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观测|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2025毕业展——媒介交互研究所:超视觉制作B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4日 分类:毕业设计 浏览量:1082

 

七十二变|临界观测

创新设计学院2025毕业展

媒介交互研究所

Institute of Media & Interaction Design

原生质

Plasmaticity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艺术生产范式、XR技术重构空间感知的当下,媒介交互研究所2025届毕业展以"原生质(plasmaticity)"为主题,集结58组跨学科作品,构建了一场关于技术哲学与艺术干预的精神内核,拒绝将AI生成固化为静态作品,形成生物信号与算法交互的持续演化。

媒介交互研究所毕业作品展示

Graduation Projects Display

超视觉制作B工作室

Studio CHAOs B

<毗耶离城>

项目成员:俞婕 刘宛芯

指导老师:项建恒 郭奇 俞同舟

作品简介

毗耶离城设计课题围绕河北毗卢寺建筑与壁画文化展开,并在毗卢寺官方机构的支持协助下,以数字复原毗卢寺为研究基础,创新文旅视觉与交互体验。作品运用VR交互与沉浸叙事,融合幻想与现实的创新视觉,将空间自由探索与影音叙事交互结合增强沉浸式叙事,给予数字文旅体验新的可能。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展览现场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瑞鹤瞳>

项目成员:王新舜 李若昕 钟馥妃

指导老师:郭奇 项建恒

作品简介

影片以《果熟来禽图》《新韶花鸟图》《岁朝图》《柳塘聚禽图》《瑞鹤图》五幅不同景别的工笔重彩画为线索,并根据由小及大景别的用一镜到底的方式把他们进行串联,将其时空交织在同一空间中,通过瑞鹤之眼把观众带入到宋代宫廷风光之中,领略绘画的意境和风采。

作品通过3D技术对绘画空间进行扩展,结合现代工笔进行创新元素的表现,在透明屏的制作上运用宋代诗词配合讲解进行导览,通过数字空间再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永恒魅力。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展览现场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HAZE记忆公司>

项目成员:陈彦如 陈颖心 沈璐颖

指导老师:郭奇 项建恒

 

作品简介

作品《HAZE 记忆公司》聚焦于构建一个创新的虚拟公司快闪店展陈系统,该系统旨在探索数字技术与实体零售空间融合的新边界,为未来快闪店展陈领域提供一种前瞻性的实验方案。该项目模拟了一个高度沉浸式的快闪环境,设计了一套灵活的接口机制,以实现与未来实际部署的快闪店展陈系统的无缝对接。展陈由视频影像与实体模型两部分组成,视频影像通过三维视效构建和展示了未来虚拟公司的品牌形象与核心职能,并在部分画面尝试和运用了A1技术进行辅助生成以提升画面质感,再搭配上实体模型作为标志性的设计符号构成整体的展陈设计。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展览现场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八·二四>

项目成员:叶雨溪

指导老师:项建恒 郭奇

 

作品简介

《八·二四》以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事件为切入点,借助AI图像生成、视觉模拟与交互装置等数字媒体手段,从“地质时间”的视角出发,引导观众进入一场超越人类中心的生态想象,构建非人类中心的跨物种叙事,模拟生物在放射性环境中的异化演化路径。观众的每一次观看与互动,都是一次对不可见环境暴力的体感参与。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引导观众在感官参与中进入对生态正义与非人生命伦理的思辨。本作品旨在唤起公众对环境持续性破坏的关注,探索艺术在生态传播与公共对话中的作用价值,提供了一种跨物种、跨媒介的思考路径。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展览现场图(左右滑动)

<符生季>

项目成员:杨柳 杨小溪 伍安然

指导老师:郭奇 项建恒

 

作品简介

《符生季》是以良渚刻符文化为根基,结合中国传统五色观与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思想创作的数字艺术装置。从良渚自然人文景观中萃取色彩、构建色彩谱系并为古老符号赋彩。通过解构与重组刻画符号,设计出具有季节性的图腾,通过组合不同“符盘”触发色彩生成,演绎节气图腾的视觉呈现。装置形制取意于良渚玉壁与玉琮,延续“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将传统符号与现代科技融合。在“苍壁礼天,黄琮礼地”的意象中,诠释“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内涵,既展现色彩组合之美,也寄寓季节更迭、生命生长的情感联结。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展览现场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衔尾穿行OURO>

项目成员:刘妤婕 田世瑾 邱潇桐

指导老师:项建恒 郭奇

 

