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新生:2025届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本科毕设展|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展示

发布时间:2025年6月30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445

前言

在“交汇新生”的大主题下,本次视传毕业展以聚焦文化传承与当代设计的融合探索,集中呈现三大创作方向。

“文化基因图谱”延续多年研究脉络,从“三山五园”的历史场域延伸至城市街道的微观肌理。通过对街巷文化的系统性解析,作品将建筑细节、色彩谱系与人文痕迹转化为可传播的视觉符号,构建起动态生长的城市文化数据库。这些设计实践既是对历史文脉的梳理,亦为当代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参考的视觉范式。

“中轴线及传统文化”的研究突破单一的空间叙事,深入挖掘礼制、技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基因。设计者以现代媒介为桥梁,将典籍中的哲学思想与工艺智慧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语言,在数字与实体的交织中探索传统美学的当代生命力。作品既保留文化精髓,又通过创新表达激活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交通文化专题”立足交大特色,围绕高铁文化展开多维演绎。通过绘本、交互游戏等轻量化载体,作品将技术逻辑转化为大众可触达的叙事体验,以生动形式诠释工业美学的文化价值。这一方向的创作不仅拓展了交通文化的传播维度,更展现了设计在跨领域协同中的独特作用。

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设计者对文化命题的真诚回应。他们以视觉为媒介,在传统与当代的交汇处寻找答案,用设计思维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可能。

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

董一凡

指导老师:崔晓龙

基于”春节”非遗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本项目以春节非遗文化为主题,创作涵盖春节16天习俗的折页,结合互动体验,提升趣味性与参与感。以此为基础延伸出红包、明信片等文创产品,推广传统文化。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崔先邑

指导老师:石彭

山隅盟客:户外品牌文化 创新与推广

这是一个山野露营品牌设计,我们希望给予其回归个体与精神的“真实感”。在城市里,人与自然的联系被切断,每天面对的是水泥、玻璃、钢铁。他们渴望:重新拥有真实触感:泥土、草木、阳光、风。 找到自己与自然之间那种原始、简单、无须解释的关系。 回归身体与精神的“真实感”,不再是虚拟社交、屏幕世界的生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党晓凡

指导老师:董月夕

与傈僳族对话——傈僳族视觉文化研究

傈僳族作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傈僳族对话》以傈僳族"在地文化传播"为核心命题展开设计。作品聚焦傈僳重要节庆——阔时节,通过系统性视觉形象设计,推动傈僳族文化传播。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杜灵君

指导老师:刘双花

椅来椅往—高铁座椅记忆共享设计

本设计是一款专注于高铁座椅记忆共享的创新APP。用户可以通过扫描座椅上的二维码,记录并分享旅途中的点滴记忆,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等。这些记忆将被存储在该座椅的数字身份中,形成一个跨越时空的旅途记忆库。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冯薪竹

指导老师:刘双花

猫追风:高铁旅途互动绘本与AR体验设计

本项目通过“猫追风”的故事,将旅客的视线从车厢内引向窗外的美景,同时以幽默与温暖的情节串联起中国西部各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猫与乘务员的追逐象征着对自由的向往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设计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旅客对沿途风光与地域文化的好奇与热爱。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高颖

指导老师:曲丹儿

钟鼓轴心

让中轴线钟鼓楼钟楼和鼓楼的形象活化,赋予文化物质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我的设计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文化传播的一种思路。IP形象的文创,但是将来有一些公司或者地方宣传,用这个设计,就会以钟楼鼓楼ip形象这个为基础,做一些动画短片,科普视频啊,钟楼鼓楼的IP会有大用处。我目前的这种文创产品,用于文创产品的设计应用,还有手办的设计,还可以将来应用于动画短片、科普短片科普视频、或者绘本的设计当中,持续涉及到文化的可持续的发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贾开萱

指导老师:张野

北京市西直门外地区文化基因图谱设计研究

本毕设聚焦西直门外地区文化遗产,以五塔寺、大慧寺为核心,融合多领域视角挖掘文化基因,经视觉转译构建成图谱,并应用于展览、文创等,助力文化传承与创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刘金霖

指导老师:董月夕

“一带一路·高铁印迹”中国高铁文化出口品牌设计

本设计响应“一带一路”,以雅万高铁等为对象,融合视觉传达与跨文化传播理念,打造具中国特色高铁品牌体系,涵盖品牌标志等,助力中国高铁“文化输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刘晓毅

指导老师:董月夕

天苑——基于中国传统星象学的多媒介科普视觉研究

《天苑》是基于中国传统星象学的科普设计。作品以中国传统星象学著作《步天歌》为文本构建了一套可图文对照的、具有推理性的视觉语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宋芷羽

指导老师:刘双花

匆匆:高铁旅客插画与互动体验设计

高铁作为现代社会中最便捷的交通方式之一,承载着无数人来来往往的故事。  “匆匆”以高铁旅途中的“往返”和“偶遇”为主题,借助插画和互动游戏的形式,将旅客的碎片化故事以视觉和互动的方式串联起来。通过互动绘本记录高铁旅途中不同角色的短暂交集,展现旅途中的温情和人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孙冬爱

指导老师: 董月夕

冰城印象-哈尔滨雪博会文旅视觉设计研究

以哈尔滨雪博会视觉设计提升为主题,以蓝色系为主调,采用低多边形风格,模拟冰块质感。从品牌、IP、雪雕到导视系统,全方位打造统一视觉。以凝练符号语言,传递冰雪文化魅力,提升展会辨识度与视觉体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王晓怡

