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观测|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2025毕业展——计算艺术研究所:复杂系统B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3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217
七十二变|临界观测
创新设计学院2025毕业展
计算艺术研究所
Institute of Intelligence & Creation
寰宇大模型
Universal Model
中国古代文人曾用“涌现”表达体会文字的更深含义。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文“涌现”用于翻译英文“Emergence”一词,从而赋予其更多哲学上的含义。随着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可以发现在一些小模型中不存在但在大模型中出现的涌现能力,佐证了简单个体行为的大量组合可以涌现出复杂的集体行为。2025年的毕业设计,伴随着计算机及AI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使得我们可以更便捷地基于单一个体出发模拟和构造群体大模型复杂系统,进一步设计并推动整体与部份之和的关系、各部份间非线性的相互关系、自组织与自适应的涌现现象的产生。
计算艺术研究所毕业作品展示
Graduation Projects Display
复杂系统B工作室
<代际棱镜>
项目成员:秦玮婕 蒋萧卉 郑灵若
指导老师:胡晓琛 陈天翼 程胜 于恩健
作品简介
在过往的几个世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技术的革命性演进不断重塑人类社会的认知边界。由成长环境造就的代际认知断层影响着每一代人在审美、技术创造与伦理上的差异表现。本作品将机械生命形象的发展演变作为代际认知的承载物,通过解构1917-2025年影视文学作品中机械生命演变(涵盖形象特征、技术实现与场景功能等),辅以技术为主的未来社会发展曲线,预测下一个世代即“β”世代,会有什么样的机械生命产生。这些数据集合在晶圆中滚动向前并不断生成并迭代出新机械生命。由此回应和展现对于艺术与科技的新幻想。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展览现场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跳跳·抱抱>
项目成员:朱瑜暄 孔云烨 杨文嘉
指导老师:胡晓琛 陈天翼 程胜 于恩健
作品简介
方案以名为“维达尔”的虚拟异世界为背景,构建了一个基于灵魂投射机制将人与虚拟生物连接的世界观,通过可交互的虚拟生态和生物拟真设计探讨人与自然、技术、情感之间的关系。创新点在于融合虚拟世界观构建,生物拟真设计和交互机制;观众可通过组合方式召唤属于自己的虚拟生物,形成有主观参与性的虚拟生态共建模式。设计通过参考多种现实生态环境、动植物以及民间神话等元素,使创造出的生物形象具有独特的文化语义与艺术表达;强调人与虚拟生物的灵魂链接,唤起观众与虚拟生命的情感联结以及构建其身份延伸。在技术方面将数字模型动画与实体模型沙盘结合,增强作品可展示性和拟真性。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展览现场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标签>
项目成员:宋霖申 陈思媛 周子璇
指导老师:胡晓琛 陈天翼 程胜 于恩健
作品简介
适当给自己贴标签帮助自我成长,将个性与群体共性相结合认识自我,个人承载着一定的群体特点,有助于个人迅速融入一个群体。但给自己误贴标签也会限制人的行为、束缚人的发展,这都体现了“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她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
作品基于现有AI生成技术大模型作为工具,生成所需风格音乐,通过人为干预和修改处理生成大量图片素材和视频素材,再通过多种叙事手段和剪辑手法制作风格化的MV。帮助实现天马行空的脑洞,可能性更广,拓展听觉视窗与有节奏有张力的视觉画面结合,表达出一种更丰富的对自我认知问题的理解与深思。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展览现场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粉象微光>
项目成员:张莉萍 王柳妍 李蕊伊
指导老师:胡晓琛 陈天翼
作品简介
粉象微光-“PINK BUBBLES”是一个探索粉色象征和个性表达的实验性空间设计,基于粉色的历史、消费主义及社会舆论的研究背景。该空间通过打破传统性别化的颜色认知,邀请观众重新审视粉色与自我表达之间的关系。通过改造物品以及为其赋能,物体获得了新的功能和象征意义,成为展示个性自由的象征,引导观众重新思考颜色的社会角色与个人意义。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展览现场图(左右滑动)
< 匙间厘辣>
项目成员:李子千 钟子越 许怡佳
指导老师:胡晓琛 陈天翼 程胜 于恩健
作品简介
辣椒的全球化迁徙史是大航海时代文明碰撞的微观镜像,其自明末经海陆丝路传入中国后,历经四百年完成了从异域奇卉到文化基因的蜕变。这一进程不仅涉及物种对气候带的技术性适应,更暗含 了符号意义的创造性转译。“匙间厘辣”以辣椒自明末传入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为叙事脉络,通过“装置地图-内容图谱-数字绘本”三位一体的跨媒介表达,重构这一外来物种在四百年间从观赏异卉演变为文化符号的时空史诗。通过辣椒这一具象的符号,引导人们去了解植物与人类之间的紧密关系,探讨植物驯化与文明演化的双向渗透。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羌卷>