作品简介

衔尾蛇(OUROBOROS),这一横跨人类文明史的古老符号,以“循环·重生·永恒”的哲学内核,化身虚拟时尚品牌“OURO”的文化基因。作品以虚拟服饰为媒介,构建了三重叙事维度:“生死往复”“炼金循环”“宇宙视野”,对应着生命的毁灭与再生、炼金术下的自我淬炼与宇宙秩序的生死循环。三位数字人模特作为“观察-感知-觉醒”的载体,通过虚实交融的共生场域,构建一场过去与未来的跨时空对话:当观者踏入衔尾蛇的闭环时空,触碰的不仅是服饰的光影流动,更是文化基因在数字维度中的永恒觉醒。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展览现场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故事的起点>

项目成员:唐瑜婕 黄冉欣

指导老师:郭奇 项建恒

 

作品简介

以童年时期的梦想及幻想为主题,以动态插画为主要载体,基于“情感共鸣”所做出设计的艺术作品。以“书本故事”和“想象事物”为主要设计元素,将童年奇思妙想视作人生旅程这一故事的开头进行描绘。

“已忘记的回忆无法再呈现复刻供你随意翻阅,但人生的故事还会继续演绎,未来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故事的起点。如果在旅途行进中感到了迷茫,兴许可以回归起点处看看,回想起那最初的欢欣无畏与天马行空”是我们想通过作品向观众传递的情感。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展览现场图(左右滑动)

<序列之外>

项目成员:毛俞贻 刘奕辰 张晨

指导老师:项建恒 郭奇

 

作品简介

《序列之外》是一部以未来反乌托邦为核心背景设定的原创CG动画短片,讲述在未来社会中个体命运被基因技术决定的故事。作品通过婴儿的视角切入,用象征化空间展现婴儿在未来基因检测技术发达的社会中的成长轨迹。设计上创新性地融合符号美术与科技想象,采用模块化结构与超现实主义风格的设计美学塑造场景系统,赋予空间不同的含义和叙事功能。主要通过动画叙事来引发技术对个体的控制和自由意志的反思,表达对身份与自我觉醒的追问。作品整体设计旨在拓展动画叙事的社会表达维度,体现科技语境下的艺术人文关怀。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展览现场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幻溯渡航纪>

项目成员:林铭锐 毛昳菲 杨俊豪

指导老师:项建恒 郭奇

 

作品简介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途,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观念、价值与抉择。作品以《罗刹海市》的荒诞叙事为内核,通过"影像观念装置"的交互形式探讨人生选择与价值观的演变。创新性地将小说中"美丑倒错"的隐喻转化为三组可交互场景装置,结合非线性叙事投影构建沉浸式空间。我们通过硬件识别和交互机制的编程工作,基于Arduino开发动态传感系统,通过触发对应影像与手势联动,使观众成为推动叙事的主体。我们想以东方志怪文学为基底,隐喻观念与现实的错位,通过数字媒介重构古典文本的哲学思辨,引导观众在体验中重温、审视自己一生中的选择与观念的颠覆过程,探索传统文本的可持续表达路径。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展览现场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愿之明境>

项目成员:张禺页 黎行知 刘梓晴

指导老师:郭奇 项建恒

 

作品简介

该作品以传统 "福禄寿"文化为核心,通过数字技术活化彩扎、纸刻、针刺三项国家级非遗灯艺。历时六个月,系统梳理传统制灯工艺,将三大工艺分别对应"福禄""福寿""福运"主题讲行创新演绎。针对“福禄寿”主题,选取相关意象:麒麟、锦鲤、仙鹤融入场景设计与纹样设计。彩扎工艺打造“福寿延年”主题以仙鹤为主体,采用传统竹篾扎骨技艺场景;纸刻工艺呈现“福星高照”场景以麒麟为核心意象;针刺无骨花灯构成的“禄运锦鲤”场景,通过万针孔洞的透光效果,使锦鲤灯组在虚拟空间中呈现波光粼粼的视觉效果。

▲ 作品图(左右滑动)

▲ 展览现场图(左右滑动)

▲ 作品视频

媒介交互研究所

Institute of Media & Interaction Design

媒介交互研究所定位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社会新型需求,应对科技发展和创意经济相关的新兴问题,以算法驱动的多模态感知与跨媒介叙事为目标,以媒介发明与交互创新释放先进视觉力量。培养智能人文时代下面向未来、具有技术美学洞察和原型实现能力的战略及战术型人才,建立人类与数字媒介交织共生的动媒视效、媒介空间、观念展演、数字电影、与虚拟社会。

媒介交互研究所教师团队

Instructor

2025年6月1日-6月20日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

3号楼体育馆、8号楼工坊

2025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展览延长观展时间公告

临界观测 | 七十二变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2025毕业展