指导老师:张野

文化基因图谱书装及信息设计

本设计围绕《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进行文化基因的信息转译及书籍的设计,将历史活动场景化、可视化,呈现三百多年前清皇室的庆祝氛围,通过视觉呈现,展现十二月节令活动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的面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吴宇阳

指导老师:张野

基因图谱的数字化综合展示

主要内容包括基础图谱的概念、基础图谱四级信息量的介绍、基础图谱不同模态展示和原则等。项目将通过综合展示阐述文化基因图谱绘制脉络,更清晰的展示他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谢砚冰

指导老师:崔晓龙

天津利顺德品牌传承与传播设计研究

以天津利顺德三大历史场景纹样为核心,提取维多利亚建筑元素,融合溥仪、婉容、蔡锷角色IP与扑克牌符号,通过默片风格印章打卡、星群授权书联名,打造年轻化文化体验。以视觉叙事活化历史,构建“可触摸的摩登记忆”。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卓欣雨

指导老师:曲丹儿

“扬筝游园”景山公园风筝节视觉设计

本设计以北京非遗文化"沙燕风筝"与中轴线核心景观景山公园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传统沙燕风筝纹样中“蛱蝶寻芳"等吉祥图案的文化内涵,提炼具有中轴线文化特质的视觉符号系统。重点针对中轴线重要节点"扬筝游园“景山公园风筝节进行主题视觉设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祝鑫

指导老师:曲丹儿

祈迹——

基于北京中轴线祭祀场所的祭祀文化转译与图谱设计

以“祈迹”为主题,“祈”指祭祀祈愿之文化源头,“迹”寓传统仪式所遗留的精神痕迹,围绕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中的四大重要祭坛一天坛、社稷坛、太庙、先农坛展开,提取其所承载的器具、纹样与建筑形态,通过图像化手段,梳理祭祀文化中“器一纹一构”三大核心元素,重塑其象征意义与形式美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程静莹

指导老师:曲丹儿

星轴-北京中轴线文化传承设计

以北京中轴线为主题,并结合三垣二十八星宿,创作一套完整角色系统的卡牌,达成中国传统星象与北京中轴线的高度结合,阐述古人通过对星象的具象模仿和抽象隐喻来说明建筑与天同源同构关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陈文玥

指导老师:崔晓龙

天津“西北角”美食品牌形象设计研究

以天津传统美食文化资源为基础,选取“西北角”品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天津西北角这一承载天津味道的美食元素与文化记忆的区域,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内涵与文化特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杜祎鉴

指导老师:董月夕

回到一千:互联网美学与传统文化内容结合的视觉设计

本毕业设计通过对千禧年后视觉风格及互联网美学的表现形式、内核进行分类归纳和拆解,从互联网美学中转译出具有新时代意义、有创新价值的图形、字体等设计元素,并与传统文化内容结合,创作出新时代设计和设计语言,并设计相关文创、海报等。通过课题的设计研究,以小见大,将中式思维与互联网美学相联系,探讨互联网美学与传统历史科普书籍的融合。并以新时代设计语言转译,使传统审美重新焕发活力,融入当下生活,并塑造年轻人喜爱的设计文化,在此基础上,探索新型美学的发展可能性。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雷雨筝

指导老师:张野

北下关通途志——

北下关街道文化基因图谱设计研究(低信息量)

本设计以"北下关通途志"为主题,用简单直观的图标和图案来展现北下关街道的文化特色。通过简洁的线条设计,把这里的建筑,文物都变成容易理解的视觉符号,从而绘制一幅北下关的"文化地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李颖宇

指导老师:石彭

kidult:积极情绪的视觉可视化传播

插画以“儿童视角”切入,透过纯真的眼睛审视成人世界中那些深刻的问题。孩子的思维往往跳脱逻辑,却直指本质;他们以游戏、幻想和直觉回应复杂的现实。这套插画作品正是借助这一视角,将成人世界中的抽象议题转化为具象的图像和情境。

希望通过图像叙事与视觉隐喻搭建一座桥梁:在童真与现实之间,在理解与想象之间。希望能够唤起观者的共鸣—对内心那个仍在提问的“小孩”的回应。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辛子伊

指导老师:刘双花

轨道寻踪:跨时代铁路互动绘本设计

绘本以上海轨道交通发展为主题,采用找人找物互动形式,展示从1876年吴淞铁路到现代高铁车厢内外场景的变化,展现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铁路文化。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杨晶然

指导老师:董月夕

戏出厝顶——剪瓷雕视觉转译研究

剪瓷雕因传承单一、需求减少和文化认同弱化而式微。作为闽南文化的载体,‘戏出厝顶’品牌通过创新视觉转译,开发多元产品,重塑其价值。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陈菀棋

指导老师:张野

北海公园文化基因图谱设计研究

‌文化基因图谱‌是系统梳理文化元素的传承脉络及互动关系的可视化框架,类比生物基因。北海公园文化基因图谱揭示文化演化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创新设计及跨文化研究,助力解码文明根系与当代转化。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雷雨笛

指导老师:张野

上北下关:

北下关街道文化基因图谱设计研究(中信息量)

本设计以北下关街道的中信息量文化基因图谱为主题,对北下关街道的建筑、文物等进行重绘。北下关街道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与社会生活,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需要通过现代化手段系统地梳理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