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毕业季|本科生作品展|在地化设计研究工作室 (二)

发布时间:2025年7月7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548

杜澄心

作品名称:《言形共生》

作品阐释:城市化的更新令标准化逐渐成为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语言空间的同质化令方言的使用频率下降。通过研究粤语本体的语音属性,提取岭南文化中的花砖符号与传统纹样,将其转译为具功能性的日常器物,让熟悉的方言重新嵌入日常生活场景。

点击播放视频

李松怡

作品名称:《层垂剧场》

作品阐释:在“低空经济”概念逐步进入城市治理结构的今天,城市空间的构成方式也正从平面迈向立体,从地面延展至空中。《层垂剧场》通过Unreal Engine 5构建了四幕城市空间场景:从城中村、拆迁地、现代住区再到未来空中社区,模拟了技术介入下地方感的逐步消解与重建。观众可通过触控屏,切换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层级,在城市肌理的叠加与剥离中感知“地方感”的变化:它如何诞生、被侵蚀、被规划、再被幻想。当技术持续发展,人与土地的情感将如何平衡。《层垂剧场》是一幅垂直展开的城市图卷,也是一场关于记忆、身份与空间认同的交互实验。

点击播放视频点击播放视频

李赛

作品名称:《情绪奇遇记》

作品阐释: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下空巢青年的孤独感问题,通过交互体验、产品疗愈、交互动画等方式,建立与用户的情感连接,引发共鸣。根据实验结果调研推断甜的感受可以调节人的悲伤情绪,由于甜本身就令人感到亲切温暖,最初来源于个体发展初期的生长与发展所依赖的母乳,而母乳是甜蜜的。可可树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葡萄糖,发酵促使糖分释放。无聊之际的巧克力给我们的感觉也是甜蜜与丝滑,能够在悲伤时充斥快乐。因此在味觉设计中甜味可以进行情绪调节。

聚焦用户:城市青年、学生、自闭症人群。产品功能是基于人们对甜味好的认知,以情感化设计为核心、五感设计为钥匙。视觉上家具与巧克力形态相似,且通过交互体验不同动画。听觉上影像交互治愈。触觉上家具其软体质感进行解压。味觉上通过交互装置生成其独属的产出,嗅觉同理。将家具、交互动画、机械装置构成一体。主旨为用户提供稳定的情绪价值和治愈的互动体验。

点击播放视频

王欣楠

作品名称:《猫冬工坊》

作品阐释:本作品以辽宁鞍山地区满族刺绣和皮包制作家庭手工工坊这两个由“猫冬”习俗衍生出的生产活动为例,探索了现代社会中手工艺的新存在方式,试图建立在地手工艺之间互补共赢的合作模式,焕活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生命力。

两种手工艺看似毫不相关,但都是基于当地人们生活习惯而产生发展,逐渐成为具有地方代表性的手工艺产业。并在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冲击之下,又都面临着衰落的局面。本作品基于对在地习俗、手工工艺和市场需求的研究,以在地化设计的方法,构建了“猫冬工坊”的这一在地手工艺的新生态。

满族民间刺绣流行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一带,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过去绣品多为日用品,风格独特,既粗犷豪放又严谨细腻。目前所制多为工艺品,因其制作周期长且少为人知被束之高阁。

皮包制作家庭工坊多聚集于鞍山市南台镇一带。产品成本高,没有产品独特性,导致其原创产品市场认可度低,进而压低了手工匠人的制作成本。

李响

作品名称:《余识之隙》

作品阐释:《余识之隙》是一件沉浸式交互空间艺术装置,它将用户带入2050年脑机互联时代的人类意识世界。用户置身于无处不在的信息洪流中,切身感受信息传递量过于庞大后认知过载带来的压力。在交互过程中,用户可以主动“清理”堆叠在空间中的冗杂信息,让嘈杂环境逐渐归于澄澈宁静。整个虚实互构的体验融合了中式留白思维的哲学内核,以“无”对抗“有”。旨在引导观者思考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未来图景中,当技术无限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我们是否应主动为自我保留一片内在的空白,以守护心灵的平衡与自洽?

点击播放视频点击播放视频

黄一罡

作品名称:《硅 承》

作品阐释:针对典型软体家居场景,以家用 3D 打印机为核心设备,通过蛋壳工艺与失蜡铸造法的技术映射,开发硅胶智能家具工作流。本设计以动植物生命与人产生的动效为灵感,设计了系列可通过不同结构模拟动植物生长弯曲的智能灯具。该其核心目标是将硅胶的柔软特性与家具控制相结合,展示硅胶灯具形态的动态交互与硅胶在家居设计的优势

杜昱辰

作品名称:《儿童积木交互式饮水共创工坊》

作品阐释:本作品针对全球儿童普遍饮水不足问题,以儿童健康行为赋能为核心,将模块化积木作为饮用的交互媒介,构建虚实结合的饮水行为激励系统。在该系统中,真正的设计师不是设计师本人,而是作为用户的儿童。孩子们既是饮水行为的主体,更是产品形态和叙事逻辑的首席设计师。在这一尝试中,孩子们通过拼搭实体饮水机外观,结合感应触发与虚拟生态系统互动,将健康习惯转化为自主创造的过程。该设计实现了“搭建—饮水—成长”闭环,让儿童完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认知跃迁,让每一次饮水都成为儿童在逐光旅程中的自主宣言。

点击播放视频点击播放视频

殷有康

作品名称:《声栖和鸣》

作品阐释:毕业设计的创作理念以鸟类与栖息地关系为创作背景。我国处于东亚-澳大利迁徙路线和西太平洋三大路线上,所以关注鸟类与栖息地非常有必要。尤其是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城市声景变得不平衡,造成鸟类被迫被城市环境非自然的异化,围绕如何利用声景为鸟类设计,营造鸟类良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反对鸟类非自然驯化现象的问题。产品的外观灵感来源于飞鸟喜爱栖息的香蒲,对其抽象重构设计,及结合降噪技术构建的未来鸟类周遭声景友好的栖息地单元。

作品希望呼吁人类重视鸟类栖息地的声音环境,重视人与飞鸟之间的和谐共生。

点击播放视频点击播放视频

向博

作品名称:《向之所欣》

作品阐释:我的作品起点源于对“如何在数字世界中创造纪念”的思考。纪念不仅是保存信息,更是通过主动诠释赋予过去意义。而数字环境的“默认记住”打破了遗忘,信息的外部化重塑了我们的记忆方式,使“记录”与“纪念”逐渐疏离。

在此背景下,我意外发现ComfyUI 的图像生成逻辑与人类回忆的加工机制极为相似。扩散模型通过“打乱一聚焦一重组”的过程生成图像,恰如记忆在时间中的模糊重构,也呼应了法国诗派对记忆的理解。

因此,我基于这一原理设计了交互流程:观众可输入一段琐碎日常,如聊天记录或无意义的词句,系统将其转化为视觉图像,如同多年后模糊又温柔的回忆,遥远又又一些美好。

图文: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在地化设计研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