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观测|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2025毕业展——计算艺术研究所:机动设计A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3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390

七十二变|临界观测

创新设计学院2025毕业展

计算艺术研究所

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Arts

寰宇大模型

Universal Model

中国古代文人曾用“涌现”表达体会文字的更深含义。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文“涌现”用于翻译英文“Emergence”一词,从而赋予其更多哲学上的含义。随着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可以发现在一些小模型中不存在但在大模型中出现的涌现能力,佐证了简单个体行为的大量组合可以涌现出复杂的集体行为。2025年的毕业设计,伴随着计算机及AI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使得我们可以更便捷地基于单一个体出发模拟和构造群体大模型复杂系统,进一步设计并推动整体与部份之和的关系、各部份间非线性的相互关系、自组织与自适应的涌现现象的产生。

计算艺术研究所毕业作品展示

Graduation Projects Display

机动设计A工作室

<太虚征途 The Silent Orbit>

项目成员:张天昊 范力丹 蔡柏嘉

指导老师:顾文甲 张浩

作品简介

《太虚征途》是一项以“中国式科幻”为核心理念的艺术与技术融合项目,旨在通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学技术,探索未来航天场景中的技术可行和叙事可能,构建一个科幻主题的智能装置交互体系,兼顾东方美学与科技创新的双重表达。

故事背景设定在未来2061年,地球航天热度已经到达顶点,国家航天局建设完整,月球基地基本完成,火星基地正在建设中,民营航天企业“不周山”号飞船在队长带领下执行火星基地建设物资运输任务。在太阳风暴时间提前的情况下,飞船在穿越小行星带时遭遇太空垃圾。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列光喻象 CLEAR Explorer>

 

项目成员:朱震岳 杨飞洋 来茹懿

指导老师:顾文甲 张浩

 

作品简介

"列者,排序也;喻者,通晓也。"在同步辐射光源的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通过无数次精密调整光学元件的排列组合,才汇聚出那束穿透物质本质的强光,照亮微观世界的奥秘。这种"列光流以格物象"的探索过程,正是同步辐射研究最生动的诠释。本作品以新一代同步辐射光源的科普为起点,创 新性地实现了从"光源原理阐释"到"光源应用探索"的视角转换。选取时间晶体这一前沿课题作为创作载体,将严谨的科学普及延伸至充满想象力的科幻创作。创作团队整合了动态装置、数字场景与算法模型,基于时间晶体实验研究的科学假设,构建出一个虚实交融的未来科研图景。通过这种多维度的表达,我们期待引领观众在体验中感受科学之美,在互动中畅想光源科研应用的美好未来。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展览现场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塑梦 Dreamsculpt>

项目成员:宋蒙萌 庄欣楠

指导老师:顾文甲 张浩

作品简介

本作品基于以外部刺激干预REM睡眠的真实实验,探索梦境对人类创造力的启发机制。实验发现,梦境内容通常来源于现实记忆与场景,但在外部干预作用下,这些内容往往以更加荒诞、违背常理的方式呈现。因此,借助梦境特有的非线性叙事逻辑,作品尝试将外部干预整合入梦境中,模拟“梦境加工”,将原本简单的记忆片段加工转化为更离奇与富有创造力的视觉场景。

作品由此进一步探讨了梦境对记忆加工与重组的能力,引发人们对其激发感知力与创造力潜能的关注与思考。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幻石回响 Echoes of the Synthetic Sublime>

项目成员:张子鑫

指导老师:顾文甲 张浩

作品简介

随着人造宝石制备技术的普及和市场全球化的发展,廉价人造宝石,特别是人工锆石,正在改变传统宝石市场的消费格局。本设计以人工锆石加工行业为背景,主要聚焦于加工端的劳动场景与商品端的精致呈现之间的对立关系。装置艺术《幻石回响》在此基础上探讨秩序与嘈杂、生产与消费的社会主题。作品通过营造前台宝石的静态陈列与后台加工的噪音环境,旨在揭示人工宝石背后的劳动价值与流动关系。本研究在社会话题上拓展了装置艺术在工业主题中的表现力,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反思商品化过程的独特视角。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菌舱MycoCapsule>

项目成员:邵炳境

指导老师:顾文甲 张浩

作品简介

本设计以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为科学基础,以希瓦氏菌作为主体,从未来太空中微生物电池这一具体事件出发,展开了一系列的叙事设计实践。希瓦氏菌在太空中构建的可持续能源系统的科幻叙事设计为微生物与技术的结合提供了共生的可能,也为未来的太空探索与人类文明的外延提供了新的动力。在这一背景下,叙事设计过程包含实验探索、装置艺术与影像表达的多维融合,涉及了现有的技术条件,科幻影像的视觉参考,以及相应的数据与硬件输出设计,传递了对于未来微生物太空能源系统的设计表达。尝试基于实验数据与实验内容设计艺术装置原型,并通过影像连接现在与未来的微生物电池关系,与装置形成完整的叙事表达。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动力流影PowerStreamShadow>

