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观测|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2025毕业展——智能造物研究所:生物设计B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5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323

七十二变|临界观测

创新设计学院2025毕业展

智能造物研究所

Institute of Intelligence & Creation

涌现之变

Emergence Becoming

涌现之变是存在与非存在的合作,是日常经验也是概率预言,是具体现实也是玄奥幻觉,是主动记忆也是自发推理。涌现之变的鲜活表达,是流淌感知的突现,是构建生命的创发,是汇入时空的演变,是聚合因果的呈展。涌现之变组成不同事物由简生繁的流动,是新颖的观察结果,是进化的动态产物,是连贯的感知主体。涌现之变以复杂的模式和特性,直面危机松动的交叉重叠,设立伦理滋养的心灵锚点,唱诵物质余烬的浪漫诗意。

智能造物研究所毕业作品展示

Graduation Projects Display

生物设计B工作室

Bio-design B

<无形之桎>

项目成员:周冠屹 周珂 张曼宁

指导老师:吴小华 王咪

作品简介

在未来AGI时代下,随着传统劳动形式被通用性人工智能所替代,人工智能因缺乏情感无法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人类开始提取自身独特的生物情感数据供AI学习,逐渐演变为一种无形劳动。由此,人类角色从创造者转变为情感数据的提供者,人与AI的社会角色发生了逆转,人类陷入无形的桎梏。

本作品以场、物、技等方式构建AGI时代下的语境,设计了一件未来情感投喂的交互装置,以此来表达作品的叙事逻辑与世界观运作。装置构建了一个人机面对面交流场景,将智能生命部分肢体具象化,以营造人机关系失权的压迫感。通过佩戴脑电波提取和面部识别装置,提取个人情感,再基于数据库进行情感数据转译,实时转化为情感劳动商品,向人工智能生命体进行“投喂”。以叙事式的多模态交互,物化未来叙事下人机社会角色逆转的语境。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抚胃>

项目成员:缪凯娜 贾梓欣 季永文

指导老师:吴小华 王咪

 

作品简介

情绪性进食已成为现代女性的应对情绪压力的常见方式之一。为探究女性情绪性进食引发胃不适的舒缓方式,设计一种结合物理伸缩机制、情绪调节和智能反馈的交互装置。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为女性用户提供情绪调节和健康管理。将“变”立于关怀设计与技术边界之间。机械伸缩膨胀模拟胃部持续运动,对人体身心健康进行观测。从代码逻辑中探测血肉的温度,引发情感共鸣。让女性打破情绪性进食的代偿环节,焕发新活力。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星啟>

项目成员:陈博轩 张思冰 杨可沁

指导老师:吴小华 王咪

 

作品简介

自古以来,人们通过“许愿”寄托对美好事物的期盼,祈愿源于对自然和命运的敬畏与依赖。如今,随着人类对宇宙自然认知的提升以及科技的发展,祈愿呈现便捷化与虚拟化趋势,社交媒体和虚拟祈愿成为延续和传播祈愿行为的新方式,而放飞孔明灯等传统习俗因安全、环保等因素逐渐消失,心灵与自然的联系淡化。我们需要一种契合新时代的祈愿方式来重连个体与自然。

设计产出两台搭建人与宇宙之间交互桥梁的双向交互装置。以孔明灯为创作原型,将人类在祈愿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理信号转化为电磁波,通过射电望远镜将其传递至宇宙,经由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影响后接收,最后再通过算法将其转化为可视可感知影音,从而开启人与宇宙间的双向感知交流。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傩境重塑 NUO REALM REMODELING>

项目成员:简珲璐 骆誉文 林君艳

指导老师:吴小华 王咪

 

作品简介

创作聚焦我国重要文化遗产毛南族傩文化,其正面临失传危机。借数字化媒介、人工智能技术,对三十六神形象进行数字修复,再融入契合现代审美的未来元素与鲜明色彩,对其造型、色彩、纹饰等视觉符号进行再创造,同时营造傩戏空间和演绎影像,将傩舞动作与傩戏声乐结合,探索傩戏在未来数字媒体艺术下的新型展演方式。在保留毛南族传统傩文化内涵基础上,融合现代文化与审美,重构未来语境下的傩戏。

▲ 作品图(左右滑动)

▲作品视频

<拟态的传送>

项目成员:汪玄 周钰诺 李享

指导老师:吴小华 王咪

 

作品简介

本项目探讨未来人机关系。在未来语境中,植物机器人能够感知植物的生理需求并以情绪化的方式向人类传递信号。观者通过与机器人交互产生情绪波动,传感器会捕捉情绪数据并将其转化为机器人的“养料”。当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机器人会根据植物的需求执行相应操作,随后逐渐恢复初始状态,进入下一循环。

装置聚焦于机器人的拟人化反馈与状态复原过程,展陈中不直接呈现植物,而是通过机器人的动态变化隐喻植物需求。技术层面,结合了GSR生物传感器、机械结构与拟人化交互设计,原型测试主要验证情绪数据采集的可行性。作品旨在反思人机共情中“拟像〞的真实性与情感投射的边界。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感知纽>

