一切,并最终汇聚至存储核心。当黎明来临,这些光纤悄然隐退,继续等待着新的探索。整个项目将声音、路径和记忆编织进城市的肌理中,通过玩家的持续参与实现共建与更新。

02

廖悦晗

《骑手“靠岸”指南》三河市燕郊地区骑手休憩系统设计

本设计以“靠岸”为情绪隐喻,聚焦外卖骑手在城市空间中的短暂驻留行为,揭示现有设施“功能性有余但人性化不足”的问题。同时“靠岸”一词是对骑手日常停驻行为的抽象化描述。

作品尝试跳出“功能供给”式的固有思维,用一种更柔软的方式触碰城市与劳动者的关系。构建一种低介入、可持续、生长性的空间记录系统。  该系统通过共情性的标记地图、骑行数据平台、互动留言机制,构建骑手短驻空间系统节点。

03

黄思雨

《乡土归驿——流动时代的乡土锚点》菏泽市后黄集村黄河大堤公交站叙事空间设计

设计通过分析驿站-村落的拓扑关系,揭示了黄河沿岸农民工迁徙与河道变迁共同塑造的流动性乡愁记忆。空间叠印的集体记忆,历史驿道与当代务工路线的重合,使黄河大堤形成跨越时空的“记忆走廊”,使乡愁不再局限于固定地域,而是沿着迁徙路径动态累积。驿站作为关键节点,既是历史交通的见证,又是当代务工者情感交流的临时枢纽,其中“河堤记忆故事集”构成“层积式记忆档案”。

04

刘佳玉

《“根”——一场可复现的寻“根”之旅》岳阳市新华村中医世家自宅改造

在这次毕业创作中,我来到了我的家乡——岳阳市新华村。以本人居住的院子作为创作场地。在对周边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随着城市化进展,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去到市里或是外地打工定居,乡村老龄化严重,如何吸引青年人返乡?

面对这个问题,我整理出四世同堂三代为医作为整个场地的根系脉络,从而进行空间体验设计。根据人们浏览体验的程度和内容我以“追根溯源·引入”-“根深叶茂·感受”-“落叶归根·接纳”作为整个设计脉络,结合功能划分,将不同部分功能分别设定为“中医堂体验区”“家族堂屋体验区”“中医养生互动区”。

旨在——不仅将城市游客吸引到乡村家俗之中进行一场“寻根之旅”,追根溯源。同时希望大家看见其可复现性,吸引年轻人归乡创业,落叶归根。推动乡村振兴,根深叶茂。

05

彭莉雯

《绣水浮生·虚实经纬》苏州沧浪亭与苏绣文化在公共空间中的结构与重构

在当下园林景观道具化、苏绣文化边缘化的语境中,“绣水浮生·虚实经纬”以滨水步道空间与 AI 视频为媒介,开启文化与生态的对话。将苏绣融入空间肌理,引导公众 感受自然与文化的交融,重塑园林作为文化栖息地的本质。以空间为体、技术为翼,在批判与重构中探索传统工艺的现代转译路径,让苏绣与园林在虚实交织中重焕生机。

06

王天予

《潮白行记》北京潮白河自发路径生成的记忆景观营造

本设计聚焦于潮白河公园燕郊段步道的空间改造。我从居民在草坪上的行走路径中汲取灵感,将这些自然形成的痕迹转化为高低起伏的步道形态,并融入 AR 技术,使步道成为记录人们活动和情感的载体。通过设计多个节点和时间轴展示,步道见证了个体与群像的生活片段,让人们在离开公园后仍能珍视那些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让记忆随时间沉淀,成为精神家园的一部分。

07

杨莹莹

《“叠”——重叠的航迹和岁月的交织》武汉市长江沿江大道生态艺术装置设计

长江沿岸居民的生活与江水密不可分,江水不仅是生存的依托,更是情感与文化的载体。这些记忆不仅具有地域独特性,还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设计通过挖掘和再现这些记忆,增强地方文化认同,为当代城市发展提供历史参照。展现AI共创在保护与传播长江文化方面的潜力,强调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重要性。

08

辜健鑫

《地铁中书》北京地铁6号线潞城站站厅交互艺术装置设计

城市如书,人既是读者也是作者。 地铁枢纽中,流动的“人”字光标相遇成词,沉淀为城市剪影。身处大数据洪流与碎片信息中,我们易浮躁失焦。当建设城市时,何以构建自身?深度阅读是答案。 它不仅是系统获取知识,更是静心思考、沉淀自我的过程——如同人停留方能成词筑城,唯深度阅读与思考,方有所得。

09

梁子阳

《工业记忆觉醒》沈阳市地铁1号线中街站站厅空间改造

国家自2014年起出台多项振兴东北产业政策。设计选址沈阳中街地铁站站厅,命名为“工业记忆觉醒”。采用工业隐喻叙事、视觉互动和镜面装置营造沉浸式体验;使用可透明屏幕、镜面及金属质感材质配合映像强化工业氛围和历史。设计旨在回应工业文化断裂与遗忘,唤醒集体记忆,实现沈阳工业精神的再认知与情感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