项目成员:许若羚 金之凯

指导老师:顾文甲 张浩

作品简介

本项目是一个基于等离子推进器原理的交互型科普装置。项目的背景设定在未来等离子推进器技术的成熟发展,该技术可以被应用在未来进行深空远航任务的空间站,它以推力持久,控制精准等优点不仅作用于整体的动力来源,也可以作为空间站旋转从而产生人工重力与调整整体飞船姿态的动力来源。本项目通过互动游戏,可以互动的大型空间站,可以互动的等离子推进器原型,科普视频等多媒体的方式综合将等离子推进器的原理以及有关应用与人工重力等内容向青少年儿童以及广大观众进行科普。

▲ 作品图(左右滑动)

 

<抗生递变 Antibiotic Variation>

项目成员:阎佳亿 王心成 陈果

指导老师:顾文甲 张浩

作品简介

《抗生递变》融合多国耐药预测与机械交互装置,采用基于Transformer的模型对中、美、日、法、巴、印六国未来耐药性进行数值预测,并将结果映射至粒子系统的疏密与色彩变化中,观众可实时调节人口密度、环境污染等参数,用可视化数据警示抗生素污染风险。在叙事视频部分,作品以低保真视觉语言重构污水处理厂、畜牧业、医院与制药厂等关键场景,象征性地演绎抗生素污染事件,呈现人类中心主义逻辑下的生态系统性失衡。通过机械装置与数字渲染的精密协作,展现模块化结构与开源视觉算法的跨学科工艺创新。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 钛目金融服务公司 Time Financial Services>

项目成员:王若琪 李其谕 刘诺

指导老师:顾文甲 张浩

作品简介

本设计关注到「注意力经济」背景下的「注意力货币化现象」,即人们的注意力已经成为一种被商家争夺的经济资源,并通过各种媒介、各种方式参与消费行为。作品希望通过展现生活中的注意力消费,探讨注意力经济的营销方式,以及无处不在的营销内容对于消费者日常认知的影响。为此,本设计虚构了一个金融服务公司,以及该公司所发行的虚拟货币——“钛目(Time)币”。装置所呈现的是该公司的流量池,这座由钛目币铸造的高塔不仅是公司充沛的流量/现金池,也是所有目光为钛目公司停留的人,留下的生命碎片的总和。

▲ 展览现场图(左右滑动)

<头痛 Headache>

项目成员:张若凌 张锦昊

指导老师:顾文甲 张浩

 

作品简介

在信息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过生产的信息消耗着人们有限的精力,影响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通过对用户、平台、以及背后理论的调研,本小组发现了信息平台对人们心理的利用和引导,以及人们对过载信息对自己严重影响的无法意识和无措面对。针对这一普遍现状,本小组希望利用富有表现力的装置艺术,将过载信息带来的危机感具象化,激发人们对过载信息的意识和思考,并提供面对过载信息的手段的建议。

▲ 作品图(左右滑动)

<筑·宿Dorm Craft>

项目成员:魏亦凡

指导老师:顾文甲 张浩

作品简介

大学生在规划自己宿舍空间的过程中总是遭遇各种问题,一次合适的搭配往往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金钱成本,同时遭受犹豫、缺乏信心等负面情绪的影响,而现有的软件(如社交平台、购物平台)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求。本设计尝试构建一个全新的、面向学生的个人宿舍空间规划平台,通过引入AI技术辅助与社群空间信息分享机制,为用户提供更高空间利用率的家具推荐和空间规划方案,旨在提升全流程中的用户体验。

本设计从学生的真实痛点出发,经历完整的调研和访谈过程,使用Figma制作交互原型并进行用户体验测试,最终证明了设计的有效性,有望推广至其它类似的居住空间中。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智改Modsphere>

项目成员:何旻 李子祺

指导老师:顾文甲 张浩

 

作品简介

近年来,AI和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的引入,正在推动汽车改装服务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设计效率和个性化程度的提升,不仅改善了用户体验,也为汽车改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本项目旨在通过汽车改装零件设计与改装零件搭配的AI辅助交互设计研究,推动汽车设计领域和汽车改装零件设计领域的发展,提升用户体验,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强产业链合作,为整个汽车产业带来积极的变革。同时尝试加强设计师和A I工具的协同效益、优化流程、增强用户体验,并推动可持续设计等多方面提升。

▲ 作品展示图(左右滑动)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计算艺术研究所

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Arts

计算艺术研究所探讨以数据为视角重新审视万物之存在,将信息看作链接万物之载体,探索设计学、计算机科学、哲学、人类学学科交叉相乘所产生的可能。以复杂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人工智能模型训练之方法;以算法设计为方法,计算机软硬件为技术,构建人工智能艺术化应用、生成艺术、机动艺术创作之系统。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人机协作的学习能力,设计及应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设计创新的能力,面向数字产业、文博文旅、智能制造、艺术科技教育、商业艺术项目场景,培育面向未来的能够使用、训练和创造人工智能设计工具的、具有技术伦理反思和应对能力的创新设计人才。不断推动真实课题落地项目制教学,打造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

2025年6月1日-6月20日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

3号楼体育馆、8号楼工坊

2025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展览延长观展时间公告

 

临界观测 | 七十二变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2025毕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