项目成员:李卓 高陶然
指导老师:胡晓琛 陈天翼 程胜 于恩健
作品简介
作品由五张活动海报和小屏幕动画同时表现羌历年节庆的多样活动,展具由羌碉为原型,以展示羌族人民欢庆羌历年之喜。各分区以NFC芯片为载体,观众可以将移动设备靠近NFC扫出微信公众号以进一步了解相关活动的详细介绍。希望以此带领大家深入了解羌族特色活动、文化内涵。例如爬花杆,吃宴席,喝酒,羌服,砸洋芋糍粑,盖羌碉等等,向观众直观地展现羌历年的节日庆气氛,希望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羌族文化中的热情和温暖。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展览现场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好趣友派Fun Pals>
项目成员:梁芷琪 肖姝
指导老师:胡晓琛 陈天翼 程胜 于恩健
作品简介
搭子文化作为新的青年社交现象,实质是趣缘群体在当下社会的新体现。《好趣友派》是基于当下该新型社交方式,从“新时代友谊方式的探究”为出发点构建的互动游戏,通过将交友方式极简化呈现“搭子交友”现象的内核:它不仅是一种因需求而生的社交新形式,更是一种对当下人与人关系本质的映照。
“找搭子”实则是利益交换、友谊的博奔,“利益”“勇气”“信任”“合作”为核心要素交织在人与人情感构建之中。通过对这一社交形态的艺术化再现与批判性解读,本设计试图用简单易性的沉浸交互游戏以及趣味机制小游戏,引导观者重新考量现实中看似熟悉却日益模糊的朋友概念、潜移默化接受的“交友方式”,主动思索人际社交的真正需求。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展览现场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鱻灯灵韵 Lantern Spirit Charm>
项目成员:应林含 林晓瑜 罗惠丹
指导老师:胡晓琛 陈天翼 程胜 于恩健
作品简介
当瓯江的浪花漫过千年时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鱼灯从民俗画卷中游入当代艺术语境。《鱻灯灵韵》以 “鱻”字三重鱼形解构为引,在信息谱系、创意视频与视觉装置的多维叙事中,构建起一场跨越时空的鱼灯文化对话。通过细密的文献梳理与田野调研,将鱼灯的舞蹈工艺、传说故事编织成可触摸的数字图谱;以虚实交融的创意影像语言,让传统鱼灯在动态媒介中演绎新生;最终以超现实的艺术装置,将鳞片流转的美丽、渔火摇曳的韵律凝练成当代公共空间的诗意栖居作品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活化转译,更是一场以艺术为舟,湖流而上追寻文化根脉的精神之旅。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展览现场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言趣StoryTalk>
项目成员:孙宇硕 许添紫
指导老师:胡晓琛 陈天翼 程胜 于恩健
作品简介
本作品是一个面向 5-8岁儿童的交互式演讲启蒙训练游戏教具,作品将演讲训练转化创意故事讲述,语言情感表达、肢体表达与叙事逻辑训练融入角色扮演游戏。其中故事拼图积木、卡牌等游戏部件承载叙事功能,逻辑训练内容转译为儿童可触可感的立体拼图拼搭——儿童通过拼合带有因果符号的积木构件,搭建故事的基础逻辑。配套的卡牌系统帮助儿童叙述故事剧情,配合AI语音识别评分匹配动画奖励,形成“操作-演绎-反馈”的认知闭环。本作品旨在将教育目标隐入游戏机制,用故事化情境消解传统训练的机械性,在中间预留创造性表达的空隙,儿童在拼合、演绎与重构故事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完成从语言表达到创造性叙事的认知跃迁。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计算艺术研究所
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Arts
计算艺术研究所探讨以数据为视角重新审视万物之存在,将信息看作链接万物之载体,探索设计学、计算机科学、哲学、人类学学科交叉相乘所产生的可能。以复杂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人工智能模型训练之方法;以算法设计为方法,计算机软硬件为技术,构建人工智能艺术化应用、生成艺术、机动艺术创作之系统。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人机协作的学习能力,设计及应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设计创新的能力,面向数字产业、文博文旅、智能制造、艺术科技教育、商业艺术项目场景,培育面向未来的能够使用、训练和创造人工智能设计工具的、具有技术伦理反思和应对能力的创新设计人才。不断推动真实课题落地项目制教学,打造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
2025年6月1日-6月20日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
3号楼体育馆、8号楼工坊
2025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展览延长观展时间公告
临界观测 | 七十二变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2025毕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