项目成员:严烨菲 邵若菲 何木香

指导老师:吴小华 王咪

 

作品简介

在原始社会中,亲密关系和社会纽带对于群体的生存至关重要,早期人类通过“梳毛”这种行为来建立和维系社会关系;但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梳毛变得越来越不实际,于是语言作为一种更有效的社交工具应运而生,随着社交媒体急速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趋向于高效率,越来越依赖语言和文字信息的传递而忽略了肢体接触的重要性。情感交流的逐渐减少成为线上远程交流的特征之一。

故本作品通过研究具身认知理论下情感交流的作用机制,以基于触觉感知与日常交流中肢体语言的交互装置运行模式为表现形式,探索在高度虚拟化、时空错位环境下具身情感表达的可能性,模拟构建人们通过社交软件进行远程交流的情景,建立新的情感交流叙事语境。

 ▲ 作品图(左右滑动)

<芽声 Sprouting Voice>

项目成员:徐天欣 范佳欣

指导老师:吴小华 王咪

 

作品简介

在当今老龄化社会趋势下,代际共融问题的探讨与解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芽声》是一项以青老互助为核心的社区代际互动系统,通过植物符号的文化隐喻与数字技术结合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代际对话场景。使用语音识别技术,通过编程进行听觉与视觉的感官转化,以植物种子与其图案纹样作为视觉表现形式和互动符号,实现交流中视觉元素根据基于一系列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关键实时词变化的社交互动新体验。系统基于匿名交流与协作任务生成“种子代码包”,通过自然生长隐喻与传统文化符号,将代际文化差异转化为可感知的互动语言,希望能引导青老年群体在互助和种植行为中建立情感共鸣,将社区公共空间转化为代际共融的“情感第三空间”。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自由进食狂想Rhapsody of free eating>

项目成员:陈璐璐 殷俊

指导老师:吴小华 王咪

 

作品简介

为了能让人们回归快乐的进食状态,我们预设提取动物的特殊进食器官来为人们增加进食的快感与专注度,并同时增加对动物行为模仿的教学与指导手册。让使用者短暂抛下人类社会的束缚,从不同动物进食的视角体验造物主的神奇之处,更贴近动物最原始的形态去感受自然,认识自然。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数字碳迹>

项目成员:张欣 刘贝奇 常敏萱

指导老师:吴小华 王咪

 

作品简介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正对全人类生存发展带来日益严峻的挑战。据研究估计,到2030年互联网及其支持系统(ICT)将消耗世界总能源的20%,已成为最大污染源之一。生活中未使用的应用程序、草稿备份、重复的照片、发送的电子邮件和流媒体视频的存储都是数字垃圾的一部分。

我们以装置艺术探讨数字碳排放问题,构思设计出三个不同造型不同运动方式的装置,喻指数字活动过程中发送、传输、存储的种动作,阐释主题数字碳迹中“迹”(轨迹、痕迹、实迹)的呈现形式。作品旨在引发观众对数字活动高能耗及环境危害的思考,促使人们关注数字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 Inno千金>

项目成员:戚馨纯 王晓桐 周琦斐

指导老师:吴小华 王咪

 

作品简介

本作品以暗讽的方式虚构了未来语境下的一家科技公司“Inno千金”,聚焦AI浪潮下被普遍忽视的无偿数字劳动现象。装置组模拟了该公司售卖的创意设备,它们以趣味性、娱乐化的方式吸引用户参与交互,实则巧妙植入了碎片化的数据标注任务,让观众在不经意间成为数字劳工。

本作品不仅是对当下数字资本主义模式——科技巨头以隐蔽方式收集用户数据行为的批判,更促使观众切身体验数字劳动从线上向线下物理空间蔓延的趋势,引发对个人时间、精力乃至基本权益在技术发展中被侵蚀的反思。融合了物理装置与数字交互的体验流程,试传达“糖衣炮弹”式的隐形剥削机制,并直面AI发展的伦理与经济议题,呼吁对数据生产背后的个体尊严与社会公平的关注。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智能造物研究所

Institute of Intelligence & Creation

为未来生命而设计

Design for the Future Life

智能造物研究所探讨人工智能和生命科技等前沿“汇聚技术”对人与自然的影响,拓展新兴智能科技的相关设计方法,促进艺术与科技的互补互惠。以智能技术和智能造物的驱动下进行有形物件智造与真实场景营造为教学目标,以自然共生的生态观念、智能造物的技术工艺、批判思辨的设计思维和文化精髓的感知方法为教学内容。在有机学习型工作共同体中,培养前沿的设计意识、发明的造物潜力和进化的学习能力,培育具有理解未来新视野和全球设计新见解的创新设计人才。研究所下设“生物设计”和“智能具身”两大工作室方向。

 

2025年6月1日-6月20日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

3号楼体育馆、8号楼工坊

2025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展览延长观展时间公告

临界观测 | 七十二变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2025毕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